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主动和别人说起在哥大上研究生的这段经历,一是因为比起那些上藤校的牛人我觉得自己很普通,没有什么值得“显摆”的;二是因为这段经历对我的意义非同小可,我觉得珍贵的东西反复拿出来说,好像会失去一些神圣的美感。
今天破天荒第一次来和大家分享我在哥大求学的一些感悟,起因是我收到了一则消息,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项目今年秋天要变成全线上授课的形式了。说实话我很激动,立马告诉小喵老师要和大家分享。
不瞒大家说我也有一个哈佛梦,如果哈佛教育学院博士项目可以在线读,我大概十有八九会去申请,为了哈佛再考一次G都值得!但是为了哈佛举家搬到波士顿,那我可能没有那么大勇气了。。。所以说,大家好好珍惜哈佛的这个机会,我想用我的经历告诉大家世界上许多事情看似遥不可及,其实你和梦想最大的距离是你自己。
(我参加的毕业典礼,此处应有每年哥大毕业典礼BGM, Frank Sinatra的NewYork, New York)
申请哥大之前我没有想过自己能进藤校。我出国不算早,大四那一年第一次来美国做了一年交换生,回国毕业后在上海的国际学校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但是在美国学习生活的情景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简单地来说,就是大四交换一年觉得不过瘾。回国大半年后我有了再回美国深造的想法,我的志向一直是小学双语/对外汉语教育,因此我把美国各大研究生院的招生网站翻了一个遍,找到当年三个有相关项目的大学,哥大的双语儿童教育项目就在其中。
按照申请学校的惯例,我把这三所研究生院排了一下,一个跳一跳可以争取一下,一个用来保底,一个基本胸有成竹。哥大就是我想要跳一跳的那个。申请完之后,前两个学校的通知陆续来了,哥大是最晚来通知的那个,结果发现自己被录取了。世界难题啊:我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到底要不要去呢?大家千万别笑!我现在能体会撒贝宁说那句“北大还行吧”是什么感觉,当你对自己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但是被推到那个位置的时候,你可能真的会怂。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上不起”……哥大当年的学费一个学分比一线公立大学贵大概一倍多,更别提纽约的住房生活费了。后来事实说明确实纽约曼哈顿什么都比美国二线城市至少贵1-2倍。于是我想那我申请看看奖学金吧,如果申请奖学金成功我就去……结果,奖学金也申请成功了(虽然不是全奖),好吧,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藤校之路。很多人质疑:藤校花那么多钱到底值不值?现在我从哥大毕业多年以后来诚实正面地回答大家:值,也不值。我会简单地举几个例子和大家来分析一下值在哪里,不值在哪里。这些全部是基于我个人的经历,不能代表所有藤校毕业生的普遍经历。上藤校最值的地方在于改造自己。你的抗压能力大大增强,心态也会随之改变。纽约这个城市确实容易让人由恨生爱。我刚开始去非常不适应,总觉得每个人都有态度,走路说话看人的眼神都有一股从大城市出来的“傲气”,连宿舍楼下收包裹的大妈都是趾高气昂,和每个人说话都要甩各种眼色。直到后来在纽约住了一年多后,自己也被别人说有那股大扭腰的“味儿”了,特冲。现在想来就是纽约人特有的那种雷厉风行果敢独立的办事风格,还有不服输不低头的劲儿。用我老公的话说东岸城市来的人都有这样激进(aggressive)的风格,那就是我不喜欢就直说直怼,不会拐弯抹角,你自己做心理建设吧。这一纽约人的特色在哥大的学习生活中我是有充分地领教到。我经常发现自己坐在哥大的教室里,被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面震惊到。不仅在教室里,网上作业留言板讨论区都有非常激烈的争论。我经常和从国内来的同学面面相觑,内心独白是:我们只是来上个课……【李小喵言:我教师资格证是在加州州立大学念的,班上的同学很佛系,从来没有这样的争论……】慢慢地,我发现有争论才有思想的火花,不同的观点碰撞才有反思和成长,这可能是哥大教给我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你必须听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你要包容和你不同的意见,与之共存。当然你也必须为自己发声和争取。一般上课时教授虽然不会点名让你说话,但是如果你不说话肯定就会变成一个“隐形人”。我当时想,自己花了那么多钱来这里上课,至少要混个脸熟,说个段子乐呵一下吧!于是在哥大的两年让我变得“胆子”大了起来,当着许多人的面发表自己的想法变得不那么可怕,反而让我觉得非常兴奋和有趣。【李小喵言:我当年研究生也是在私立大学念的,上课也是有各种吃的,一边听presentation一边吃零食,宛若一个茶话会……】如果说来美国大学让我变得敢说英语,那么是哥大真正让我做到敢说“话”,敢去表达。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到处都有人在思辨,在讨论,在聆听。哥大的经历督促我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去赞同、反驳、评论别人的观点想法。哥大给了我这样一个挑战自己脱离舒适圈的环境,如果没有来哥大,我可能永远停留在用英语说英语而不是用英语说“话”的阶段。我在哥大最大的收获就是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和老师,也认识接触了许多奇才,经历了许多有趣难忘的事情。刚来哥大的教育学院时我以为大家都是老师,结果发现自己错了。简直卧虎藏龙,全是人才。我的同学有曾在华尔街投行呼风唤雨多年结果发现自己想做老师的,有曾在中国山区支教数年会说一口流利普通话还有西班牙语的美国小姐姐,还有家里有着金矿银矿身价不菲却深藏不露的富豪,更有胆识过人、头脑灵光的想要创业的精英们等等。和这些人做小组报告、上课辩论、下课聊天确实是大开眼界。上藤校确实能接触到许多不寻常的人,尝试许多自己不曾尝试的事情,经历了才会觉得太值了!如果你问我认不认识奶茶妹妹和王力宏的老婆,那我告诉我大家我真没有见过她俩,虽然她们当时都在哥大。奶茶妹妹去的Barnard College就在哥大隔一条马路的地方,是哥大附属的女子文理学院,很小。哥大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在繁华的曼哈顿上西区,整个校园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只有一小块。如果你去过哥大校园,估计你会失望,因为那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开放式公园,遛狗的、遛娃的、发传单的、练瑜伽的、跑步的……还有数不清的游客,完全没有一种校园氛围,反而社会气息浓郁。大家上完课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很多人半工半读,没有太多交集,但是如果你提出去帝国大厦的屋顶酒吧party,估计很多人都会一呼百应。嗯,是的,在纽约和你的同学party是可以开眼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上课坐你旁边穿洗得发白的T恤的男生在第五大道有着月租4万美金的大平层。说回学习的正题,藤校学术上的专业性是没得说的。每个教授都风格迥异,但是唯一不变的是阅读量和写作量。在哥大期间读了很多好书和难书,基本每周加起来最少读五六十页,写至少两篇essay也是常态。我记得有一门课的作业是:这周读书的第5到第125页,我回去一看,笑了,这不就是读完一本书嘛……哥大的课程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看法和见解,教育不仅是教学法、课程理论之类,还牵涉到心理学、哲学以及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在哥大的两年把我训练得三句不离老本行,讲各种教学教育话题我都可以说上个把个钟头。我没有上过其他非藤校的研究生院,不能把藤校和其他学校做比较,但是至少现在经过多年回头看,当时学的东西到现在还是非常新的,这就是我认为藤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很经典也很超前。它不断地推翻你原有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然后再推翻再重塑。我相信我多年前在哥大学的东西,再过多年可能依旧是很多人会探讨的话题、引用的经典。实话说,藤校的文凭确实自带光环,我找工作时比较有底气。我申的每个工作都给出了offer,还没毕业工作已经有着落了。我觉得这是藤校的一个优势,无论是文凭还是校友或是教授在你事业发展的道路上都很给力。当年找工作时,去高盛面试的哥大室友告诉我,当天面试去了10个人,4个哥大,4个纽大(纽约大学),另外2个其他学校的一看就直接走了。传说哥大和纽大的学生素来是“死对头”,不过我认识几个纽大的朋友对哥大的印象还是不错的,我哥大的同学后来还去纽大教书了呢!我当时去曼哈顿双语私校第一块招牌面试时,面试官直接和我说她们只招藤校的(嗯,就是那么任性)。不过,藤校也有鄙视链,哪个藤校在鄙视链低端呢?嗯,你要是想知道私信我吧!下面来说说不值的地方。一是我哥大毕业后还是选择了不计回报地做老师,有很多人觉得拿个藤校的文凭去做老师太不值了。大家知道美国公立学校有硕士文凭的老师起始工资不高,根据每个州情况不同,大概4万-6万美金一年。这一年的工资大概和哥大一个学期的学费差不多。我很多哥大的同学没有选择做老师而是去创业或者改行了,收入的投资回报估计要比我这做老师的要高一些。因此,大家要是去读了藤校要三思做老师是不是值得,我真的是情怀续命……不过我当年很多同学依旧是在做小学老师的,看起来在美国做老师真的不是为了钱。第二个不值的地方是我毕业后就回到了明尼苏达,当时我有不少哥大朋友嘲笑我去了一个鸟不生蛋的农村(对,藤校的就是那么任性那么mean,你要经得起被别人调侃)。大部分藤校都在或者靠近大城市,这也就是那里竞争激烈的原因。我有不少哥大的朋友在兜兜转转之后都回到了纽约,在美国有一句话:If you can make it in New York City, you can make it anywhere,意思说的就是如果你在纽约可以生存下来,那么你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生存。其实我现在回想如果当时留在纽约说不定也是一个选择,现在呆在二线城市虽然觉得是轻松自在,但是少了一股冲劲。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觉得纽约的教育资源真是太丰富了!以后一定要带孩子回去看看。综上,我认为上藤校还是比较值的,特别是在钱越不值钱的今天,对自己是一次提升锻炼的机会,也为自己打开另一扇窗,另一扇门,从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我在哥大念书时,去过哈佛一次,只记得冬天风吹得特别冷,哈佛的书店特别好看,还有波士顿的龙虾特别好吃。如今哈佛的硕士文凭在线在家就能读,啧啧啧,我内心是坐在柠檬树下羡慕可以申请的各位的。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报名讲座~请仔细阅读系列课介绍再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