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 | 从国外名校公开课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李小喵 美谈 美国教育漫谈
2024-09-08
这篇文章是我2015年3月31日写的,那时候刚开公众号半年,连原创功能都没有。今天在头条《哈佛在线教育学研究生Q&A》里正好提到这篇文章,于是把它翻出来重新修改一下和大家分享一下。当初没有那么多粉丝,应该很多人都没看过这一篇。

名校公开课其实不是个新鲜话题,很多年前就开始了,从国外的coursera,MOOC,Khan,到国内翻译版的网易公开课,都为向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外名校风采的平台~

一、为什么要看公开课呢?有什么好处?


1.了解国外名校的授课风格。看完常青藤老师的课,还有学生的提问,我反正是内心十分感慨。当年对于鼓励我好好努力出国还是很有好处的。
2.了解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表总抱怨自己选的专业不好,学校不好,老师不好。如果你真想学,网上有的是资源供你自学。就跟着公开课老师学就好了,人家看什么书,考什么试,你也跟着一起做就好了。
3.和教授套磁。如果你想申请那所学校,甚至是那名教授的研究僧,那么这难道不是和教授好好交流的好机会喵?
4.提高学术英文能力。大家看公开课也能看到,什么是正式的英文,也就是做presentation的时候的用语。人家教授有一句话拽8个大词儿么?是sparkling一点点。看人家地道正式的英文表达方式。
5.提高演讲水平。有很多教授都很有人格魅力,看人家教课的时候为什么这么吸引人——他的课程逻辑是什么,他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是什么样的,玩笑开到什么程度,着装如何注意,如何和学生互动。。。

二、一鼓作气看完

作为一名重度拖延症患者,我从几年以前就开始看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期间断了好几次,断断续续看到现在。。。= 。=
课程在这里:http://open.163.com/special/sp/introductiontopsychology.html
大家表学偶= = 知乎上有个帖子解释为什么在学习中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开始学就会变得困难。
@ 采铜的回答是:
在你学习的时候,大量的相关信息从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提取出来进入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在工作记忆中,这些信息被快速加工处理,你会感受到一种信息的“流畅感”;在你休息的时候,原先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又全都回到了长时记忆中;当你想重新开始学习的时候,你又要一点点把那些信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需要你耗费一些努力,花一点时间来回复状态,这时你还无法达到曾经感受过的那种“流畅感”,反而可能会感到一种“阻滞感”,这种感觉也许会让你有一点点受挫,进而诱使你放弃继续学习。而你拖延的时间越久,重新进入状态所需的时间也越长,你的阻滞感可能会越严重,这样你就越容易放弃,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http://daily.zhihu.com/story/4625713

所以这种课,一天一课的连续看完效果会比较好。这样提前锻炼强度,到国外后才不会知难而秃。

三、我学到了什么?

1. 考证资源
最近有很多人让我推荐念美国教师资格证需要看一些什么书,我其实在之前的文章零星介绍过一些,大家可以点击《教师个人提升书单》查看。
作为教育学的两门基础课——教育心理学和语言学,在这门公开课里都有提及。比如说第四课Skinner 讲的就是行为主义,第五课“婴儿是如何思考的:思维的发展历程”讲的就是Piaget的认知心理学,这个将来乃们念证的时候都会学到的。
第六课“我们如何交流?思想,语言和手语”就有提到语言学的一些问题。英专狗可以回去翻翻自己当年的语言学笔记。说实话我觉得语言学是英专最有用的一门课之一,可惜很少有老师能讲好,讲明白。
2. 教授风采
第九课是耶鲁心理学系主任客座讲的,被誉为当年具受欢迎的传奇教授,听完以后觉得讲的的确很好。然后我就在琢磨为什么他讲得很吸引人。
首先逻辑清晰,时间把握得好是必须的。我在豆瓣上找到了笔记,我觉得做笔记的人也很厉害,把整个课程的框架都列出来了,所以我一边看着人家的笔记一边听课,就觉得效率很高,不容易走神,然后自己再往里面添点东西。
这里是笔记: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1309924/?author=1#sep
其次就是教授举例的时候提供了很多细节,就好像在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且往往就是学生身边的栗子。比如他说有时候我们会误以为那是爱,其实只是生理错觉而已。然后他举了个例子,说耶鲁两个学生周五晚上第一次约会,俩人一起去听音乐会,xx乐队的,听完之后已经快半夜了,俩人都很开心,男生说去星巴克喝咖啡吧,女生说好,但是我想喝decaf的,怕睡不着,我要decaf,double,skim,mocha,xxx(很多限定条件)的咖啡。然后男生去买,结果服务员给错了,给成了普通咖啡,也就是有咖啡因的。。。然后俩人边喝边走,女生开始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然后她就觉得自己可能fall in love…跟男生说:我感觉好奇怪。。。实际上只是因为不小心喝了带咖啡因的咖啡但是她自己并不知道而已。。。
然后全班同学呵呵呵地笑,因为画面感太强,就好像在八卦身边的童鞋一样。
3. 英语学习
看的时候我同时也摘了几个词组和句子和大家分享一下。其实有时候我们总不知道如何地道地表达一些成语,最简单也是最笨的方法就是看英译汉的材料,然后反着翻译回去。
比如字幕组把一句话翻译成“愈挫愈勇”,原文是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这句子我们英译汉可能未必会想到四字成语,更关键的是,下次,你就知道愈挫愈勇该怎么地道表达了。
还有,怎么翻译“你怎么解释?”一般我们就会想到How will you explain that? 那教授的原文其实是 How do you account for that? 然后我们就知道了account for其实可以这么用。
在讲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似度越高,越有可能成为恋人的时候,教授提到了这么两句话:Similarity does not breed contempt. Similarity breeds attraction.相似并不会产生轻视。相反,相似会让彼此互相吸引。
这个breed实在是用得太好了,因为一般提到“产生”,我们脑子里总会想到produce,或者lead to,但是教授用breed,本义表示繁殖和饲养,引申为产生,画面感就很强烈,真的是很高杆。另外就是如果第二句翻译成“相似会产生吸引”我觉得不太通顺,所以没有翻译成“产生”。
所以记单词和词组的时候不要死记中文翻译,要记住逻辑意思。无论是“产生”还是“导致”还是“会怎么怎么样”,其本质的逻辑含义完全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
所以以后我们写作的时候,想要表达 “→”的意思的时候,比如说“贫困犯罪”就可以这样写:Poor living conditions breed violence.
再举个烂大街的词组:again and again…教授的用法是repetitively。
还有,教授在解释家庭暴力的时候提道,很多时候妇女别无选择,离开丈夫经济就无法独立,所以不得不忍受家庭暴力。然后他用到这个词组:economically no alternative 经济上别无选择。
其实作为母语非英语的人来说,写作永远是从母语翻译到英文,只是翻译多少的问题。随着水平逐渐提高,可能简单的部分就直接用英文写了,但是复杂深层次的内容还是得翻译,这时候母语的影响就特别强烈。比如“经济独立”这种名词+动词结构,就很难想到要用副词economically来翻译。所以这种authentic English chunck就是得一点一点的积累,写作的时候才能逐渐向native speaker靠拢。

总结

国外好的公开课有太多太多,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一下 “那些年,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公开课们”~

生命不止,学习不息。坚持每天早起一小时,多学一点,多思考,多写作,多分享,你会慢慢发现自己的变化以及和周围人的不同。

我之所以总做分享的原因就是:如果不分享,就容易忘记。

与君共勉。

【讲座】百年不一遇!哈佛教育学研究生在国内也能念了!一下子省了200000的生活费!仅限今年!申请截止日期7月13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国教育漫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