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它来,让它走

涵予大朋友 归心之旅 2022-03-16

回到宁静的心,顺应生命的旅程


♫ 聆听即静心


01

所有的受伤,都是生命对你在耳语


9月2日,杨定一博士出版了新书《必要的创伤》。书名道尽秘密——所有的创伤,都是必要的。什么必要?敲醒梦中的我们,醒过来,认出真正的自己。


才看第一章,已经有一股酸楚涌到鼻尖。顺着鼻尖,那股悲伤往下沉,心有点痛,连手指头都麻麻的,眼泪也止不住滴滴答答。这人间种种伤痛,都被作者看到了,似乎他是看着所有哭泣的人的脸,和他们一一说着心里话。


我们每个人一定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伤痛,身体上、心理上,有些伤痛很快就遗忘了,有些却在身上留下了结,沉积出许久都难以化解的情绪漩涡。一旦遇到类似的画面,触景生情,情绪就像洪水般涌出来。


杨博士说,我们每个人出生就是最大的创伤。为什么?因为原本无限的存在,被局限在了一个小小的身体中。此后,从小长到大,就在接受这人间种种观念的洗脑,把自己捆绑的更深,更难挣脱。


人与人种种观念的摩擦,自然会发生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缠、交锋,因而人人都有各自的委屈、难过、感觉不公平,感觉不被爱,不被重视,被辜负。


似乎世人的苦只有一种:求而不得。你所渴望的,总是难以实现,无论是情感,还是事业,或是其它。有求即苦。


有没有发现,让我们感觉到受伤的情景总是很类似?有的人总觉得别人不尊重他,有的人总感觉别人会骗她,有的人总在委曲求全,有的则是习惯在压力下逃跑,也有人总想控制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易于受伤的路线,似乎是一种惯性的心理模式。


对此,杨定一博士在书中有解释,“你以为的现实,只是用同一套观察方法不断重复它自己”。我们心目中染着不同色彩的人事物,只是因为「我」一贯的观察模式和视角。因而,我们总会一再体尝到类似的苦楚。



除非我们打破这种模式,否则总会在同样的循环中绕圈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你变了,世界就变了。也说,关系中的问题不在于换一个人,否则,同样的问题还会重复出现。因为「你」「我」不变,问题就会一再出现。


而怎么改变?


答案好简单。接受。


不断地说yes、是、好、行,不再去抵触、排斥、否定、批判、对抗,一再肯定和接受,这股能量自己就流走了。


倒不需要再借用任何心理分析、占卜方法、前世回溯等治疗流派去挖根源,找原因,非得找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说法和解释。那样反倒把事情又搞复杂了,而让自己陷入在一个又一个的说法里转不出来。


2.

Let it come, let it go

让它来,让它走


举个例子。


你一直很不喜欢被批评,被指责。但你的伴侣总是会说你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每次你一为自己辩解或是提出他自己也有不足,也应该自我反省,你们的矛盾反而更严重,他对你的看法和结论会更糟糕。这样对冲下去完全没有任何好的结果。


有一次,你突然意识到,正是因为你对所谓的“批评”如此抗拒和抵触,所以总是在这种情形中打转。那,下一次别人再说什么,你可能会马上提醒自己,安静下来耐心听,知道对方并没有恶意,也知道对方也需要表达情绪,你允许情绪的流动,也允许任何指正。这样一来,事情就结束了。当下你已经从一个轮回中跳脱了出来。


我们的反弹和抵触,常常是因为情绪来了hold不住。并不是自己愿意有情绪,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惯性反应。但情绪随意倾泻又很误事,伤人伤己,我想,这时候我们要学习的便是内心能安静下来,让心灵有一个空间,可以冷静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和种种跑火车般的念头,而不被情绪的龙卷风带走、卷跑。


let it come, let it go. 让它来,让它走。



就像有一双眼睛,有一颗心,始终在后面,能够看着情绪升起、发生、来临,能够感受到烦躁郁闷,感受到身体内在的气血翻腾、各种不舒服,允许这些不舒服出现,看见它们,却不被它们带走,继而,看着它们自己流走。


我们通常的情形是,当情绪来临,我们完完全全变成了情绪。人和情绪是不可分的,没有任何空间,瞬间被卷跑。也许一般情况下可以自我控制,不去发火或是不去表现情绪。但在譬如家庭、亲密关系这样更安全、能够肆无忌惮表达自我的场所,情绪往往不受控。也因此家庭往往是最容易战火纷飞的地方。


Ram Dass曾说过,有人说自己开悟了,请回去和家人相处一周,就能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开悟。


和念头、情绪拉开距离,退后几步,当它们出现时,只是注视,不被带走,也不做分析和评判,这是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修习的功课。否则,我们很难在下一次类似的情形里及时刹车。


的确,这并不容易,很多时候需要忍耐一下,接受这些感受对自己的折磨。感受那些难受,允许那些难受的感觉笼罩自己,淹没自己,吞噬自己,流经自己。而头脑不对它们再做加工,不去分析是对方的什么问题造成了这个现状,不分析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导致这样,也不分析自己命运多么不好,等等等等,把这些不由自主的分析全部放掉。慢慢地,那一股浓重的气就流走了,化开了,此时,整个人也觉得舒服起来了。


为什么不分析?


因为每一个分析都是让这个感受更加真实、具体、固化,甚至强大,都是在肯定这个感受,肯定这些情绪,肯定它们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不分析,等于不把它们视作问题,不去捕捉它,不对它赋予意义。不分析,也是不贴标签,不在身体内留存记忆。这样一来,它们留下的痕迹要轻得多。



我们远比我们认为的自己更加强韧,多大的难受都可以承受。受苦,常常是因为我们不肯放手,把自己局限成了一个小小的肉体,一个柔弱的“我”。对自己保持温柔和耐心,允许犯错,庆祝每一个进步,练习也会更简单些。


古印度传世经典《薄伽梵歌》的核心教导是:你不是这副身体,不是这些思想/念头,不是情绪,不是社会身份、名气、财富…,真正的你不是这一切,而是那个无色无形、永恒的在,是那无边的爱。不过,经典易读,完全充分地活出来却难。这才是真实的修行。


就从接受一切开始吧。让它来,让它走。


编注:《必要的创伤》大陆还没出版,想要购书的小伙伴请加微信(cba2057),可购买杨定一博士书籍。



~ end ~



作者 | 张涵予

「Now 归心之旅」公号创办人

独立采访人



版权声明

  • 文章为原创作品,版权归「Now 归心之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信息

  •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创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归心良品

👇  点击下图即可进入




Now 归心之旅

专访 · 转载 · 产品合作:晓溪

(微信:xiaoxi36677)

扫码关注我们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归心良品选购有机乐活的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