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谋局者王亚非退休,他对中国出版业做出了哪些贡献

2015-08-21 任殿顺 出版人杂志




点击上方“出版人杂志”关注我们


8月18日下午,安徽出版集团召开干部大会。会上安徽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何军宣读了关于安徽出版集团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的决定:王民同志任安徽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田海明同志任安徽出版集团总经理、副董事长,安徽出版集团原董事长王亚非从此正式从集团退休。

大会上,安徽省宣传部长曹征海指出,安徽出版集团已经探索出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前进之路。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王亚非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由于年龄原因,王亚非不再担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但他打下的坚实基础、形成的思路理念,以及个人在全国出版业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将有力地促进集团今后的发展。

王亚非自2005年9月受命组建出版集团后,在集团工作将近十年。这十年来,集团制定了“做强主业、做大产业”战略,布下集团发展的产业和空间格局,先后越过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双百亿元”、“双两百亿元”大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出版企业到步入全国出版集团第一方阵,并正在向大型跨国文化传媒集团迈进。回望十年岁月峥嵘,王亚非以谋局者的身份缔造了安徽出版集团,也改变着中国出版的未来。就让我们在此细数王亚非对中国出版行业的诸多贡献,以此来向这位弄潮的英雄致敬。



安徽出版集团原董事长王亚非


王亚非和他执掌的安徽出版集团的成长轨迹,称得上是过去十年间中国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2005年11月,安徽出版集团成立。其时,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王亚非授命于安徽出版集团,执掌帅印。以一个“闯入者”身份进入出版业,在十年的时间里,王亚非不仅用一个“时代”打造了“另一个时代”,重塑了安徽出版在出版业乃至在中国文化产业中的影响力,也给行业带来了思想和理念上的一次次革命。“跳出出版做出版”、“做强主业,做大产业”、“把想法变成做法,把创意转变成创造”……他留下的这些经典语录,也是在融合时代引领出版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感想敢为

时势造英雄。十年前,轰轰烈烈的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而刚刚经历了外贸行业十年“事转企”,有着丰富商业经营及管理经验的王亚非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跨界“空降”至安徽出版集团,担当起引领安徽出版改革发展的重任。

2005年10月,王亚非走马上任,而“第一把火”就让业界见识了他的魄力。从接过帅印,到安徽出版集团挂牌转制,他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带领团队完成了调研、事转企及公司注册,并邀请了400多家单位参加挂牌仪式,这个速度在当时让不少人“吃不消”,也令业界对王亚非刮目相看。

在集团组建大会上,王亚非以略带沙哑的声音,对业界与媒体宣布:安徽出版集团“十一五”期间产值将翻几番。此言一出,又有不少人暗地里为他捏了把汗。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起点并不高,地处中部的安徽省更不例外。安徽出版集团成立之初只有13家单位,年销售收入8亿元、利润6000万元,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国出版业属于中下游水平。

出版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影响力有限可以靠发展来逐步解决,王亚非回忆,他刚到出版集团时碰到的最大难题,不是经营问题,而是队伍问题与观念问题,突出表现在观念落后与技能缺乏,“想不通、听不懂、看不清、做不好”的现象比比皆是。

现实让王亚非感受到了出版与市场经济之间的鸿沟,但他并没有退缩。他提出了“边发动、边规范、边经营、边发展”的创业思路,在各种会议上不厌其烦地宣讲改制的必要性及改革后的发展前景,重塑员工精神面貌和企业共同价值观。

“观念、机制、团队,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观念不转变,不可能有好的机制,没有好的机制不可能有好的团队。”在成立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安徽出版集团在人员身份、管理队伍、企业架构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确保改制到位,不留下“尾巴”,而这也为后续的改革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安徽出版集团原董事长王亚非

“不务正业”

思想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便是如何发展。王亚非给安徽出版集团的定位是——不做航空母舰,要做“科考船”。

“因为历史的原因,安徽的出版和发行业务是分开的,不具备成为航空母舰的先天条件,但作为一只‘科考船’,我们可以一直朝前冲,不停地去破冰,不管什么都去尝试,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时调头。”王亚非比喻说。

而这只科考船所探索的领域也令人“眼花缭乱”。曾经一度,在很多人眼中,王亚非是中国出版界最“不务正业”的集团老总,因为他领导的安徽出版集团几乎无所不为,搞外贸、做旅游、买药厂,甚至贴牌电视机。

“跳出出版做出版”,这是王亚非在进入出版业之后抛给业界的第一个重磅命题,并在行业媒体上掀起一场舆论风暴。2005年前后,我国出版业曾有过一场关于“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大讨论,当时“专业化”一派占据上风,认为出版集团应该坚守主业。巧合的是,全球著名的汤姆森集团在那时卖掉汤姆森-学习的教育出版业务聚焦于专业出版,也成为“专业化”一派有力的论据。

不过,王亚非清楚地知道安徽出版该走什么样的路。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化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文化产业本身,要“跳出出版做出版”、“跳出文化做文化”。在他看来,出版社不是专门做书的,是做产业的。出版社可以不断积累资源,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电影馆、资料馆,都可以成为出版社宝贵的资源库;而出版机构也可以延展产业链,无论是上游的纸浆、印刷,还是下游涉及的发行、物流、文化产品贸易,都是可以抢占的产业资源。


安徽出版集团原董事长王亚非

“内容可以无限嫁接,也可以无限拆拼,也可以无限延伸,出版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产业链。”王亚非说。在版权的基础上,对现代化的立体出版及产业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对版权进行多重嫁接、组合,是出版业真正的空间所在。

一元发展、多元经营,做大产业、做强主业,通过辅业反哺主业,是王亚非处理主业和产业之间辩证关系的核心思路。

如今,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来搞多元产业、衍生产业、创意产业时,王亚非和安徽出版集团已经又一次领行业之先,延展到更具开拓性和挑战性的领域去了。

“文化产业其实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传统的阅读和欣赏,第二个层次是衍生和创意;第三个层次是数据化。”王亚非说:“如今很多人在谈数字化出版,如果仅仅将其理解为是为出版服务的,是传统出版的补充,那么数字化出版没有太大的市场。但如果把数字化出版上升到‘数据化服务’的高度,把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东西,打造为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数据库,这是我们出版人应该做的,因为同样存在收集、编辑、加工、传播的问题。”他说,倘若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出版人将有无限空间和市场。

资本运作高手

作为一个生意人,王亚非深知资本对于出版业的价值和意义。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机遇,而上市,也成为安徽出版发展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2008年,在王亚非的主导下,安徽出版集团旗下的出版传媒主营业务(时代出版)通过借壳“科大创新”登陆资本市场,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主业整体借壳上市的“第一家”。


2008年11月18日,以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也成为安徽出版集团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那时,除了上海新华传媒和四川新华文轩两家发行集团是上市公司外,整个出版业仅有辽宁出版集团一家企业通过IPO的方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出版传媒股尚属于“概念股”,具有很强的“眼球效应”和“先发优势”,对于上市时机的把握,对于借壳方式的选择,都体现了王亚非的前瞻思维和战略眼光,也为安徽出版的发展赢得了先机。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不久前发布的《2014年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时代出版在市值、流通市值等方面排名都跻身同行业前列。时代出版的股票还入选了恒生500强指数,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的风向标。

在主业上市之外,王亚非也不断施展着他在资本运作上的天赋,带领安徽出版集团接连出手,战略参股了多家企业,所参投的华安证券、东方证券、贵阳银行、读者出版传媒公司目前都已完成IPO预披露,未来增值可期。仅从华安证券这一笔投资,就能看出王亚非的眼光之独到。安徽出版集团和所属时代出版多次认购了华安证券原始股,其中最大一笔投资是以1.35元/股的价格认购了5.5亿股,成为华安证券第二大股东,如果后者成功上市,解禁后按照券商类30元/股的中值价格估算,安徽出版集团的投资将获得约170亿元的回报。

深刻理解金融的本质,善于舞动资本的长袖,王亚非带领安徽出版集团还开创了多个行业第一:第一家发行银行债券的出版企业,第一家旗下拥有新三板上市公司的企业,第一个拥有保税仓库的文化企业……

不过,当“家业”越来越大、“家底”越来越殷实时,王亚非依然保持着冷静。“企业必须老老实实经营,不能为股市上的浮躁和泡沫所左右。2014年,我们没有进行任何泡沫性的文化产业并购。因为在过去,中国资本市场上被并购的民营企业80%对赌没有实现。”

王亚非认为,“健康对一个企业最为重要”。企业要想基业长青,不见得都是鲜花满地,只要它天天都健康,不一定要做得多大,发多大的财。


“不再为生计发愁”


到2014年末,安徽出版集团的销售收入已达234.85亿元,利润总额达到7.43亿元。按2014年12月底股权价值计算,集团总资产市值213.69亿元,净资产市值127.95亿元。用王亚非的话说,改制十年,相当于又赚了十个出版集团。

如今的安徽出版集团,已经做到了资本、资产、资源很好地集聚,出版主营业务坚挺,新媒体业务三箭齐发,新业态也完成布局,形成了多元板块齐头并进,多点支撑的强劲发展势头。从9亿元的销售收入到现在200亿的销售收入,从一家行业中游的出版集团到如今中国文化产业的领军企业,王亚非带领团队用一个“时代”打造了“另一个时代”,建立了一道时代风景线。

“这是一个人十年的轨迹,也是一个文化企业十年的历程。趁着改革的东风,我们利用‘黄金十年’做了这些布局。”王亚非总结道。

在王亚非看来,文化是要尽心去做才能做好,而文化人也需要体面地生活,这都需要持续的投入,需要钱来支撑。“在后面十年里,我们的出版人可以不要再为打天下操心,不再为生存发愁。未来,出版人不再有后顾之忧,可以踏踏实实安心做书了。”他说。

“如果要说我对安徽出版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带来一个好的经营和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锻炼了一支好的队伍。”王亚非感言。

而在很多同行看来,他对中国出版业的贡献,则在于以一个“闯入者”的姿态,为出版业带来了全新的产业思维和运作理念,并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大胆的尝试,用一件件成功的事例趟出了中国文化产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从前五年并不被出版人所接受,到后五年被行业所推崇,王亚非十年来带领安徽出版集团所走过的路,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很多地方出版集团改革发展历程的缩影。“可以毫不惭愧地讲,现在很多出版集团走的路,基本都是在学习和模仿安徽出版集团,跟我们的模式差不多。”说到这里,王亚非的脸上掠过一丝自豪。

而出版的这个大舞台,也让王亚非完成了个人职业生涯的一次蜕变。“做出版对我来讲,其实也是在圆一场梦。”大学时,王亚非读的是英美文学专业,所从事第一份的工作是商业情报,本质是数据化的信息服务,与出版殊途同归。

“从事文化产业,必须文化情怀和商业智慧融合,才能使这个产业有生命力,才能让文化有产品和市场的潜力。文化产业不是个纯粹的商业经营,也不是一味的文化表现,而是使文化有商业模式和价值,使商业有文化价值和体验。做出版既要有商业运作,又要有文化情怀,这对我也是一种提高和历练。”王亚非说。

“有趣味的创意,有腔调的故事,有原则的人,融在一起就成了有意义的事业。热爱、坚守、功夫,融在一起就成全了这事业。很多事,不是一开始就非要有多大的成功,而是干着干着味道就出来了,意义就有了,成功也就在自我感觉的味道和意义上了。”微博上的这段话,也是他为自己十年出版生涯的概括。



出版人杂志
[publishers]

随性读书,认真写字

严肃活泼,偶尔脱线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近期热点文章:

谁捧红了郭敬明?春风文艺这些年那些事

人类史上最畅销的19本书,你看过几本?

这个国家的图书馆比麦当劳还多!

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出版传媒集团哪家强?

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图书出版单位分类大排名

你一定不知道,《新华字典》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

2014年全球最畅销的20本电子书,你看过几本?

全国2500家绘本馆的生态地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