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三宝的缘分,从文殊院开始


走进文殊院那年,我才十岁。饶有兴味地观望假山上的蜘蛛结网、花径旁的蚂蚁爬来爬去,是那时我做得最多的事。寺院留给一个孩子的印象,不外乎茂绿结实的树丛、穿袈裟的出家人、好吃的素菜……

 

零星的片段,散落在遥远的记忆里。很多事早就淡忘,唯一还能清晰回忆起的是偶然跑到流通处的那个下午,被橱窗里的一张图片引起了注意。图片上,一位仙女乘龙而来,端然立于云霭冉冉间,双目垂视,白衣璎珞,妙相庄严。我从未见过如此风姿卓绝的美人,除了惊叹与爱慕,只懂得痴痴地傻望着她。猛然间觉得被仙女的双眼直视着,我不可置信地摆摆头,仙女的目光也随我而转,似用温柔的眼神抚慰我!

 

呆滞片刻后,我当即确信,这位仙女一定是真实的,遂欢喜雀跃地拉来父亲,恳请他为我求得这张图片。长大后,读懂了上面的题字——“观世音菩萨显圣图”。原来那位曾经让我生起欢喜心的仙女,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自此,与三宝结缘。

 


或许由于生性多愁善感,加之幼年习画后形成的浪漫主义情怀,使得我从小就容易对美好事物无法留存的衰败结局感到难过不解,隐隐约约对人生产生了疑惑。生活尽管无风无浪地铺叙开,然而,内心常感彷徨无依。十五、六岁时,渐渐体会出,自我对生命最理想状态的预设,就是无喜也无悲,唯心安宁而已。

 

我质朴地、一厢情愿地觉得佛菩萨跟我很亲,寺院跟我很亲,以最原始的感情去接近和回应。开心时,会拉着朋友去寺院喝茶;伤心时,会独自跑到文殊阁楼上,在满殿菩萨慈悲的目光下,静静地梳理哀伤。随着年岁增长,到外地求学、工作后,亲近佛陀的心意逐渐被每日机械重复的生活淡化。可每到一处,仍会习惯性地先去当地的寺院走走,权当报到,这让我有心安和回家的感觉。

 

直到两年前,平地起惊雷,生活中变故突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和人生。当心烦意乱、无法可想时,偶然翻出多年前请的《地藏经》,无心插柳地随意读去,却意外地克制住了烦恼。但好过一段时间后,自己又迅速地被打回原形,继续缠缚在痛苦中。一读佛经,心又安定下来。于是明白,我就是个溺水之人,能救我的唯有佛法。

 

我找来当时能读懂的关于佛法的一切书籍,如饥似渴地攫取,渴求心灵上的平和。两个月后,意外地接到文殊院通知我去听课的电话。说它意外,是因为那时我并不认识寺院中的任何人,如何有人能通知到我。诧异归诧异,能接触佛法,正是我最求之不得的事。就这样阴差阳错,开始了我听经闻法之路,直到今日。

 


自十岁与佛结缘,至今已二十余载,但真正因缘成熟开始学佛,却是近两年的事。这其间,辗转虚度了不少光阴。然而,我仍深深地感恩与庆幸——最终并未与佛法失之交臂!总结学佛后的经历,到目前暂时可以归纳为三段历程——

 

许多初学佛的人,可能都跟我一样,起先经历过一段内心非常愉悦的时期。初闻甚深微妙法的激动和欣喜,常常充盈于心,竟不知这世界上,还有这样无边、这样圆满的智慧,我像盲人见了光,像穷人入宝山,用听闻到的每一条佛法,在生活中去改造自我,见证了自身与周边微妙的变化,很快很大地受到了利益。

 

对内:心性调柔了,烦恼减少了,从没有这样轻松自在过;对外:生活中的种种困境猛然转顺,如狂澜被力挽,用“心想事成”来形容也不为过。这是我走过的第一阶段,可以形象地形容为: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渐渐地,我觉出不一样的滋味,意识到似乎并未真正认识过自己。那么多的毛病,那样重的习气,一一粉墨登场,暴露无遗。这一认知,开启了我极度痛苦的第二阶段。

 

我努力尝试认清自我,因为知晓了一些佛理,所以每思及身口意种种造作,就感羞愧难当。独处时,更觉自己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看到了自己无所遁藏的浅薄、浮躁、无知、贪爱、执着、愚痴……以诸多虚妄之名,行着自欺与欺人之实。沉郁的压抑感让我无力,站在镜前,回光洞照出所有的丑陋与不善。我拷问自己,鞭挞逼迫无所不用。然而,总会有另一个谄媚的“我”及时出现,她软言相慰,包庇偏护,一不留神,就堕进圈套,与她狼狈为奸。心明明是自己的,可它也不是自己的,要不怎能如此无所作为?

 

我堕入对自我的极度厌恶之中,与内心的战争,打得鲜血淋漓。我痛恨自己的不长进,于恶不能立断,于烦恼不能立绝。纠结在时好时坏中,反复在潮起潮落中。有时会感到疲倦无奈,就干脆放任它肆虐,不再与它对抗缠斗,任它自生自灭,等它愿意善罢甘休的时候,再由我来收场。

 

直到有一天,师兄的一句善意喝斥,才使我茅塞顿开。“要如实地接纳自我。你对自己都无法接受,无法包容,更遑论度众生,因为你自己也是众生之一。更何况阿罗汉也只是断除烦恼的现行,而没有断除烦恼的习气,急是急不来的。”又在同一天,偶然见到一位法师写道:“心中装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心中装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这句话,再一次打动了我。一直绷得紧紧的那根弦,终于松了下来。

 

回头审视一番,忍不住轻笑,真是愚人自扰。我真切地体会到,唯有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有了智慧,才能解脱烦恼。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努力掌握和运用佛法的理论体系,以此作为实际修行的指南,才能避免错误的知见,绕过迂曲的险路。经过这一番,对“烦恼即菩提”的理解,实实在在有了点感受。得失几许,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太计较只能徒增烦恼,把握当下就好。无论是走快也好,走得慢也好。只要不离不弃,只要我还在路上、方向正确,就一定能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

 

所以,第三阶段于我,是接受,是释然,是放下。

 

 

不学佛,我永远不明白什么是爱。真正的爱是无私的,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的一位朋友初皈信三宝时,曾遇到过一个大难题,夹在持戒和犯根本罪中两难,没有选择。她向我哭诉,是否往昔造业太多,所以现在连向善的机会都没有,出现这样大的阻力拖住她。她的追问使我心如刀绞,又无能为力。暗叹,恐怕她会就此退了初心。唯有劝她多持念佛号,请佛菩萨慈悲加持。

 

第二日一早,接到她的来电,猜想事态或已发展到最不堪的地步。哪知朋友尖叫着、词不连句地告诉我:问题全解决了!她不敢相信,祈求一晚后竟真有转机;不敢相信佛菩萨竟如此慈悲,让她绝处逢生!是的,这就是佛菩萨,他从不舍弃一个众生。

 

常常听到身边失意之人说:“谁都不爱我!”假若真的这个世界上,哪怕一个人都不爱你,但还有佛菩萨一直爱着你!佛菩萨一直爱着你、我、他!我们哪怕用最卑劣、最卑微的心忆念佛菩萨,我们哪怕从未闻佛名号、听佛事迹,佛菩萨也一直不求回报地爱着我们。自问为什么要学佛,就为了能学十方三世一切佛,成为像他们那样能为众生拔苦与乐的大勇者、大爱者。

 

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为紧要的,是从自己心地上下功夫。学佛于我,就是一再重复自检,校正修改;抽丝剥茧,溯本求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自接触佛法后,这样的感受贯穿始终,不离左右。真实的修行是勇者所为,不敢正视内心的人,很难在这场与内心世界的战争中幸存。即使是征服了无边的外界,也是徒然。

 

向佛陀学习,修正自我,是一条花香四溢却又荆棘丛生的路,它带给你欢乐,也带给你痛苦。然而,在所有的困境中,都不必绝望,因为,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这些,就是笔者一点肤浅的学佛体会。

 

本文节选自《空林佛教》

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吴明  图片|传媒中心

美编|妙能  编辑|梦觉

来源|《空林佛教》2015年第二期

原标题:学佛散记


/

/

我理解的“一丝不挂”,不是你说的“一丝不挂”
这样“抖擞”,精神也好了,烦恼也少了
从佛学视角“认识生命”③:世上最坚固的执着,是什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