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面对熊孩子,我都想对着教室大吼“安静!给我安静......”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我们只谈K12 Author 龚琴
前言
在《做好这件小事,你的一整年都会很顺利》里写到:《新京报》在2014年的时候引用过一个数据:
美国15%的新任教师在第一年结束之后就离开学校了
15%在第二年结束也离任了
70%的教师在工作七年内就放弃了教师职业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老师忍不了🐻 孩子不听话。。。
我在这学年开始的时候问学生:如果你们不遵守纪律的话,你们自己说说要怎么办吧?
结果我们班的小本说:把ta放到电椅上!!!
Excuse 咪,同学。。。你是美版的杨永信喵???
因为不能像程蝶衣和段小楼的师傅一样,动不动就打
所以美国老师只能这样来发泄一下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13165vb7l0&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为了避免和熊孩纸产生争执,最好的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对老师来说,就是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技巧,这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而掌握的方法。具体可以参考First Days of School《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里面篇幅最大的就是课堂管理部分。(点击书名即可查看)
正文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我们只谈K12(guojijiaoyu123)",作者:龚琴
在IB国际学校,会将学习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称为Approaches To Learning 学习方法 (俗称ATL),有的学校会将其贯穿于每门课中,有学校则会为其单独开设专门课程,讲授各种学习方法。我也曾被派去教这门课程一年,并同时教两个年级,其间虽有过各种凌乱,主要还是与学校主体课程规划是否系统有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任何东西,只要你尝试去教给别人,你总会逼迫自己尽可能多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才不致于心中无墨,临讲台恐慌。
学习方法要讲的很多,但有一个几乎可以横跨整个6至8年级的一项重要技能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即聆听技能。我不知道其他学校是什么样情况,但在我之前所在学校可以算是一个大问题,且是年级性的问题,无关哪门课程。当然这也许与这个年纪的孩子们活泼好动有关,越往上走,会好些。但这个所谓的国际学校初中阶段,老师们好像一开年级会,提到大家关心的问题,这个总是容易触礁,且引起很多共鸣。下面给大家列举的几项提高聆听技能的小方法,仅基于我课堂实践里效果不错的几个尝试,供抛砖引玉一用。
让一个学生向全班同学口头描述一副简单的画,可以是动物,植物或人,都可以。大家同时作画,画画结束后,让大家将各自所画的图片贴到墙上,一起分享,对比每个人的画有什么不同。很显然,每个人的画都会有所不同。这时,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是什么造成的不同?明明大家听到的都是一样的描述。有的同学会说是绘画技巧的不同,还有的同学会回答成每个人画画的起始方向不同,定位不同等等各种答案。这时老师可以适时引导出其实还有每个人处理听觉的过程不太一样。同样的描述,每个人的理解会有所不同,譬如什么是圆圆的,长长的,就可能有很多种诠释,这样画出来的画自然会不同。
由画画再引申出聆听的重要性。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面对同一幅画,比如一头彩色大象,一千个听众仅凭口头描述,就可以有一千头不一样的大象。聆听的越仔细,信息处理得越详细准确,就越有可能接近原图,即使这样,也很难完全还原最开始的那头大象。所以,从口述画画这件事情上延伸开来,努力去听懂一个人想要真正表述的意思非常重要,即使如此,也可能仍然存在误差。要尽可能避免误解,就要做到好好聆听,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与谈话者一致。
其实很类似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以前经常玩的一种叫“快乐传真”的游戏。大家依次站开,成一条直线,老师对每个组的第一个同学说同样的句子,然后开始放音乐(前提是如果你想特意设置更多干扰的话),接着让学生们依次传递同样的话下去,最后经过一个小组的传递,我们可以看看刚才说的那个句子是否仍然一样。大多数时候,句子很难再保持原意。这时,提问学生,是什么造成了句子意思的扭曲?明明大家说的好像是同样一个句子?你可以点出有发音相似,噪音干扰,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等都会影响大家对整个句子意思的理解。每句话的表达通常附有情境,要完全脱离情境去理解句子的意思,很难做到,而且也不太现实。这就要求大家在聆听某个人的说话时,必须尽可能设身处地的回到诉说者的位置,和他/她重建类似的情境,才不会扭曲或误会对方的意思,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积极聆听。
这个估计也有很多人玩过,但并不一定会和聆听技巧训练联系起来。可以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圈,第一个同学开始这样的句子:“今天我去超市买了一盒冰冰淇淋。”紧接着,让第二个同学在重复第一个同学句子的基础上再叠加更多的词语,如“今天我去超市买了一盒冰淇淋,一袋面包......”。依次下去,直到某位同学记不住为止。这个其实既考察学生的听力,也考察其速记能力。句子的开始复杂程度可以由老师随意控制,这也决定了这个游戏后来的难度。当然,如果你仍想进一步挑战学生的话,可以让他们加上动作,这时听觉,触觉,视觉都得用上了。这可以作为聆听训练的一个热身游戏。
让学生们在校园里行走,保持绝对安静和关注度,用心记下(也可以笔头记忆)倾听他们听到的各种声音。大家回到教室,分享各自听到的声音。然后,让同学们以声音为主题作一首简短的诗或构思一个故事,作品完成后再一次分享。分享结束后,可让大家再重新围绕校园走一遍,仔细体会这一次的行走与上一次的行走有什么不同,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不同?
如果说前面几个方法显得比较适合孩子,那么,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在教师职业培训工作坊中经常会采用的一种方法,这个很适用于成年人和大一点的孩子。
以三个人为一个小组单位,一人扮演演讲者的角色,一人扮演聆听者,另一人则为观察员。演讲者需要分享一个为时三到五分钟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可以与你的工作,家庭,某个重要决定有关,但不需涉及你觉得不舒服的隐私部分。聆听者则需努力在眼神交流,身体语言,保持沉默等方面给与演讲者最大的支持。期间如有问题,聆听者应积极提问。演讲者故事分享完后,聆听者需复述刚才他/她听到的故事。观察员则应努力纪录聆听者在聆听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表现,包括眼神交流,身体语言,提问是否有话题转移倾向等等。接下来可进入讨论环节:
可以问聆听者的问题包括:
聆听者分享其聆听经历,什么是让自己感觉舒服的?
什么是觉得有困难的?
自己是否一直和演讲者在同一个节奏上?为什么?
演讲者做了什么尽可能帮助你回到话题?
你自己又做了何种努力尽量保持对话题的关注度?
可以问演讲者的问题:
演讲者分享其演讲感受,他/她对聆听者的感觉。
演讲者是否感觉一直在被用心聆听?
他/她的用心聆听对你的演讲有帮助吗?有什么帮助?
演讲者是否觉得聆听者有任何行为让他觉得有被干扰的时候?
观察员最后分享他/她的观察结果,哪些是对双方都有帮助的,而哪些又是无益于甚至阻碍交流的。
记住,这个方法的关键目的是要帮助聆听者更好找到聆听的技巧,如果哪个人在聆听这方面表现尤其糟糕,可以更多的让这个人来扮演聆听者的角色。或者时间充裕的话,让三个人轮流来替换角色演一遍。
好吧,今天到这。大家有什么其他好的idea,欢迎在下面与我们分享。以封面上的图片作为总结,Knowledge Speaks, But Wisdom Listens (“博者善言,智者善听”) 。聆听,不仅对于孩子,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讲,其实是一种需要终身学习并不断强化的技能。这个社会,喧嚣太多,自我标榜太多,好为人师也太多,安静的聆听其实有时才是最大的力量。与大家共勉。
更多干货
做好这件小事,你的一整年都会很顺利 | 脑洞大开的20种班级奖励方式 | 18招教你把熊孩子变成小天使 | 如何科学地搞定熊孩纸:正面管教 | 为什么TA不会照你说的做?| BBC中国学校的老师错了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