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国家的图书馆比麦当劳还多!

2015-07-10 居雨勒 出版人杂志

在纽约客的心目中,最代表纽约城市精神的雕塑不是自由女神,而是“图书馆之狮”。这两尊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前的狮子雕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悲欢离合,也象征了图书馆与纽约客的“坚忍”与“刚毅”之魂。


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前的两尊石狮子

在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已经超过了麦当劳餐厅——根据作家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的数据,最新的统计为16090所,藏书约7.5亿册,按人口平均每人2.7册。而纽约公共图书馆(New York Public Library, NYPL)是美国第七大公共图书馆,也是美国最主要的图书馆系统之一。纽约公共图书馆共有89所分馆,其中包括四座不能借出的研究型图书馆,一所残疾人图书馆和77所社区分馆,与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系统、皇后图书馆系统一起组成纽约市的三大公共图书馆系统。


缘起

19世纪的美国随着经济的腾飞,兴起了图书馆热,除了大量私立图书馆之外,名流大亨们也热衷于捐助公共图书馆,构建城市的精神殿堂。馆长们怀揣着慷慨捐赠者提供的巨额支票在欧洲游历,狩猎图书。很多珍稀版本的书籍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有欧洲同行专家评价这些活动,“代表了一个国家,努力攫取旧世界的一切文字财富。”

纽约公共图书馆就是诞生在这一浪潮中的翘楚。

1886年,纽约前市长萨缪尔·蒂尔登将240万美元的遗产捐赠给市政府,用于在曼哈顿建造一所公共图书馆。纽约市政府拨款900万美元用于修建馆舍,藏书和活动经费则在私人捐赠中开支。于是,以藏书精良享誉北美的两家私立图书馆——阿斯特图书馆与伦诺克斯图书馆的藏书合并,形成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核心收藏,其中包括《古登堡圣经》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及大量知名作家的手稿、初版和其他珍贵的古籍资料。

1911年,纽约公共图书馆经过12年的建设,终于正式开馆。三万多名市民如流水般涌入图书馆的大门,陶醉于这座闪耀着光辉的殿堂。当时,全馆的图书收藏量约为100万册,之后保持了每星期一万册的增速。如今,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总体馆藏已经超过5000万件,在美国只有国会图书馆的馆藏可与之媲美。


纽约公共图书馆正面图

这座宫殿式的恢宏建筑共使用了53万平方英尺的大理石,在当时,是全美国使用大理石最多的建筑。进入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拱形大门,穿过装饰华美的长廊,一幅幅古典风格的壁画讲述了书籍的诞生与历史。主馆的楼上就是全世界最大的阅览室——315号主阅览室,长90.5米,宽23.8米,高15.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无柱房间之一。

而最重要的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的阅览室是面向所有人免费开放,不需要任何身份证件。很多知名作家都将这里视作自己的精神花园。文学批评家卡津在世时曾说过:“只要我有读书的时间,这个伟大的图书馆便能接纳我。我听说的任何东西,想看的任何东西,这个天赐的地方都有。”在他的自传《纽约的犹太人》中,就描写了他曾经花费近五年的时间,在315号阅览室从事“整日的阅读战斗”,最终写出了划时代的著作《在自己的土地上》。


图书馆之狮

纽约客对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喜爱在电影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欲望都市》里,女主角凯莉把婚礼安排在这座图书馆——虽然最后因为新郎落跑而取消;《后天》里,纽约的幸存者在极端酷寒的灾难天气中逃入图书馆,就在315号阅览室依靠烧书取暖——图书馆真正成了纽约人的庇护所。

而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图书馆门前的两尊石狮了。在修建馆舍时,随着主体建筑成形,建筑师计划在入口处修建两尊狮子雕塑。一开始,有人建议用美国本土的动物代替非洲狮,候选的动物名单包括麋鹿和河狸。但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坚持认为,狮子代表了传统,力量与勇气。雕塑家爱德华·波特被选为执行人。像很多伟大的建筑和作品一样,图书馆之狮在诞生之初饱受争议,被嘲笑为“丑陋”。但是很快,纽约人就爱上了这一对狮子,将它们作为公共情感的承载体。

因为图书馆地处曼哈顿第五大道和42街交汇处的繁华地带,狮子雕塑很自然地成为了纽约人日常生活的地标。画家和作家们赋予了它们生命,狮子们出现在奢侈品店广告和时尚杂志,出现在《纽约客》杂志的封面,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


《纽约客》杂志2011年5月封面图——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前的狮子雕塑

两只狮子都没有“官方”名字,在图书馆的文件中,只是简单地按照方位称其为北狮和南狮,也常被按照上城区和下城区的方向叫做上城狮和下城狮。但是要衡量公众的喜爱程度,看昵称就知道了。图书馆之狮最早的拟人化名字是彼得·库珀和霍勒斯·格里利,以两位19世纪的纽约名人命名。库珀是一名企业家,慈善家,而格里利是有社会影响的新闻人。不过这两个名字是一位杂志编辑用来打趣的说法,据说是因为两位名人的络腮胡和狮子鬃毛很像。还有人称其为阿斯特先生与伦诺克斯女士(虽然两个狮子都是雄狮),用以纪念图书馆的前身两座私人图书馆的缔造者詹姆斯·伦诺克斯和约翰·雅各布·阿斯特。

在20年代末的大萧条时期,纽约市长拉瓜迪亚为了鼓励市民重启斗志,在著名的星期日夏日广播结束时说,“这座城市的人们有两个可贵的品质:坚忍与刚毅。”人们就此将两座狮子命名为“坚忍”和“刚毅”,让它们代表“这座城市的人们”,熬过严酷的黑夜。坚忍和刚毅也成为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精神标杆。

图书馆之狮见证了纽约这座城市的好时光和坏日子。一战期间,市民们为赴欧作战的士兵捐赠的书籍就聚集在狮子脚下。2001年,狮子被戴上了红白蓝三色丝带编织的花环,表达人们对911遇难者的纪念。更多的则是欢乐时光,2000年棒球联盟地铁大战时,下城狮戴上了扬基队的帽子,而上城狮兄弟则戴了METS礼帽。


戴扬基队帽子的石狮子

在纽约的都市传说中,有人曾听到狮子在静夜低吼。1979年,还有组织给狮子颈上的圣诞花环加上了狮吼录音,每天中午都会吼叫,以此向支持图书馆的人们致意。这个活动被称为“喂狮子运动”,鼓励人们向图书馆捐款。也就是在这一年,纽约公共图书馆第一次消灭了赤字。


精神的栖木

在纽约这个大都市里,图书馆为许多学者和作家提供了精神的栖身之地。在庆祝纽约公共图书馆75岁生日时,作家萨拉·赖默曾说:“你随便提起一位住在纽约的作家的名字,他或她肯定在这里度过了无数的白天与夜晚。”

在图书馆一楼有一间艾伦纪念室,以新闻记者、社会历史学家弗莱德里克·艾伦的名字命名。室内可以容纳是一位作家工作,而一旦被接受被常驻作家,就可以享有把不向馆外流通的材料保存在自己书桌的权利,而不必像其他读者那样必须当天送还。普利策奖得主罗伯特·卡罗回忆起当年获得艾伦纪念室的钥匙时,仍然难掩激动,“由于得到了纪念室的一张书桌,我感到自己成为作家集体的一员了。”在纪念室里有一间书架,卡罗称之为“圣庙的神龛”,上面摆放的都是曾在这里工作的“校友”的书籍。1975年,卡罗特意回到艾伦纪念室,看到自己的新书和别的书一起摆放在这里,“松了一口气”。

纽约公共图书馆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发明家切斯特·卡尔森在上世纪30年代时还是一家电子设备公司的专利管理员,因此常常需要各种专利产品的详细说明和图样,但在当时没有复印机之类的设备,想要简化重复劳动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卡尔森大胆地设想,在摄影之外找到另一种在纸上复制形象的办法。于是,他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了纽约公共图书馆里,在庞大的科技图书馆藏中收集资料,之后,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终于成功地研制出复印技术。在卡尔森去世后,他的遗孀将他的研究笔记本捐赠给纽约公共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比其他任何地方更有资格保存这些材料”。


图书馆的地图部,泛美航空的起源之地。

图书馆中的传奇不止于此。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的42万份地图曾经开辟了一个新的飞行时代。胡安·特里普是个充满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梦想在美国和远东之间开辟航线。但是当时要想穿越太平洋,飞行时间长达60小时,中途需要一系列机场航站为飞机提供补给。夏威夷是第一个停留的站点,中途岛和关岛也可以提供补给,但是这之间相隔三千英里的广阔水域怎么办?特里普一头扎进纽约公共图书馆,在地图部门查阅资料,翻遍了19世纪的航船日志和航海地图。他发现,材料中曾多次提到,太平洋西北部有一个荒岛,叫威克岛。这个面积3.5平方英里的小岛在1568年被发现,但很快就被遗忘了。这个无人居住的小珊瑚岛很少在正式地图上出现。于是,特里普从美国政府手中签下了该岛的长期租约,建立飞行基地,他新建立了一家航空公司——泛美航空,从1935年起开始了定期的东方航班。


异乡的怀抱

在纽约这个种族大熔炉里,移民构成了城市生活的主体。而纽约公共图书馆为这些曾经的异乡人提供包容的怀抱。

从建馆至今,无数新移民成为图书馆的受益者,在融入新生活的同时,也不放弃与原有故乡的纽带。纽约公共图书馆一直致力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为不同移民的传统节日准备展览和讲座,让移民读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很多移民学者也在图书馆丰富的多语种馆藏中觅得珍贵的研究资料。

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移民传奇中,还有一个拉德克的故事。拉德克是东欧人,1913年,不谙英文的他辗转来到美国讨生活,起初从事园艺工作,业余时间,他就躲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学习英语和经济学。慢慢地,拉德克懂了一点投资的道理,一边打工,一边投资,几经沉浮,在华尔街的股票市场积攒了一笔财富。他终生未婚,在郊区的小房子里过着俭朴的生活,每天搭乘地铁来曼哈顿,在315号阅览室自习了一辈子。


纽约公共图书馆著名的315阅览室

1973年,89岁高龄的拉德克去世,把36.8万美元的遗产全部捐赠给图书馆。当他的遗嘱进行认证时,纽约公共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是谁。而直到此时,人们才明白,馆内自由开放的书籍和资料对他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拉德克的生前好友和生意上的助手为他的生平拼凑了一些资料,他在图书馆借书的档案也填补了一点空白。在他去世6个月后,图书馆为了纪念他的慷慨捐赠,把他遗嘱中的一段话镌刻在门厅平台的大理石上:

我年轻时在立陶宛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我深深感谢纽约公共图书馆给予我学习的机会。为了表达感谢,我把自己的财产赠送给图书馆,希望把它用来促进他人和我一样获得机会。


孩子的乐园

小读者们是图书馆着力吸引的对象。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地下一层84号房间是儿童活动中心。与其他阅览室或肃穆庄严,或装饰精美不同,儿童阅览室的随意气息让孩子们更愿意亲近。

阅览室的桌椅高度不同,有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也有适合配同家长的,所有书架都是落地式,方便个子矮的孩子拿取图书。儿童中心每天都有不同的阅读活动,向所有小读者开放,并且举办各种讲座和展览。与图书馆的其他部门一样,任何孩子都可以在这里免费办理借书证。除了主馆之外,遍布纽约各社区的分馆更是吸引了大批小读者,每年举行的各类活动多达12000多项。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图书馆里,孩子们在围观小熊维尼。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图书馆藏丰富,除了新书,还有大量珍贵的原画原稿和名著首版。在儿童阅览室还有一群“镇馆之宝”——小熊维尼和它的朋友们。英国作家A.A.米尔恩在1926年创作了小熊维尼的故事,故事里维尼,跳跳虎,小驴屹耳等角色原型都来源自儿子克里斯托弗的玩具,维尼就是克里斯托弗的一只泰迪熊的名字——而泰迪熊的名字来自伦敦动物园的一只黑熊。后来,米尔恩将小熊和其他玩具都捐赠给纽约公共图书馆,现在,小熊维尼和朋友们就珍藏在儿童阅览室。曾经一度还有英国报纸发起让小熊维尼回伦敦的活动,因为“小熊在纽约并不开心”,纽约的报纸“奋起反击”,终于让小熊维尼留在了纽约公共图书馆。


生存挑战

纽约公共图书馆虽然冠以“公共”之名,但实际上还是主要依靠私人基金会来维持运转。这和其他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主要接受纳税人的税款不同。每年12月,纽约公共图书馆都要在《纽约时报》登载整版广告,列出捐资人的姓名表示感谢。

这种经费构成曾经受到过严峻挑战,直接威胁到图书馆的生存。在上世纪70年代,纽约公共图书馆一度跌入了财务的低谷,新上任的馆长格雷戈里安在上任之初就提交了一份严酷的报告:“预计到1985年将亏损5200万美元。”除了维持日常活动,大楼的修缮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旧的图书馆显示出无人照料的迹象,裁员导致很多书刊不能上架,315阅览室被分成若干房间,拱窗在二战期间为防备德国空袭而漆成黑色,天花板的浮雕也蒙上一层尘土。当时,纽约市的财政危机也非常严重,以致图书馆的董事会开始考虑卖掉一部分馆藏的珍贵书籍。

为了复兴图书馆,格雷戈里安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纽约客》杂志形容他“非常像图书馆门口的两个狮子雕像——坚忍与刚毅。”为了筹款,他发动了许多社会名流,其中包括图书馆创建人之一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的家族成员。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展示馆内的珍贵收藏,企业界、学者、政界人士纷纷加入,一笔笔巨额捐款进入了图书馆的建设。

“有资产的人不会帮助一个垂死的机构。”格雷戈里安曾回忆,在艰难时刻,有人建议卖掉馆藏,或是关闭分馆,但他认为“死亡不是一条出路。纽约公共图书馆必须生存下去。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强调它对于整个社会是何等重要,何等必需。图书馆是大理石建筑,它能维持久远,文化就能维持久远,知识就能维持久远。”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在他的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百年的老馆变身为21世纪的伟大图书馆。而一视同仁地为普通公众和专业学者提供服务,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自由地利用图书馆的馆藏,始终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不变信条。


1908年的纽约公共图书馆主建筑

部分资料来源:《永恒的图书馆》,作者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


出版人杂志
[publishers]

随性读书,认真写字

严肃活泼,偶尔脱线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近期热点文章:

《闯入者》遇冷,只因来错了时代?

书展“前夜”,纽约刮起中国风

图说BEA——书展这两天究竟发生了神马

2015,原创图画书元年

谁捧红了郭敬明?春风文艺这些年那些事

贝塔斯曼又杀回来了!

楚尘文化:诗歌原野上的“孤独”守望者

黄永玉追忆沈从文,不得不说的故事

全世界的孩子都想有这样的好老爸,虽然他又胖又馋

你一定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美的藏书票

人类史上最畅销的19本书,你看过几本?




中国书业年度翻译奖评选已经启动!每位读者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提名翻译图书。关注“出版人杂志”微信公众号(ID:publishers,可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并回复:“翻译奖提名:图书名称,译者,出版社,您的姓名,联系方式”即可完成提名。你也可以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在翻译奖H5页面内完成提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