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即将开幕 | 2020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

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 2021-03-03


2020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

展期:2020.09.12—2020.12.06

开幕:2020.09.12  14:30—17: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

主办:OCAT研究中心

支持: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


OCAT研究中心将于2020年9月12日至12月6日呈现“2020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该展览是“2020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六份入围方案的公开展示。今年是OCAT研究中心实施“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第三年,也是极其特殊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下,人类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变革。受疫情影响,许多艺术家、策展人的工作计划被暂停搁置,或被彻底取消,艺术机构的工作方式也因此发生改变。但正是由于疫情的来袭,让我们能够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停下来,有更多的时间去创作、思考和转变。OCAT研究中心自今年1月23日发布方案征集计划至4月15日截稿,共收到完整策划方案50份。根据项目主旨,评选组将“研究性”放在评选标准的首位,共选出六份入围方案:“动物故我在” (策展人:白雨婷),“齐物生息:堆栈地貌中的自然系统变动”(策展人:蔡艺璇、曹雪菲),“一场探索冷眼旁观又自得其乐的展览”(策展人:李石影、袁中天),“又何间焉:病毒特性的多介质表达”(策展人:李艺卓),“城市, 声音, 轻盈:移动边界与虚构叙事” (策展人:于潍颖),“瘗翳呓忆噫疫——瘗疫六字诀《声疫解剖学》文献展”(策展人:周雷 )。六份方案的策展人/团队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出发,或是对后疫情时代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环境中因疫情触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反思理论与实践间的差异,并结合对于某种艺术形式以及方法论的思考,作用于自身的研究对象。回顾去年的入围方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而处于特殊情况下,今年的项目则在具有社会普遍性的具体问题上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讨论,由于这些方案都具有或多或少相关联的关注点,今年的入围展也呈现出一种不期然而然的整体性。在进入入围展的准备段后,六组策展人/团队对原有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深化,在接下来近三个月的展出时间中也将在此基础上继续促进对话、推进研究。六份入围方案将于2020年9月12日起于OCAT研究中心展厅进行公开展示。展览期间,OCAT研究中心将组织“2020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工作坊”,由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及特邀评委与获选策展人/团队围绕各自的策展方案展开对话,活动将以线上和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最终评选将参照特邀评委及观众对入围方案的反馈选出一份优胜方案,在方案展结束后通过OCAT研究中心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公布,并于2021年实施。在此,OCAT研究中心衷心感谢参与此次策展计划的策展人、研究者、艺术家和机构,以及大家对OCAT研究中心的长期支持。


初选入围方案介绍


动物故我在

策展人:白雨婷

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的全球危机使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混乱程度,这促使我们对“人类世”进行批判性思考。目前的证据显示,COVID-19病毒是从动物源中产生的。然而,由于全球变暖、工业化养殖、动物实验、人类娱乐和栖息地丧失,动物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和生存困境。与此同时,主流文化往往抽象地描述动物,将其转变为比喻性的物件。媒体和宠物产业赋予物种特性,唤起人们的同情和感伤。当前的事态促使人类——不仅在伦理上,而且在存在论上——以一种更缜密、不那么自恋的方式回应非人类世界。本次展览反对文化与自然之间的本质主义分歧,旨在探寻当今世界处理人与动物关系的替代方式。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与动物之间就建立起等级体系。笛卡尔的主观/客观的区分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在理性和语言能力上享有特权的概念。文学和精神分析长期以来一直将动物作为人类想象力的投射和人格的隐喻。与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相反,近代哲学家提出了解构本体论界线的可能性。1974年,托马斯·内格尔的著名文章《作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反对忽视动物主观经验复杂性的还原唯物主义思想。同样,在《动物故我在》一文中,雅克·德里达描述了他在浴室被宠物猫看到裸体的经历,批判了突出假定的“他者”和无视个体动物的主观性。德勒兹和瓜塔里根除了固定和稳定主体的概念,表达了“生成动物”的亲密而非辩证的过程。堂娜·哈拉维提出,人类和非人类共同塑造彼此,作为彼此亲密纠缠的一部分。此次展览借鉴德里达的探究和其他思想家的动物理论挑选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通过探索动物主体性和挑战人与动物关系的本体论基础来颠覆人类中心主义。这组作品中的动物无论表演或表现(而不是再现)都扮演着保持其观点的活性剂角色。艺术家拒绝象征主义,通过理解而不是想象来接近非人类。总的来说,他们提供了一种物种对等和多元化的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因此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摆脱身份束缚的机会。



齐物生息:堆栈地貌中的自然系统变动 

策展人:蔡艺璇,曹雪菲

城市匍匐于山川之间,生产活动从自然生息中攫取能源,基础设施也在大刀阔斧地改造地质状态——建造技术逐步进入自然生态系统。技术现代化则进一步使空间向上延伸,感应设备将人类情感及认知方式与网络界面相连,通过卫星拓展到外太空,给予我们开发并规训自然的行星级运算能力。展览借用本杰明-布拉顿的“堆栈”理论来比喻“由地表至上空无尽设备”中新的边界与地缘政治,并用庄子的“齐物”理论引出中国山川建设与宇宙学的制衡。这种天人制衡受限于礼法、仪式与民俗经验,经由现代化逐步瓦解,在技术的指引下形成对冲突及灾难的新的治理方法。展览以“自然系统-技术堆栈”为脉络,情绪感知为切口,将齐物感知的方式与地缘空间叠交,将生命周期嵌入宇宙及地质时间。空气中的湿度、寄居病毒和漂浮物质,皆来自于生态屏障、地质资源燃烧、甚至地表空间形态;对土地的焦虑与流媒体同行,不断流动的信息如同空气,是存在于土地与身体之间的界面,无形浸入日常。地心与卫星的脐带连结如月之颈,在这场穿越大气的旅程中,将人类对地球的认知与控制拓展到行星级。月文对水文的牵引,在潮汐中化为动能,被交付给钢铁管道,连接电子芯片及卫星网络,将因山川错落而调动的灵韵情绪压缩为力比多,卷入虚拟投资与无尽消费。展览将通过三个分区展开——来自地层的天空、月之颈、潮汐流。影像与声音将热度、湿度、流域、山形与地缘空间格局移形换影,摆布出不同情绪姿态。文献研究则追踪自然元素在政权变动、疆域拓展,以及经济模式更替中的足迹,呈现民俗经验与科学认知之间的博弈。最后收尾于三则思辨设计,从司法框架、能量流动、数据集散的角度,试图呈现进入自然生态的另种途径。



一场探索冷眼旁观又自得其乐的展览 

策展人:李石影、袁中天

后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在疫情之后更加凸显,艺术家进入朋克式的小群体创作模式,态度是冷眼旁观又自得其乐。注意到在这样的创作条件下产生的一些新作品,我们想起许多长期坚持身份不确定性的流民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往往显现出对流动文化结构中个体生存的独立思考。此次展览我们邀请同时与多种文化社会对话的艺术家用视频的方式坦诚地展现内心情绪的节奏和对生活的观察,力求找到在多重系统并存的复杂矛盾中探索创作自趋力。我们也想突破传统策展的思路,受到现在更个人叙事化的艺术家写作作为展览宣传文稿的影响,用揭露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对话的方式,欢迎公众参与到策展叙事中来。当公众进入展览的戏剧化叙事逻辑后,和每件影像作品的相遇都是一次新的个人私密对话的可能。



又何间焉:病毒特性的多介质表达 

策展人:李艺卓

又何间焉,我们何必置身其中?我们又如何分离得开?人人自危的时刻,我们如何面对因病毒威胁而既瓦解又高筑起的地缘政治边界?我们目睹、亲历可怕的病毒而被限制活动的时候,如何进行有效的生产?无论听起来多么虚幻,艺术能缓解对不可见、不可知事物的恐惧吗?此次展览旨在呈现个人叙事与数码时代的环境介质共同绘制的创作图景,思索机器和感官对新奇概念的追求与定义。依赖空气传播的疾病似乎达到了令人叹服的效率——信使已然等同信息本身。年初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公共活动陆续受到取消或推迟,艺术项目大多悬置于存档记录和将临事件之间的某种假想状态。这种不确定性算不得新闻,艺术可能一直处于这样的虚构中,在空间内外、表里灵活转变。病毒又该如何感染这样一个模糊边界、不辨他我的机体?“电视是一种中间介质(medium),因为它既不新鲜(rare),也未制熟(well-done)。”这句妙语通常认为出自电视喜剧先驱厄尼·科瓦奇,却生动地描述了我们这个混杂着进步与无序的时代。事实上,我们很难说出一件既稀罕又成熟的事物;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可能成为媒介,或媒介的媒介,以至无限衍生。上述语义游戏自然是经不起推敲的谬见,却符合人类始终寻求秩序和解释的冲动。面对摩擦和失和,我们总倾向于在自洽的构想中寻求庇护。自其诞生之初,影像艺术就被推崇为一种充满可能的传播渠道,负担得起,方便携带,适宜记录社会变革中的激烈运动,于是这种媒介不仅用来满足明确的需要,更激发起表达的欲望。类似病毒因过于危险的致死率而灭亡,这种自反的智能又进而超越了一种特定的媒介,成为流动的形式,诱使创作者去探索它的本因和生成条件。



城市, 声音, 轻盈:移动边界与虚构叙事

策展人:于潍颖

宇宙间穆尔耶克星球中的蔚蓝小岛上,偶有超光速飞船抵达。零星到访的观众在空旷的看台上,沉默地注视着艺术家齐马留下的最后一件作品,一个正在缓缓游动,专注清扫蓝色泳池瓷砖的初始机械躯体。访客固执地凝视着,似乎还在等待些什么,或也回想起了遥远记忆深处的某种快乐的纯粹经验。其中一位观众正是记录这位虚构未来艺术家传记的英国小说家阿拉斯泰尔·雷诺兹。而我知道齐马,是在Netflix于2019年播出的科幻动画剧集《爱,死亡和机器人》中。我想未来艺术家的故事也会是有关人工智能意识,多维度艺术创作与宇宙空间真相的探索。 2020年人类仍生活在地球之上,城市之中, 面对日常现实, 仰望未知。“城市, 声音, 轻盈——移动边界与虚构叙事”关注探讨未来艺术与技术发展的融合、辩驳与体验──从“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活表征到深层自我意识的追寻, 再到逐渐形成的非纯粹实体经验形式的虚拟数字化空间。自20世纪60年代, 以赛博朋克为标志的科幻文学及流行文化演变已呈现出未来虚构叙事的移动边界: 基于高科技发展的人类文明和未来世界, 当代智人与人工智能复制体陷入太古与虚极的哲学沼气和末日诗意美学的想象中──“所有这些瞬间都将随时间逝去。一切如眼泪, 消失在雨中。”展览研究主题及参展艺术家创作以此重访赛博朋克及反乌托邦美学下的未来城市与自由意志悖论, 关注聆听声音、节奏、身体的互动场域, 也由此延展艺术想象的未来边界思考。未来一日, 艺术家能够如齐马那样以改造后的躯体真切体验地球外辽阔无垠的宇宙, 最终艺术将延伸至无限遥远的银河系中的某一个空间或是还会回到泰初这个名为“地球”的星球?



瘗翳呓忆噫疫——瘗疫六字诀《声疫解剖学》文献展

策展人:周雷

瘗翳呓忆噫疫,这六个字都是中文里Yi的发音,声调有所不同。六字连贯,模拟六字大明咒的声音语像。本方案旨在通过视觉和听觉手段,整体反思视觉中心主义的视觉宰制,创造一种基于听觉的“听属”关系。世界的崩坏,不是从视觉开始,而是从听觉起步。在人类的认识论里,受蕴的崩塌,造成识蕴的一塌糊涂:如今,相信中医、相信西医;相信“西方”,相信“东方”;相信“自然”,相信“胜天”的人几乎是两界的人,绝难中和。此龃龉又造成无数的祸端,进而造成一次次因识而起的纷乱和灾害。文字从开始是视听结合交融的,先受后识,借其识发其所受,知其受发其所识,文字均质、定论的视觉书写,是对天南地北方言、铄金之口“多变流动”的视觉规训,以视像规整彼此,最终百虑一致。此举方便沟通,但也流毒无穷。以听为圭臬,必然导致众说纷纭,百口莫辩,嘈杂纷乱。但听的认知论主体性,也可以顺着纸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的线索,让黄钟大吕和瓦釜之鸣皆可相互训诂,最终视退听显,水落石出。
*展览开放期间,观众入场须配合接受体温检测,并进行“北京健康宝”扫码登记。未见异常,方可入馆。


延伸阅读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