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企业舆情应对的“必杀技”

2017-09-27 网络舆情

舆情分析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新闻和自媒体上生产的内容,主动扩展研究材料十分必要。美国学者傅高义曾在冷战时期通过研读广东省的多份报纸,分析中国内地的动向,把新闻放进近代变革的维度里,让报告有了更多决策参考价值。作为舆情分析师,不仅要为企业搜集最新的信息,也要放在宏观背景下解读,才能研判得出舆情事件里潜藏的风险与机遇。



国企声誉管理

考验驾驭全局的

能力和智慧


国企和民企的舆情应对风格有何不同?

有些国企舆情应对有时给人“鸵鸟心态”的刻板印象,而不少民企则相对活跃。但据我们的观察,实践中的国企和民企应对风格很难区分,国企中有对争议事件主动发声、动态反应的优秀案例,民企也不都能临危不乱,把公关做成现象级话题。特别是随着对自媒体运营愈发重视,不少国企已经形成旗下分子公司的微信、微博传播矩阵,而民企中像海底捞回应食品卫生质疑这样的案例仍是少数。

研究国企客户的舆情处置是怎样一种体验?

国企除了营利,还要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声誉管理方面也要通盘考虑,比普通企业需平衡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尽管难度高,有的创新传播实践还是有惊艳效果。比如,在成立雄安新区的话题才出现的时候,网络上就出现了所谓“中核员工张英森”的传说:“张英森”原本是河北省保定市雄县人,在著名央企中国核工业集团工作,日前卖掉老家住宅并借钱在北京买房,随后就接到单位通知:中国核工业集团整体迁入雄安新区。

 鉴于雄安话题的高关注度和央企的角色,中核集团通过官方微信发布“寻人启事”《张英森,你在哪里……》进行回应和澄清,并借此机会介绍了作为央企一号的中核集团在河北省的产业、涉及的业务领域及项目。这篇文章不仅获得10万量级的阅读次数,也得到了国资委新闻中心的认可。

有时也有一些尴尬的情况。纳税本来是承担责任的体现,有企业在正面报道里提到“平均每天缴纳税费10多亿元”,被单独拎出来做标题,招致网民反感。这时候就很考验企业的心态和幽默感了。



企业舆情应对的“必杀技”在于公信力


面对负面舆情,为什么一些企业总倾向于通过“删帖”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大众媒体单向传播的舆论场里,不得不说这种做法确实掩盖了很多短板,也形成了一些积弊。但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声,且公众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元的语境下,删帖收效甚微,且会留下涉事主体掩盖问题的观感。不仅边际效用递减,而且副作用显著上升。


口碑较差的企业遇到负面舆情该怎么办?

态度诚恳,用事实说话。利用社会关注的窗口期,快速、动态反应,公布事件进展,以期改变公众观感。切忌盲目声明(比如严重爆炸事故未造成空气污染之类的说法),导致次生舆情,使企业越陷越深。

舆情处置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声誉危机?

公关也有度,太弱会影响企业与公众互动,太强则喧宾夺主,让人感慨这家公关做得真好,而忽略了主营业务。

企业应对舆情危机有没有“必杀技”?

笔者认为是“公信力”。公众相信企业发布的信息,抱持积极的预期,则企业能转危为安。反之,若涉事主体缺乏公信力,则举步维艰。声誉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媒介形象不仅是其主动宣传的内容,也是生产经营等各环节实力的综合体现。在平时打下公众信任的基础,临危才能收获化险为夷的机遇。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主任舆情分析师 董晋之

来源:《网络舆情》第73期 

政府应对·舆情素养

页面编辑: 发行部 实习生 (毛秋琦)

大学这些事,你怎么看?

“延迟到账”无法撤销架空制度初衷

“刷脸时代”隐私保护应未雨绸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