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因隐私告急!子孙后代信息都可能被公开, 行业混沌谁来监管

2018-01-24 王烁 半月谈

基因检测正逐渐广为人知,一些嗅觉灵敏的公司也不失时机地推出利用基因检测预测疾病的商业化服务。在我们面前,一边是精准医学打开的未来医疗世界大门,一边是海量数据带来的隐私安全“黑洞”。关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为了基因检测和精准医学更好地发展。


基因检测乱象丛生


近年来,基因检测揭开神秘面纱,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基因检测是指采集被检测者的血液、口腔粘膜细胞,经提取和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基因芯片等技术,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的基因信息进行检测,并从中分析出包括疾病风险、用药安全、营养代谢等方面的信息。


专家介绍,基因检测主要针对健康和个人成长与发展方面进行,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预知高发疾病患病风险,检测是否携带先天性遗传疾病基因,帮助肿瘤患者进行个性个体化医疗。毫无疑问,基因检测所推动的精准医疗,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福音。


但乱象也由此滋生。“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和潜能”“准确预测癌症肿瘤,准确率近100%”……打开搜索引擎,键入“基因检测”,类似的广告语不时可见。基因检测俨然成了可以预测未来发展以及旦夕福祸的“利器”。


据了解,正规的基因检测机构一般要有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开展基因检测项目,实验技术人员也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现在,基因检测市场鱼龙混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很多基因检测机构并没有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75个位点就能确定一个人


行业乱象的背后,不仅是检测质量不能保障,检测结论可能存在误导,还关系个人隐私安全。随着精准医疗在全球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基因数据被“脱敏”后公开,用于各类研究。


人们往往认为,一组医疗数据把名字、身份证信息去掉后就安全了,可以公开使用。然而,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发展,只需大概75个统计上独立的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即可唯一确定一个人,所以说基因数据比指纹数据更敏感。当基因检测数据与一些病理数据相遇时很容易匹配到具体个人,从而侵犯个人隐私。


“基因检测和基因数据安全涉及伦理问题。例如,很多基因关系到人类的智商、身材等,还有一些检测手段能判断出胎儿的性别,所以不能随便什么机构都可以开展。”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遗传中心副主任医师侯巧芳说。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92%的美国人不愿意公开基因数据,因为子孙后代的信息都有可能被公开。


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中国人疾病有关的基因数据还面临大批量流出的风险。目前国内相关检测机构使用的大多是进口设备,数据安全受到的威胁更大。


打开预见未来的世界,正快速商业化的基因测序技术带来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景象。由基因测序衍生而来的科研、诊断、治疗、预警等应用场景,正挑战已有的政策、监管、法律、伦理甚至是商业竞争逻辑;基因组巨大的信息量还有大部分没有明确的解释,除了个别遗传病基因,其他基因与患病概率之间的关系仍无头绪,个人了解的欲望与检测的必要性也没有最终定论。


行业混沌谁来监管


基因大数据着实诱人,它可以为不少疾病带来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与此同时,如何保证基因安全,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政策管理方面,国内目前仅有针对临床基因检测运用的政策约束。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卫计委联合发出禁令,要求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引起较大争议,到了2015年上半年,国家卫计委又先后公布了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试点名单。


但在非临床领域,尤其是在天赋检测、健康风险等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国内的监管始终处于缺位状态。


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表示,没有监管和规范的行业只会野蛮发展。他呼吁,尽快出台监管政策,同时强化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和开放等环节的安全保护,推动电信和互联网数据管理细则出台。“如果时间拖太久,市场没有监管,很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当然,单纯依赖政策的保护、技术的革新是不够的。未来医疗将是全民主动参与,每个人都是数据的提供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如何引导普通大众提升基因安全保护意识,让更多人可以在放心的环境下,收获基因数据赋予的健康红利,也是亟须探讨的问题。



在文末留言区留言参与互动,留言内容获点赞数高者即可获得本期送书为生命而阅读,祝好运!



来源:《半月谈》第1期,原标题《小心!你的基因隐私正被窥探》

记者:王烁 | 编辑:许中科


主编:孙爱东

编辑:郑雪婧、焦婵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