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怒怼“假装生活” 认真生活的样子无法假装

2017-08-07 网络舆情



近日

一篇题为《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引起网民关注和转发。然而,虽然文章短时间内阅读量达“10万+”,却也受到不少反驳和质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显示,截至8月1日,有关“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话题的新闻8779篇,微博3094条,微信12702篇。



“假装生活”遭怒怼


  近日,由微信公众号“张先生说”推送的《在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一文在“朋友圈”刷屏,一天内阅读量超过了500万次。文章把北京交通、环境和生活等方面的热点话题糅合在一起,竭力渲染了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北京、外地人融不进的北京、老北京回不去的北京,并称“还剩下2000多万人留在这个城市,假装在生活。事实上,这座城市根本就没有生活。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



  然而,这篇文章看似戳中了人们痛点,实际却经不起推敲,除了幽怨和愤懑的情绪,文章毫无逻辑甚至主旨不清。作者偏激的语言也点燃了不少网民的怒火,一些网民和自媒体还以亲身经历或身边人的故事发文反驳。有人写下《我是2000万分之一,我生活在北京,却从不假装》《不懂老北京的情怀!就不要说假装生活!因为我们很真实!我们爱北京这座城市!》等驳文,更有一篇《你欠所有的北京孩子们一人五套房》文章在收获了“10万+”的阅读量的同时受到了网民的好评。



“假装生活”文章被怼


       舆论如此聚焦“假装生活”的爆款文章,也引来不少媒体的关注和评论。《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此文是典型的怎么邪乎怎么写”;《新京报》发表《一个城市的生活无法“假装”》称,这篇文章句句惊心的背后,其实不是北京人的“假装”,而是作者一种“去北京”情绪的喧嚣;《中国青年报》发表《未来北京是谁的》一文,探讨此次争论背后的问题,并强调“北京将是所有人的,但终归属于更有能力、更能奋斗因而也更有钱的那些人”。



“假装生活”文章被删



  7月24日,这篇文章在其微信公众号已“因内容违规无法查看”被删除,微博话题#北京有2000万人在假装生活##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也已经无法查看。

  7月27日,文章作者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在北京生活多年,非常感激这个城市给他的一切,并向公众道歉,称“这篇文章不够严谨,其实没有想表达什么,只是向生活撒了个娇”。



网民观点摘编

  

@柳华芳

不是每一个“北漂”都是盖世英雄,但他们都很勇敢,他们在奔跑着看世界,看到很多人一生都看不到的风景。

好的生活留给奋斗的人,不努力的人永远都在抱怨吐槽。

@阿圆

@蜡头

三里屯泡吧、工体看球是生活,天通苑撸串、人艺看剧那也是生活,动物园淘衣服、后海发呆还是生活,大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提供了各种可能。



不拉扯,这里是所有人的北京


  北京是流动中的北京,北京人和外地人的关系也在流动中逐渐融合。有人说,“外地人建设了北京,没有外地人北京就无法运转”,这样的说法虽然有失偏颇,却也不无道理——一方面,北京的包容性吸引了来自各个地方的人;而另一方面,北京的快速的发展和城市建设,也离不开他们的贡献。



  固然,北京的高昂的房价,也意味着这里的资源集中、来拼抢这些资源的人的踊跃,而这些外来人口,也让北京的资源变得更加珍贵、值钱。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称,“每一项高成本的困难,应该都被更高的收益对冲了。大城市有种种不便,甚至城市病,可许多人都往大城市里涌,这是一种用脚投票,是衡量了成本和收益之后的理性抉择。”



       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越大,就会吸引更多人聚集,而更多人的聚集,势必会导致竞争更加激烈,而这也必然会带来公共资源的摊薄,带来公共服务上的不便。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同时给你所有的想要的东西。它为你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就意味着这里的居住成本不低。如果想要两者兼备,就得付出时间和精力来打拼。有人坚持留下就自然有人选择离开,但无论怎么选择,都不能算假装生活。



   但更应承认的是,任何一座城市都是由“本地人”和“外地人”组成,无论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北京,还是中途加入的新北京,又或者是半路出现的过客,大家都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被同化。北京也好,其他任何一座城市也罢,在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心中,每一个他们所生活着的城市,都有他们精心呵护的梦想,都不希望别人亵渎它的神圣;在我们目光未及的角落,有多少人默默守护着他们的城市,不希望别人冒犯它的尊严。


不假装,真实生活是一种态度


  真实感不是离开了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就脱离了所谓的“假装生活”,而是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都只有努力和认真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踏实感和满足感。



       今年4月,腾讯旗下栏目《中国人的一天》摄制组走访了北京国贸、三里屯、中关村、河北燕郊等地,街采了各行各业出没的平凡人。他们为自己的生活奋力打拼,充实忙碌,很难让人把他们和假装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习惯将大城市与梦想联系在一起,却常常忽略,梦想不一定非要多么宏大,努力向上的姿态便是真实生活的样子。

  

正如红网在《真正假装的生活其实是梦想撒了谎》一文中提到,“也许,做一个平凡人并不那么令人沮丧,但人们往往对平凡的生活心生恐惧。大城市的现实文化,似乎太过于‘热衷’甩卖‘不平凡’的潇洒,不平凡已被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和女子异化。或许所谓的‘假装生活’只是人往高处走后失足间沉痛的坠落,说得郑重,听的人大可不必想太多。”


  一个假装睡着的人永远不可能被叫醒,而一个幻想着坐享其成,面对眼前的困难不付诸努力却怨天尤人、把问题归咎于一个城市的人,是不负责任、自欺欺人的。


  

不抱怨,城市建设需更多包容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传统的老北京特色在现代繁华的都市建筑和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融合、淡化,而这也体现了一座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力。


《新京报》评论称:“皇城文化、草根文化、商贾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错,是北京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城市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有人的故乡概念都既在‘沦陷’又在‘生长’。”


  虽然,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也给北京带来诸多问题,但北京一直在努力。一味抱怨或者视而不见,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正如理想生活的样子不能一蹴而就,理想城市的样子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也需要城市中的人承担起建设它、完善它的勇气和担当。真实的生活,或许不在于梦想实现的静态结果,而在于一步步向理想生活靠近的动态过程中。


  

不焦虑,爆款文章需更有诚意


  这篇文章会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度,正是因为它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从教育竞争到生活压力,从空气污染到食品安全,从交通秩序到社会保障……这些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让人们变得焦虑、间歇性地对自己生活感到迷茫。于是,尽管文章中的观点过于偏激、漏洞百出,当这样一篇文章出现时,人们的渴望表达的内心便被激发起来了。

  而这类文章的技巧就在于,它们擅于刺激公众的焦虑情绪。这篇文章就通过偏激的情绪和夸张的表达,放大了人们在北京生活的压力,撕扯了北京人与外地人的关系,撬动着非理性者的疯狂转发,进而引发理性人群对事实的追问,让文章走红,大量吸粉。时下不少文章的套路就在于煽动公众的焦虑情绪,诸如“逃离北上广”“工作十年买不起房”这类挑逗公众情绪的爆款文章,就是通过琢磨人们的痛点,并结合热点,添油加醋。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适合就留下来奋斗,不适合就选择离开,不必埋怨哪座城市不好。如果不能给他人更有意义有价值的建议,也不必不负责任地传播负能量。面对生活中满满的槽点、面对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实,人们需要的不是情绪化、简单化、片面化的“毒鸡汤”,而是更多有节操、有诚意、有深度的价值观。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助理舆情分析师 徐一嘉

来源:《网络舆情》第58期

页面编辑:林敏瑜



《网络舆情》

杂志发行部

《网络舆情》帮领导干部读网

电话:010-65363366

邮箱:wlyq@peopleyuqing.com



“灰犀牛”进入中国经济语汇引发热议

中国维和部队获海内外舆论盛赞

“格斗孤儿”事件引舆论热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