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行业风向、城市规划思路、优秀房企在做什么,一本内参就够了!
信息纷杂,无暇感知行业风向,行业看不透?
表内不一,报喜不报忧,知上不知下?
疲于经营,陷于自家喜怒哀乐,知己不知彼?
融资收紧带来连锁反应,企业是时候进行新一轮战略梳理……
克而瑞《战略投资内参》和战略顾问服务,从解决具体问题出发,和企业共同应对行业压力。
1、一个城市可投资的边界有多大?
2、根据城市边界理论,不同类型城市提出哪些新的规划方向?新城、接续点……房企还有哪些新的投资机会?
3、尊重城市边界、政府理性决策下的城市改革正在进行,新一轮具有较大红利的区域和城市是哪里?
4、房企在新的规划思路下,对待不同城市应有哪些理性决策?
5、在“三圈两线”的城市格局下,房企赋能城市,在不同的圈层应该做什么?
6、当前国内其他正处于规划失利、操盘能力弱势的城市情况如何?
7、我国大多数地级市的首位度不足30%,地级市呈现出做大市本级的强烈诉求,县城“降容”只是其中一步。哪些地级市将优先受益?
8、两个中心区距离很远的城市如何“一体化”?在接续点上培育新城、共建示范区,成渝的高竹新区,上海-苏州的吴江高铁科创新城,金华-义乌的金义新区,都是这种思路。
9、城市相向融合发展的接续点新城、共建示范区,投资潜力不容小觑,如何理解?哪些城市和区域存在这一利好?
10、TOD正在成为塑造城市规划体系和空间形态的一条重要脉络,“进击的成都”在TOD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成果?房企是如何参与共建的?
11、不是全国都是“江浙沪”,房企现阶段应该发力的城市还有哪些?
12、全国布局型房企,当前的十二种投资应变策略?
13、头部房企的拿地力度是很低的,增长规模动力不足?有何“替代方案”?典型房企采取了哪些行动?
14、中等房企的拿地力度也在大幅收缩,成本高、利润低下、拿不到地是现实困难,需要做哪些方面的突破?
15、房企三大管控模式:类平安模式(金融品牌赋能型模式,融创、融信等),强管控模式(碧桂园、龙湖)、传统模式(国企央企)。
16、万科采筑、中海领潮、新城“大招采”、易居优采……头部地产企业加码供应链平台的构筑,不同企业的做法有何区别?平台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
17、碧桂园组织架构调整看似“收放自如”,背后是集团强管控、条线标准化、区域组织灵活性的支撑。架构调整也始终是围绕四个核心:下沉、深耕、提效、可控。对其他房企有何借鉴意义?
18、碧桂园“坚持深耕三四线,坚决下沉五六线,谨慎投资一二线”,进一步下沉的投资策略如何?如何看待小城市的投资机会?
19、旭辉奉行“强”区域战略,在优势区域强强合并,在复杂的区域市场通过与本地龙头密切合作快速立足和做大。哪些是“复杂”的区域市场?旭辉具体采用什么合作模式?
20、属地化、聚焦主业的地方国有企业,正在通过设立 “两类公司”的方式,实现政企分离,跨省域投资、跨行业投资。房企在此过程中有大量的与“走出来”的地方国资合作的机会。
21、哪些省市更需要设立“两类公司”?它们更喜欢到哪些地区去投资?“两类公司”对本地城市具体做了哪些贡献、房企在此过程中如何参与?
22、2020年是对2009年房地产的历史重演,均是大规模释放流动性、房地产托底国民经济、国企央企担当重任……以史为鉴,企业在今天应如何应对?
23、我国对地产行业实施五大方面的“预期管理”,每一类预期管理都存在相应的外部性,比如城市内外周期分化、中小户型产品急速减少、“倒挂”城市增多且持续时间更长、中小城市长期“慢牛”行情……房企如何应对“预期管理”及其外部性带来的挑战和机会?
24、供地“双集中”不过是近期土地新政的一部分?土地端的“预期管理”还有哪些?
25、最新实施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成为征收建设用地的法定方式。新的土地征收方式下,如何把握城市的出地逻辑、房企的机会?
26、土地出让金划转税务部门征收,实质性监管地方对资金的使用。对哪一类城市的影响更大?地方政府已经有哪些应对之策?
27、没有被列入22个城市名单的西安,做了什么得到“宽容”和鼓励?同类型城市,存在什么样的投资机会?
……
以上内容摘取自克而瑞《战略投资内参》
房企董事长/总裁、战投部、区域总必备案头高参
2021年6月期已正式出刊
欢迎企业订阅交流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企业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