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一代:当Wifi成为“底层需求”,我们离真实世界有多远?
在微信运动里刷存在感、在网络小说中找爱情、在游戏里成就“王者荣耀”……
当Wifi成为“底层需求”,现实生活也在不断被“二进制化”。
在“我分享、故我在”的架空世界里,人们彼此联系得更加紧密、便捷;但真实中,人与人却越来越疏离、孤独和焦虑。
这是你我的生活,它真的被“架空”了吗?我们离真实世界到底有多远?
被网文、“吃鸡”塞满的青春
凌晨两点半,“90后”青年胡欣在“吃鸡”群里发出一条组队邀请。
十几分钟内,3名群友迅速响应。临近三点,整个城市已经一片寂静,4个年轻人却在各自的角落点亮屏幕、戴上耳机,又一次沉浸到游戏世界中。
胡欣和队友们热衷的“吃鸡”是一款新近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的手机游戏。五花八门的游戏圈子,比这群年轻人生活的所谓“魔都”更魔幻。
“各种游戏群里是不分白天黑夜的。”
胡欣说在她组建或加入的十来个游戏群里,深夜吆喝组队刷游戏的比比皆是;整夜截图晒战绩的也不少见。
而到了白天,另一批人“接班”讨论攻略、秘籍。
现实中,这些每天联机打怪、嗨聊好几个小时的年轻人职业不同,天各一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交集。
但在游戏里,他们每天并肩作战,分享只有圈里人才懂的行话,成了最志同道合的戏友。
从简单的“消消乐”,到一度爆火的“王者荣耀”“阴阳师”,再到新近蹿红的“跳一跳”“吃鸡”,胡欣算是同龄人中的骨灰玩家。
“让人沉迷的不是哪个具体游戏,而是沉浸在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不论你今天丢了工作、分了手,还是没钱交房租,现实中的烦恼全都能忘掉。”她说。
“即便不是游戏,也是其他虚拟娱乐。我的爱好是上晋江追网文,而我的一个室友,每天晚上花一两个小时刷抖音,不刷不睡觉。”研究生刚毕业的吴莉说。
吴莉和室友热衷的晋江、抖音,在网文界和短视频APP里风头正劲。
据介绍,2016年上线的短视频软件抖音,目前日均视频播放量已经达到1亿次以上。
而被誉为“全球最大女性文学基地”的晋江文学城,更是“追文圈”里的常青树——号称日登录固定用户220万人,每天新增1万多名注册用户。
吴莉就是这220万人中坚定的一员。有着近10年追文历史的她,谈起“穿越”“仙侠”“玄幻”这些外行人听来云里雾里的网文门类如数家珍。
吴莉说,晋江这类网文平台,会按月、按季度推出点击量TOP100、TOP200榜单。最痴迷的时候,每次榜单上的书单都能在下次更新前看完。
“真是起床看、吃饭看、熄灯了打个手电筒也要看。好几次坐地铁用手机追文坐过了站,掉回头坐反方向的地铁,接着追文,结果又过了站。”吴莉说。
80多岁高龄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卢松森感慨道,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社交网络。他们在网上聊天、开玩笑,而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样,成群结队地出去玩。
在网络上曾经有人统计,截至2012年时,所有玩家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上总共用掉的时间已经多达592万年,这相当于人类整个物种演化的时间。
看似被塞满,实则被架空
好比一个吝啬的商人,互联网赋予一代年轻人便捷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悄悄索取。
一些深度“触网”的年轻人发现,随着“二次元”程度加深,自己与真实世界的关联也被一步步架空。
——虚拟一片美好,现实一地鸡毛。在物流公司工作的黄宇,总结游戏带给他的乐趣是“与现实强烈对比的成就感”。
即使我在现实生活中没你有能耐,但我在游戏中KO你的次数多,排名比你更高。
还有人喜欢“朋友圈人生”。“每天发完朋友圈忍不住3秒钟,就想看看有谁点评了”,在事业单位工作的赵昕梓已经习惯了“饭前先拍照、自拍必美颜”式的生活。
在她看来,不管真实与否,只要是朋友圈中的“人生赢家”就好。
——虚拟社交架空情感需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在暧昧的虚拟“友情”“爱情”中。
上海豆萌科技曾经面向1000位“95后”做过用户调研,提问:在同学、亲朋好友以及通过网上阅读认识的基友中,谁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结果90%以上的人都选择了虚拟世界里认识的人,因为他们坚信虚拟世界里的人更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
吴莉还发现,身边的“追文圈”几乎约等于单身圈。
同是20多岁的小姑娘,热衷看网络小说的单身率超过七成。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同年龄、同环境的其他女生。
追文女单身率高,不仅仅因为看书消耗社交时间。
更要紧的是,网文、网剧会虚构出一整套代入感极强的“粉红世界”,看惯了各种霸道总裁、腹黑深情男主角的女生,很容易活在这个处处都有完美男主准备拯救丑小鸭女孩儿的世界中,而对真实世界各种看不上眼。
“虚拟世界确实填补了年轻女孩儿的情感需求,让我们不再那么渴望爱情和家庭了。”
吴莉描述,身边不少女孩儿的观点是:钱可以自己挣、日子可以自己过,如果找不到一个比网文男主更优秀的人,为什么要恋爱呢?
——网络生活越喧嚣,现实生活越孤独。生活在南京的“85后”男青年雷刚,每天的家庭日常是这样:
工作日回家吃完饭,自己戴上耳麦玩游戏,媳妇儿在客厅看电视刷网剧。同在一个屋檐下,有时候一晚上说不了两句话。
“也觉得一直这样不好,但要两方同时不玩、不看,也难以坚持。越到后来,越觉得很难找到别的生活模式了。”
雷刚说,不光他们夫妻俩,自己的父母、同事,都或多或少存在花在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真实面对面交往越来越少的困扰。
家庭聚会,一家人各自抱着手机抢红包,老人捞不着机会和儿女说话。同事们每天在QQ群里聊得热火朝天,而一旦见面又像陌生人一样,互相不知说什么合适。
“社交网络让远隔千里的近在眼前,但同时也让近在咫尺的人越来越疏远。”
近年来,有一种以特别适应微信、QQ交流,但一听电话铃响就浑身难受为“症状”的“电话恐惧症”正在进入心理学研究者视野。
虽然目前对此还没有准确结论,但部分关注者认为,从“见面恐惧”到“声音恐惧”,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和情感纽带正在被消解、抽空。
架空的不只现实,更是心灵
“互联网提供了随时逃离现实的出口,在虚拟空间中,人们更容易打造理想中的自己,社交变得更加简单、友好、随心所欲。”
互联网投资金融领域律师董毅智认为,在社交网络上说的话,很多是说给自己听的,天天刷轨迹、秀日常,其实是在刷存在感。
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在现实组织中很难找到志同道合者,或者有些现实诉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
“在这个看起来被架空的世界,人们可以宣泄无意识中的紧张与焦虑。”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注册系统首批督导师陶新华博士说,互联网等科技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更好地满足了人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需求过度满足而不控制时,反而会破坏生活。
“这不是互联网等科技创新的‘副作用’,而是科技进步打乱了人们生活的平衡,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还不习惯、不适应”。陶新华说。
老教师卢松森很担心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们,因为缺少与大自然互动,免疫功能会发展不完全。
“现实世界的架空,本质上是知识和人素养的脱节、年轻个体和社会的脱节以及知与行的脱节,这让孩子们没有准备好,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应对科技的高速发展。”
正如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的表达,互联网等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了这种新型孤独,但这不是互联网的错误,相反,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并没有对互联网的到来做好充足的准备。
“人的欲望无限,但能力终归有限,重要的是在内心寻找真正的自我,在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受访专家建议,多出去走一走、玩一玩,重新在现实世界中拥抱大自然,建立厚重、亲密的社交关系,规划适应新时代的健康生活方式,这比什么都重要。
毕竟,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既不能由别人代替,也不可能在以后有时间补上。
就像最近热映的电影《头号玩家》所说,回归现实,不逃避,因为现实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毕竟“游戏总归是虚拟的,只有在现实世界才能让你吃一顿饱饭”。
热点阅读:
在文末留言区留言参与互动,留言内容获点赞数高者即可获得本期送书《领导力的36个关键》,祝好运!
来源:《半月谈》2018年第8期
作者:潘晔 王珏玢
主编:孙爱东
编辑:张初、焦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