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测绘新青年•袁林果|不畏浮云遮望眼,回首一心系科研

《定位》何溪 中海达讯 2022-05-16

人物名片】袁林果,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青拔,入选科技部遥感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资助计划。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大地测量教学与科研工作。

  年初,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袁林果教授决定今后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他说:“我个人比较擅长做科研,而且现在实验室和服务器都建好了,自己具备了做科研的条件,所以就想做点自己的科研。”在此之前,在学校和协会都有兼职的他,很难兼顾科研。

 

  为了追逐自己的科研梦,袁林果一直没有轻言放弃。四年前,因没有合适的科研条件,34岁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填写了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申请材料。结果,他在2015年成功入选中组部2014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后,袁林果直接从副教授被学校聘为教授。荣升教授后,袁林果不仅有了自己的独立办公室,而且有了科研经费。他拿着经费第一时间买了一台服务器放在办公室,用来做科研。

 

  这就是袁林果,一位纯粹的科研主义者。

 

不喜欢跟风,找准研究方向就不轻言放弃

       1997年,袁林果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经学校调剂,他被调剂到土木工程学院攻读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不了解专业,加上听旁人说专业会很苦,袁林果在大一便有了换专业的念头。那时留给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学习,争取考上研究生,以实现更换专业的目标。

 

  最后,努力学习的袁林果,拿到了学校保送读研的名额。根据保研规定,袁林果只能继续攻读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这时,通过大学四年学习的他,已经喜欢上了这门专业。在他心里,更换专业的想法也就抛之脑后。

 

  读完三年硕士学业后,为寻求发展,袁林果在2006年选择到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业,并拿到了三年奖学金。“我在读研的时候自己学会一个GPS数据处理的大型软件GAMIT,然后香港那边恰好需要一个掌握这个软件的人,我就去了香港。”

 

  在香港理工大学,袁林果师从丁晓利教授,丁教授致力于发展用于监测和研究地表和结构变形、地球动力学问题及地质灾害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全球定位系统(GNSS)及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技术(InSAR)。加入丁教授的团队后,袁林果发现,团队中大部分成员都在研究InSAR技术。不喜欢跟风的袁林果便决定另辟蹊径,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于是,结合自己在读研期间掌握的用于GPS数据处理的软件,袁林果想着用GPS技术研究地壳形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大方向确定后,具体研究往哪个方向细化深入研究,他并不知道。于是,他只能拼命翻阅GPS与地壳形变相关的文献来找寻研究方向。然而,这个过程,却远远超出他的想象。“那会的状态就是,今天刚发现一个方向觉得可以做,等到明天再收集一些文献又发现别人已捷足先登,只能推倒重来。”这一找,就是两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每天在办公室勤奋翻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的他,都没有找到博士毕业研究的合适选题。

 

  眼看着临近博士毕业,这时三年奖学金又快到期,研究选题还未着落的袁林果比任何时候都要焦虑。后来,他痛定思痛,选择继续在茫茫文献中找寻希望。也正是这份坚持,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机。

 

袁林果作报告


利用GPS技术验证香港海潮模型

  这一天,翻阅文献资料的袁林果看到一篇国际上利用GPS技术测定海潮负荷位移研究的文章。他从文章中了解到,国际上构建了许多全球及不同区域的海潮模型。于是,袁林果联想到能不能用手上拿到的香港GPS连续运行参考站数据来做香港海潮模型适定性的研究。

 

  通过阅读,袁林果了解到日月对地球的引潮力作用,不仅使固体地球产生周期性的形变(固体潮),而且使实际海平面相对于平均海平面产生周期性的涨落(海潮)。固体地球对海潮引起海水质量重新分布所产生的弹性响应,通常称为海潮负荷效应。在低纬地区,固体潮对测站位移的影响高达数十厘米;在近海地区,海潮负荷效应引起的形变可达数厘米。“因此在高精度大地测量中都必须顾及固体潮和海潮负荷的影响,以至于国际上构建了许多固体潮模型和海潮模型。”

 

  在了解到没人针对香港开展海潮模型研究后,袁林果便决定一试。“自己也看过一些海潮模型研究的文章,感觉难度不是很大”,他说,“当时研究的目的也很单纯,就是想看一下世界上已有的哪个海潮模型适合香港。”

 

  通过采用基于GPS的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对香港连续参考站单天观测资料进行处理,以及融合单天解算得出了海潮负荷位移参数。经与利用现有海潮模型建模结果相比,袁林果发现,利用现有的海潮模型建模的海潮负荷位移与GPS观测结果出现了偏差。随后袁林果又收集了全球IGS台站数据,通过研究发现,固体潮模型本身建模不够精确,还存在缺陷。

 

  这一“惊天”发现,让袁林果欣喜若狂。他决定把利用GPS技术研究海潮模型和固体潮模型作为博士毕业研究方向。


 袁林果在台湾GPS连续观测站留影


  经过深入研究,袁林果利用GPS技术得到了亚毫米级精度的海潮模型和固体潮模型参数,优于国际上毫米级精度。这一研究结果不仅让他顺利博士毕业,还让他赢得了下一份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让他在圈内崭露头角。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在香港开会时看到他的成果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做得不错。

 

        2010年,凭借在固体潮和海潮模型领域的研究成果,袁林果到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员,师从赵丰教授,继续围绕GPS进行固态潮和海潮模型研究。

 

  在工作两年后,2012年顺利博士后毕业的袁林果选择了回到自己的母校。“当时我本身的人事关系放在交大,爱人也在交大工作,我自己又是四川人,对母校有感情,而且在四川高校中测绘专业办得好的也只有交大。”袁林果道出了选择回母校的原因。

 

  与6年前离开西南交通大学相比,再次归来的袁林果内心多了一份稳重,但追求科研的心情从未改变。

 

为了科研梦,自己创造科研条件

  回到西南交通大学后,袁林果的科研梦起步并不顺利,但他并没有放弃。一边在给本科生和硕士生上课的同时,他也在积极地寻求机会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

 

        2014年,袁林果提交了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申请材料,希望通过入选来改观自己的现状。“当时就是想试一试,要是没中也很正常。”

 

  让袁林果意想不到的是,他最终入选。一心想做科研的他迎来了曙光。事后,依据《西南交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管理办法(修订)》制度,学校直接聘袁林果为教授、教师四级岗位。不久,学校给袁林果配备了办公室,并配发了科研经费。

 

  在入选“国家青拔”后,各种荣誉紧随而至。袁林果出任了系主任一职。同时,他还当选为西南交通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成都市金牛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四川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成都市金牛区第七届人大代表、成都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身兼多职的他,精力自然不能放在科研上。这样一来,他又与科研梦渐行渐远。


 袁林果与许厚泽院士合影


  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袁林果在今年年初辞去了系主任的职务。目前,他带着自己的学生一门心思做起了科研。基于GPS技术,他为自己的研究拓展了三个方向:第一个是地球潮汐形变研究,第二个是地壳形变研究,第三个是水汽研究。

 

  袁林果指出,三个研究方向得益于博士期间的积淀。“虽然读博过程艰辛,但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让我积累了许多知识,这对我今天的科研有很大帮助。”

 

  袁林果时常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学生建议,希望学生在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同时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坚持自己的初心很重要,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

 

  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对科研孜孜不倦的追求,便是袁林果毕生信仰。


此文转自《定位》杂志,原文标题为《袁林果:我的科研梦》。


推荐阅读:

测绘新青年•柳景斌|科学界里的自由派

测绘新青年•耿江辉|在科研上要做点不一样的事儿

测绘新青年•乐鹏|十八载科研路,幸运与压力并存

测绘新青年•李星星|高精度GNSS领域的“星星之火”

测绘新青年•刘小平|原创+应用,地理学家的“顶天”与“立地”

测绘科研之青年才俊|新刊


标星+置顶

一秒找到中海达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