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不搞碳中和了”?人类可能已经错过1.5℃生死线
撰文 / 涂彦平
编辑 / 刘宝华
设计 / 赵昊然
今年以来,一种观点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西方国家不搞碳中和了,碳中和果然是敲诈发展中国家的骗局。”
果真如此吗?
有传闻称“德国取消2035年碳中和目标”,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读。
今年3月,德国政府内阁通过加速清洁能源发展的系列立法草案,设定了两阶段的目标:2030年实现80%的可再生能源发电,2035年争取实现100%的可再生能源供电。
不过,在当地时间7月8日德国议会的立法投票中,前一个目标获得通过,后一个目标并未通过。
德国放弃2035年能源系统实现碳中和,并不是要放弃整个碳中和目标。
事实上,德国从来没有定过2035年碳中和的目标。德国2019年11月通过《气候保护法》,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后来,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了新的目标,将碳中和的时间点从2050年提前到2045年。
今年11月,德国总理朔尔茨再次强调德国不会放松努力推进实现2045年碳中和的目标:“我们不打算推迟。相反,我们现在必须投资数十亿美元,以碳中和为目标进行经济生产。”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原本希望2025年成为世界上首个零碳排放城市,今年8月却宣布暂时放弃这一目标,原因是一家环保企业没有达到申请碳捕集和封存政府基金的条件,原计划2025年建成的碳捕集工厂无法如期进行。而该工厂对哥本哈根市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哥本哈根市市长索菲·安诺生称,虽然碳中和目标不能在2025年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目标不能在2026、2027或2028年实现。而且,整个丹麦的碳中和计划在2050年实现,这一点并没有改变。
截至目前,全球仅有两个国家已经实现了碳中和,一个是南美洲国家苏里南,2014年实现碳中和,一个是亚洲国家不丹,2018年实现碳中和。它们的共同点是人口较少,且境内森林覆盖率超高,目前都是负碳状态。除此之外,其他国家都还在向着碳中和目标努力,各个国家进展不一。
根据Energy&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ECIU)对各个国家净零排放2022年进展的统计,全球有14个国家将碳中和写入法律,有30个国家已经形成政策文件,有15个国家已经作出了声明,有69个国家提出议题正在讨论。
ECIU的列表显示,大部分国家的目标是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选取这个时间点,是因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的科学结论表明,要在本世纪末前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必须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
目前来看,西方国家没有“放弃碳中和”,不过的确有一些新情况发生:在当前俄乌冲突大背景下,一些国家重启煤电以对冲天然气断供的风险。
今年6月,荷兰表示,为应对能源危机,计划取消燃煤发电厂的产量上限。此前,荷兰把燃煤发电量控制在总电量的35%。不过,荷兰表示将在其他领域采取一定措施,以中和因增加燃煤发电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为了保障法国冬季的电力供应,法国圣阿沃尔德煤电厂重启
因主张环境保护和能源转型,今年3月底,法国将运营了71年的圣阿沃尔德煤电厂关闭。但为了保障法国冬季的电力供应,仅仅几个月后,法国又重启了这个煤电厂,光检修就花了大约1000万欧元。有报道称,重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心情复杂。
同样的事情正在不同国家上演。奥地利重启梅拉赫废弃煤电厂,这个煤电厂是奥地利境内最后一家煤电厂,已经在2020年关停;德国也重启了多个煤电厂,而且政府在铁路运输方面优先考虑煤炭和石油货物;英国表示要延长两座发电厂的4台燃煤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
今年1-8月,欧洲进口的煤炭总量已同比增加了三成以上。随着冬天的临近,欧洲对煤炭的需求只会继续上涨。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22年全球煤炭销量总量将达到80亿吨,重返2013年创下的历史高位。
这些新情况恰恰说明了气候和能源问题的复杂性:化石燃料并不会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被抛弃,气候目标的实现难度很大。
11月20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正式落下帷幕。本次大会是一场艰难的谈判,闭幕时间比原计划时间延期了两天。自11月6日开幕以来,共有超过3.5万来自全世界的人员参会。
本届气候大会有两个压倒一切的主题:正义和雄心。为那些没有造成这场气候危机却饱受气候灾难之苦的人伸张正义;保持1.5℃极限的雄心,将人类从气候悬崖上拉回来。
经过数日紧张谈判,各国代表终于在20日凌晨达成协议,同意设立一个基金机制,以补偿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所导致的损失和损害。
该协议对弱势群体来说是一项突破,但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以及需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的措施等方面,本届大会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全球四分之三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能源部门,其中大部分排放来自于化石燃料的使用,也因此,能源是全球气候行动计划的优先事项。
过去10年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经增加了两倍。但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总发电量仅有29%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碳排放仍呈上升趋势。
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别顾问哈特(Selwin Hart)表示,“我们需要在未来的8年里,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占比提高至60%,这意味着在本10年间,需要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两倍。”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拉卡梅拉(Francesco La Camera)的说法,未来的能源系统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并辅以绿色氢能和可持续的生物质能。
作为本次大会的亮点之一,COP27主席国埃及发布了一份总计划,旨在加快电力、道路运输、钢铁、氢能和农业五大行业的脱碳进程。计划的优先行动包括:统一对低排放和接近零排放的钢铁、氢能以及可持续电池的定义,加快建设清洁基础设施,为淘汰污染车辆制定共同目标,以及刺激全球对绿色产业产品的需求。
然而,在淘汰化石能源成为共识的情况下,世界很多地方,各种石油、天然气、煤炭开采项目仍在不断扩张。这自然让人们对气候目标能够如期实现提出质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乌克兰战争暴露了我们对化石燃料上瘾的巨大风险。今天的危机不能成为倒退或洗绿的借口。”
他呼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建立一项气候团结协定,以整合资源和能力,造福全球人类。“富裕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新兴经济体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过渡。”
在这份协定中,所有国家在这十年中都需要按照1.5℃的升温目标做出额外努力以减少排放。到2030年,经合组织国家逐步淘汰煤炭,到2040年,其他国家都将逐步淘汰煤炭。国际金融机构和私营部门需要为大型新兴经济体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加快其可再生能源转型。
古特雷斯将这份气候团结协定称作实现气候目标的唯一希望。“人类有一个选择:合作还是灭亡。它要么是气候团结公约,要么是集体自杀公约。”
联合国报告显示,因为当前全球气候灾害频发,有记录的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因气候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数比因战争造成的人数多3倍,一半人类已处于危险地带。
COP27期间,各种环保抗议行为也在举行。来自非洲的NGO“绿色信仰”的代表围成一圈,一边跳一边喊着:“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其中一位代表称:“第28届气候变化大会将在迪拜举行,到时候非洲代表可能会带着尸体去参加。或许我们根本没办法去参加,因为整个非洲大陆可能已经被气候变化摧毁了。”
世界气象组织在大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平均温度高出约1.15℃。该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当前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之高,已使《巴黎协定》中较低的1.5℃目标几近遥不可及。”
11月5日,《经济学人》发表封面故事《Say Goodbye to 1.5℃》,认为全球升温突破1.5℃已成定局,这次聚首埃及的各国代表们需要更加务实,直面残酷的现实:减少排放需要更多的资金;化石燃料短时间内不会被抛弃;1.5℃目标落空所以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要考虑更激进的方法来冷却地球。
10月,英国国家美术馆内馆藏的梵高名作《向日葵》被英国环保组织“停止石油(Just Stop Oil)”的两名成员泼上了番茄汤。此后,该组织还在伦敦多个知名豪车展厅(包括布加迪、宾利、法拉利等)外喷涂橙色油漆,发表演讲:“在一个人们无法负担食物、取暖费用的世界,一个人们正在遭受环境危机,甚至面临死亡的世界,什么人会来买豪华汽车呢?”
外界对于这些激进行动的评价褒贬不一。当国家与国家发起的系统性行动失效之时,年轻人的抗议行动背后其实是深深的绝望。
“西方国家不搞碳中和了,碳中和果然是敲诈发展中国家的骗局”这种论调可以休已。这种过度解读甚至误读会影响人们对气候问题严峻性的认识,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也丝毫没有好处。
附录:
各国净零排放2022年进展统计表(来自Energy&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交流汽车话题
点击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