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舌尖上的中国》带货能力有多强?

2018-03-02 杨一顺 广告主内参

如果为自己服务的品牌寻找合作媒介产品时,应该要有什么样的考量?


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曝光量以及投放成本。再然后呢?品牌契合度、目标受众集中度、媒介产品形象……这样的思考方式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不是绝对!


记得以前上广告媒介策划课程时,当时上课的老师大概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讲收视率、千人成本等概念,然后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又补充了一句,当然判断一个电视节目的广告效果时,有更为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将节目名输入到淘宝中搜索,看相关产品有多少!


这种逻辑模式简单地来说,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销售转化”优先,再说通俗一点,就是“带货”优先。



在现代商业社会,曝光量已经不是衡量广告效果的唯一指标了,许多企业投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销售,如果卖不动货,资金就无法回笼,商业模式也无法继续。


纵观近几年的受到资本市场热捧的电视节目和明星,也体现了这一趋势。《第一财经周刊》每年发布的“中国最具商业价值明星榜”,排名靠前的几乎都是一些有流量、能“带货”的小花小生,反倒是一些咖位较高、德艺双馨的前辈们鲜少入榜。


2017中国最具商业价值明星榜


而在电视节目领域,虽没有一个榜单去给它们的“带货”能力评级,但具体效果怎样,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毕竟常上淘宝看看就知道了。回顾这几年的电视节目,虽有争议,但能被称得上“带货王”也就是爸爸去哪儿(综艺)、欢乐颂(电视剧)、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这三款节目。


今年新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推出了新一季的节目。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舌尖上的中国》的“带货”能力。




螺蛳粉是柳州本地的一道特色美食,用螺蛳熬制而成的鲜美汤汁,煮上滑爽的米粉,再加上酸笋、豆角、油炸腐竹、木耳等配菜,具有鲜、香、酸、爽的独特风味。


虽然螺蛳粉现在已经是全国有名的网红级小吃了,但在早期,由于螺蛳粉店铺卫生问题以及其浓烈的味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只局限在广西柳州这个小小的地域。真正声名鹊起还得源自2012年的《舌尖1》的播出。在节目中,鲜活的画面,配上荡人心腑的解说,让全国人民记住了这碗风味独特的螺蛳粉,也让它一夜间红透半边天。



毕竟是口碑爆棚的第一季,除了螺蛳粉、松茸、酸笋等食品外,《舌尖1》还捧“红”了一批A股股票。


在《舌尖1》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讲述了许多腌制食品,如腊肉、金华火腿、白菜等。在该集播放后的次日,原本下跌的金字火腿(金华火腿的知名品牌)直线拉升,截止当日收盘上涨了9.08%。


《舌尖1》中的金华火腿  \ 截图


而在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介绍了青藏高原的特色作物青稞,而后主营青稞酒的企业青青稞酒在A股市场一路高涨,创下了当时的历史最高股价。



将目光转向《舌尖2》,如果说《舌尖1》将螺蛳粉带火,风靡大江南北是一个传奇,那么《舌尖2》的雷山鱼酱则是创造了一个“带货”奇迹。


从关键词“雷山鱼酱”的百度指数可以看出,原本基本处于“零搜索”状态的雷山鱼酱,在节目播出后,搜索量直线上升,创下了历史高点。


关键词“雷山鱼酱”的搜索量  \ 百度指数


除了搜索激增外,雷山鱼酱的线上销售也令人震惊。据了解,在节目播出后,有商家立马联系了当地的鱼酱制造厂,次日11点雷山鱼酱在天猫平台上线,上线20秒,卖出5瓶,到了晚上11点,1000坛雷山鱼酱售罄。


如此高效的销售效果,让雷山县的人民看到了商机。十余个鱼酱厂先后建立,负责制造和加工雷山鱼酱相关产品。在14年,该县共销售了150吨,产值高达1200万,创造了400余个就业岗位。并且在鱼酱的制造过程中,还间接地拉动了当地辣椒、糯米、生姜等种植业的发展。


一个几分钟的节目片段,将原本只是雷山人民自给自足的鱼酱变成了当地的一个千万级产业,这样的“带货”能力,可谓是惊人的奇迹。



与以往两季不同,《舌尖3》开篇没有将呈现美食,而是将目光放在了与食物息息相关的器物上,怒江石板、穿山灶、章丘铁锅、银杏砧板……各具地域特色的厨具出现在观众眼前,其中章丘铁锅以不粘锅、可以翻炒等优点,一时间成为了爆款。


关键词“章丘铁锅”的搜索量一夜激增  \ 百度指数


在节目播出后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大家就将淘宝店家两千多口铁锅的库存搬空。淘宝上不知真假打着“章丘”旗号的铁锅也是层出不穷,销量极高。更可怕的是在线下,章丘臻铁锅的厂家突然收到了十万份的订单;许多黄牛涌进了章丘臻的体验店,强行购买挂在墙上的样品;更有甚者,还翻墙进入铁锅制造厂要求买锅。


库存售罄后,店家不得不发布声明来应对闻风而来的顾客


而以上的这些都还是《舌尖上的中国》“带货”的惊鸿一瞥,在总共三季23集的纪录片里,出现的无数餐馆、小店全都成了热门。


以近期播出的《舌尖3》为例,在第二期出现的红姐煎饼果子,在原片中,红姐的煎饼果子虽然用料扎实,味道不错,但购买的都是附近居民,偶有排队也就三五人。而在节目播出后,红姐的摊前却排起了长龙。


节目播出后,红姐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龙 \ 图


同样是第二集出现的乐山串串,在播出后也是火爆全城。据当地媒体三江都市报报道,中心城区的多家麻辣烫店都是座无虚席。


当地媒体报道了《舌尖上3》之后的“麻辣烫热潮” \ 截图



那么,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那么能“带货”呢?


1、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食品方面消费增加


与我们爷爷父亲那辈不同,在物质条件充足的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满足基本的温饱状态,我们有想法并且有能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从方方面面去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在尼尔森在2017年做的一项调查中显示:中国消费者在过去的五年中,极大增加了在食品杂货(60%)、服装(56%)、娱乐活动(52%)、旅游(52%)和在外就餐(50%)方面的花费。


数据来源:尼尔森


这也就意味着,在“衣食住行”中的“食”一领域,人们增加了一倍多的花费,而这些花费直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偶尔下趟馆子,买买进口零食这都是当代人的生活常态。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呈现了各式各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美食,以及与食物相关的食材、器物。而这些正是恰恰契合了当代人对于优质美食的追求,并且在大家有能力有渠道购买的情况,自然想尝尝鲜。


2、媒介示范


如果说物质的丰富,给当代人们带来追求生活品质的欲望,那么,媒介影像指导人们走向高品质生活的实战教科书。


最早“带货”的明星和社交媒体上的KOL,向大众展示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街拍服饰或是生活日常用品。在这个过程中,明星和KOL博主的角色其实就是作为一个媒介,向受众示范,指导他们如何走向更高品质的生活。《舌尖上的中国》虽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其本质和“带货”的明星、博主差别并不大。


尽管现在网络如此发达,但我们对待各个区域的美食仍然了解得不够多,而《舌尖上的中国》就像是《米其林红宝书》一般,帮助我们将散落在中华大地各处的美食摘选出来,再加之电商、物流等配套的完善,跨区域购买成为了可能。


3、大IP、高话题、强曝光


前面也提到了,与品牌或者产品曝光量相比较,商业市场更青睐于有直接销售转化。但是曝光量与销售量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成正相关的。也就是说,要“带货”就要先“曝光”。


在《舌尖1》、《舌尖2》播出之时,就有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尽管《舌尖3》在播出之后,口碑遭遇滑铁卢,在豆瓣评分一度跌至4.6,但不可否认的是《舌尖上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大IP,同时段依然领先的收视率,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居高不下的讨论度,都在证明着它的广告价值。


目前《舌尖3》已经收官,《舌尖4》的也还未有确信,这款美食界“带货王”是否还有续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报道 

  

来源 | 广告主内参原创

作者 | 杨一顺


文章转载与商务合作请微信联系:fengguo100

未经联系 谢绝转载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