[OCAT研究中心]“2020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初选入围方案公布
今年是OCAT研究中心实施“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第三年,也是十分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得人类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变革。受疫情影响,我们不得不长时间待在家中,许多企业和机构被迫关闭,近乎处于全球停摆的状态。许多艺术家、策展人的工作计划因此次疫情被暂停搁置,或被取消。艺术机构的工作方式也因此发生转变,许多线下的展览、公共活动转为线上举行。但似乎也正是由于疫情的关系,让我们能够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停下来,有更多的时间去创作、思考和转变。
OCAT研究中心自今年1月23日发布方案征集计划至4月15日截稿时间内共收到完整策划方案50份,包括中文投稿38份,英文投稿12份;独立策展方案37份,联合策展方案13份。其中,受此次疫情影响,许多策展方案探讨人与自然、动物、环境、城市、科技/技术之间的关系、发展与转变;其次,女性形象、家庭关系、文献档案、摄影与电影、身体与表演等话题也被不少策展人所关注。初评工作通过线上会议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持续推进,经过一个多月的评审及讨论,将“研究性”放在评选标准的首位,选出了六份入围方案(排名不分先后):
蔡艺璇、曹雪菲 齐物生息:重溯自然环境对地缘空间及权力的调整 李石影、袁中天 一场探索冷眼旁观又自得其乐的展览 Lux Yuting Bai
Yizhuo Li Viral Transmission A Medium in Between 于潍颖 城市, 声音, 轻盈——移动边界与虚构叙事 周雷 瘗翳呓忆噫疫——瘗疫六字诀《声疫解剖学》文献展
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缓解,关闭了四个月的OCAT研究中心也已恢复开放。我们计划于2020年9月在OCAT研究中心展厅举办方案展,对六份入围方案进行公开展示。方案展期间将组织一场工作坊,以线上和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由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先生及特邀评委与获选策展人/团队围绕各自的策展方案展开对话。
最终评选将由巫鸿先生领导的OCAT研究中心评选组,参照特邀评委及观众对入围方案的反馈做出决定。最终获选方案将在预展结束后通过OCAT研究中心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公布,于2021年实施。
在此,OCAT研究中心十分感谢参与此次策展计划的策展人、研究者、艺术家和机构,以及大家对OCAT研究中心的支持。
因受疫情影响,原计划于2020年5月开幕的“2019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获选方案“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策展人:陈淑瑜)将延期举行,展期安排视国际疫情防控情况而定,由OCAT研究中心官方平台另行通知。
关于“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
“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是由OCAT研究中心发起的展览策划及研究项目。OCAT研究中心自2015年开馆以来,组织策划了多场研究型展览,包括“记忆的灼痛”、“关于展览的展览”、“遗址与图像”、“元图像”等,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活动,同时也长期关注当代艺术及展览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本项目旨在发掘与推进艺术研究项目的实施以及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展示,为当代艺术及艺术史领域的优秀学者和策展人提供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
初选入围方案简介
齐物生息重溯自然环境对地缘空间及权力的调整
策展人:蔡艺璇、曹雪菲
策展团队:Conversazione
这种张力体现在我们对区域的在地研究中:自然条件往往推动了港口贸易、工业基地建立,甚至科技时代的比特币矿场的建立,自然气候所带动的地缘空间格局变化,也滋生出不同的情绪特征,例如:香港的湿热环境与高密度港口城市中催生的速度感和焦虑情绪,北方大陆性气候和后工业城市下的萧索情绪,西南喀斯特水流中时空错落并置的暧昧情绪,等等。在这些地缘研究中,我们以“自然气候-情绪感知”为线索,以技术媒介考古为切口,通过转盘中沃德箱、万年钟、真空管及卫星碎片等媒介,揭开历史节点上自然事件与人类事件间的关联。并以庄子的气息吹万为转喻, 通过丝绢印刷以及流动的设计将视线旋转入四个分区: 热带气象、水流游牧、钢铁记忆与宇宙霸权。将齐物感知的方式与实际的地理空间权力交错,重溯自然环境与地缘政治、社会生活的咬合。
一场探索冷眼旁观又自得其乐的展览
策展人:李石影、袁中天
后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在疫情之后更加凸显,艺术家进入朋克式的小群体创作模式,态度是冷眼旁观又自得其乐。注意到在这样的创作条件下产生的一些新作品,我们想起许多长期坚持身份不确定性的流民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显现出对流动文化结构中个体生存的独立思考。此次展览我们邀请同时与多种文化社会对话的艺术家用视频的方式坦诚地展现内心情绪的节奏和对生活的观察,力求找到在多重系统并存的复杂矛盾中探索创作自趋力。我们也想突破传统策展的思路,受现在更个人叙事化的艺术家写作作为展览宣传文稿的影响,用揭露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对话的方式,欢迎公众参与到策展叙事中来。当公众进入展览的戏剧化叙事逻辑后,和每件影像作品的相遇都是一次新的个人私密对话的可能。
策展人:白雨婷
冠状病毒大流行的全球危机使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混乱程度,这促使我们对“人类世”进行批判性思考。目前的证据显示,COVID-19病毒是从动物源中产生的。然而,由于全球变暖、工业化养殖、动物实验、人类娱乐和栖息地丧失,动物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灭绝和痛苦。与此同时,主流文化往往抽象地描述动物,将其转变为比喻性的物件。媒体和宠物产业赋予物种特性,唤起人们的同情和感伤。当前的事态促使人类——不仅在伦理上,而且在存在论上——以一种更缜密、不那么自恋的方式回应非人类世界。本次展览反对文化与自然之间的本质主义分歧,旨在探寻当今世界处理人与动物关系的替代方式。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与动物之间就建立起等级体系。笛卡尔的主观/客观的区分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在理性和语言能力上享有特权的概念。文学和精神分析长期以来一直将动物作为人类想象力的投射和人格的隐喻。与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相反,近代哲学家提出了解构本体论界线的可能性。1974年,托马斯·内格尔的著名文章《作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反对忽视动物主观经验复杂性的还原唯物主义思想。同样,在《动物故我在》一文中,雅克·德里达描述了他在浴室被宠物猫看到裸体的经历,批判了突出假定的“他者”和无视个体动物的主观性。德勒兹和瓜塔里根除了固定和稳定主体的概念,表达了“生成动物”的亲密而非辩证的过程。堂娜·哈拉维提出,人类和非人类共同塑造彼此,作为彼此亲密纠缠的一部分。
此次展览借鉴德里达的探究和其他思想家的动物理论挑选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通过探索动物主体性和挑战人与动物关系的本体论基础来颠覆人类中心主义。这组作品中的动物无论表演或表现(而不是再现)都扮演着保持其观点的活性剂角色。艺术家拒绝象征主义,通过理解而不是想象来接近非人类。总的来说,他们提供了一种物种对等和多元化的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因此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摆脱身份束缚的机会。
又何间焉,我们何必置身其中?我们又如何分离得开?人人自危的时刻,我们如何面对因病毒威胁而既瓦解又高筑起的地缘政治边界?我们目睹、亲历可怕的病毒而被限制活动的时候,如何进行有效的生产?无论听起来多么虚幻,艺术能缓解对不可见、不可知事物的恐惧吗?此次展览旨在呈现个人叙事与数码时代的环境介质共同绘制的创作图景,思索机器和感官对新奇概念的追求与定义。
依赖空气传播的疾病似乎达到了令人叹服的效率——信使已然等同信息本身。年初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公共活动陆续受到取消或推迟,艺术项目大多悬置于存档记录和将临事件之间的某种假想状态。这种不确定性算不得新闻,艺术可能一直处于这样的虚构中,在空间内外、表里灵活转变。病毒又该如何感染这样一个模糊边界、不辨他我的机体?
“电视是一种中间介质(medium),因为它既不新鲜(rare),也未制熟(well-done)。”这句妙语通常认为出自电视喜剧先驱厄尼·科瓦奇,却生动地描述了我们这个混杂着进步与无序的时代。事实上,我们很难说出一件既稀罕又成熟的事物;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媒介,或媒介的媒介,以至无限衍生。上述语义游戏自然是经不起推敲的谬见,却符合人类始终寻求秩序和解释的冲动。面对摩擦和失和,我们总倾向于在自洽的构想中寻求庇护。自其诞生之初,影像艺术就被推崇为一种充满可能的传播渠道,负担得起,方便携带,适宜记录社会变革中的激烈运动,于是这种媒介不仅用来满足明确的需要,更激发起表达的欲望。类似病毒因过于危险的致死率而灭亡,这种自反的智能又进而超越了一种特定的媒介,成为流动的形式,诱使创作者去探索它的本因和生成条件。
城市, 声音, 轻盈:移动边界与虚构叙事
宇宙间穆尔耶克星球中的蔚蓝小岛上,偶有超光速飞船抵达。零星到访的观众在空旷的看台上,沉默地注视着艺术家齐马留下的最后一件作品,一个正在缓缓游动,专注清扫蓝色泳池瓷砖的初始机械躯体。访客固执地凝视着,似乎还在等待些什么,或也回想起了遥远记忆深处的某种快乐的纯粹经验。其中一位观众正是记录这位虚构未来艺术家传记的英国小说家阿拉斯泰尔·雷诺兹。而我知道齐马,是在Netflix于2019年播出的科幻动画剧集「爱,死亡和机器人」中。我想未来艺术家的故事也会是有关人工智能意识,多维度艺术创作与宇宙空间真相的探索。
2020年人类仍生活在地球之上城市之中, 面对日常现实, 仰望未知。「城市, 声音, 轻盈: 移动边界与虚构叙事」关注探讨未来艺术与技术发展的融合,辩驳与体验──从“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活表征到深层自我意识的追寻, 再到逐渐形成的非纯粹实体经验形式的虚拟数字化空间。自20世纪60年代, 以赛博朋克为标志的科幻文学及流行文化演变已呈现出未来虚构叙事的移动边界: 基于高科技发展的人类文明和未来世界, 当代智人与人工智能复制体陷入太古与虚极的哲学沼气和末日诗意美学的想象中──“所有这些瞬间都将随时间逝去。一切如眼泪, 消失在雨中。”
展览研究主题及参展艺术家创作以此重访赛博朋克及反乌托邦美学下的未来城市与自由意志悖论, 关注聆听声音、节奏、身体的互动场域, 也由此延展艺术想象的未来边界思考。未来一日, 艺术家能够如齐马那样以改造后的躯体真切体验地球外辽阔无垠的宇宙, 最终艺术将延伸至无限遥远的银河系中的某一个空间或是还会回到泰初这个名为地球的星球?
瘗翳呓忆噫疫
——瘗疫六字诀《声疫解剖学》文献展
策展人:周雷
“瘗翳呓忆噫疫”,这六个字都是中文里Yi的发音,声调有所不同。多音字连着多元社会镜像,表象的南腔北调连着思维的源头井水。“瘗翳呓忆噫疫”的六字连贯,模拟六字大明咒的声音语像。本方案,主旨在于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手段,整体去反思视觉中心主义的视觉宰制,创造一种基于听觉的“听属”关系。
世界的崩坏,不是从视觉开始,而是从听觉起步。在人类认识论的过程里,受蕴的崩塌,造成识蕴的一塌糊涂,如今相信中医、相信西医;相信“西方”,相信“东方”;相信“自然”,相信“胜天”的人几乎是两界的人,绝难中和。此龃龉又造成无数的祸端,进而造成一次次因识而起的纷乱和灾害。
“蝠兮祸所伏,祸兮黻所倚”。人类通过搜罗病毒来驾驭病毒,通过创造万物可控,万危可测的方法来“生产安全”,原本就存在错谬。以毒攻毒失败之后,又要寄希望于全民感染免疫。这个认知系统的根结是视觉的,也就是实验室laboratory “(聪)明”系统,这种实验系统至少可以追溯到托里拆利的气泵。
与此同时,无论东西,还有一种发自聴的认知系统,那是一个既向内观照,又向无形无相俯耳的“聪的系统”,人类失聪的危险比失明更严重。至今,驾驶汽车都不鼓励眼睛乱看,但是可以乱听。因此,我们从视觉系统取了一个词汇“解剖”,来阐释表面无形无相的声音。但事实上,声音是一种建筑,静默也是声音的一种。这是现代世界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的常识。
文字开始是视听结合,先受后识,借其识发其所受,知其受发其所识,文字均质、定论的视觉书写,是对天南地北方言、铄金之口“多变流动”的视觉规训,以视像规整彼此,最终百虑一致。此举方便沟通,但也流毒无穷。
以听为圭臬,必然导致众说纷纭,百口莫辩,嘈杂纷乱。但听的认知论主体性,也可以顺着纸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的线索,让黄钟大吕和瓦釜之鸣皆可相互训诂,最终视退听显,水落石出。
再有,此六字诀也是对疫难中殒命生命的悲鸣声奠。按此线索,此声疫文献分为六章:一、 六字诀;二、《祭楚稿》;三、原创音乐仪式作品;四、 植觀建筑:声音建筑序列;五、个山岛语;六、落花如雨。
[OCAT研究中心 | 新书发布] 《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
World 3: Research on Chinese Art History – A Western Perspective
[OCAT研究中心] 连线海内外的声音 |《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线上发布会(一)
[OCAT研究中心] 连线海内外的声音 |《世界3: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线上发布会(二)
[OCAT 研究中心 | 展览阅读 ] 巫鸿:“星星美展”:梳理、再现、重构
[OCAT研究中心 | 展览阅读] ∣ 容思玉:策划一场展览史:“星星1979”述评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开放时间:10:00-17:00 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
联系电话:+8610 6737 5618
邮箱: info@ocatinstitute.org.cn
媒体联系:dingguanjun@ocatinstitute.org.cn
网址:www.ocatinstitute.org.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B出口向北100米)
欢迎转发我们的信息至您的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