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善、向上!过智慧人生的5点建议
2020年5月27日,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珠峰,精确测定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峰顶冰雪深度为3.50米。这是人类在地球层面上,“向上”攀登的极限。
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卖早餐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不忍病人家属奔波照料的辛苦,创办了“爱心厨房”,免费提供煤灶、锅碗、调料供家属使用。十八年来,助人无数,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誉。这样的“向善”之行,始于小事,惠及大众。
近年来,全社会积极倡导的向上、向善精神风尚,其意义就在于“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向上”,推崇的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是拒绝“躺平”、奋发向上、追求进步的生活方式。“向善”则推崇道德良知,意味着明德惟馨与择善而从。
这些积极、良善的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力。从心中流淌而出的大爱与善行,亦如佛教中的“传灯”,灯灯相续,可照亮黑暗的每一个角落。
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曾在2012年提出“向善向上、同喜同乐”八字愿景,并以此作为文殊院禅修班学员的人生准则。
到底什么是向善、向上?
为什么要推广它作为学人的人生准则呢?
如何获得向善、向上的智慧人生呢?
我们为大家提供5个思路与建议。
01 力行十善
行善,先要了解何为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普通人口中的“善”,通常是指孝顺父母,帮助孤寡老人,救住流浪猫,拾金不昧这些源于恻隐之心的善。
在佛法中,善法的定义更加宽泛,并且从结果、对象、发心,甚至效果上进行了界定。
善法具有5个特征:
• 感当来可爱果故
• 对治杂染故
• 杂染寂灭所显故
• 清净住所显故
• 饶益有情所显故
只要是善法,将来一定产生美好的结果,可以对治贪、嗔、痴等烦恼。而出世间的善法,还能使修行人趋向解脱与涅槃。对远离烦恼的佛、菩萨、声闻等圣者来说,善法是当下清净身心的自然显现,也是他们为利益众生所行持的种种善行。
那么,五戒、十善、六度都属于善法了。今天我们主要推荐“十善”。
• 不杀生:离杀生,进而放生
• 不偷盗:离偷盗,进而施舍
• 不邪淫:离邪淫,进而保持清净心
• 不妄语:离妄语,进而说真实语
• 不两舌:离两舌,进而说无诤语
• 不恶口:离恶口,进而说柔软语
• 不绮语:离绮语,进而说庄严语
• 不贪:离贪,进而修不净观
• 不嗔:离嗔,进而修慈悲观
• 不痴:离邪见,进而修因缘观
十善作为佛弟子的入门佛法知识,已经被说到嘴皮子都磨破了。可惜的是,大家基本还把它当成一堆概念,或是一些条条框框,一边行持,一边抵触。
其实,十善的现实意义非常大!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个人间佛教的精神主旨,说透了人与佛的关系:“人成”才能“佛成”。怎样才能把“人”做好呢?首先就是奉行五戒,其次还要力行十善。
所以,十善真正的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如何做人,进而如何做个圆满的人。
十善不仅涉及到修行的身、口、意三个方面,还明确地为个人品质、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所以,宗性法师认为:“力行十善是佛弟子的基本人生修养。如果时刻实践,不但能自利,还能利他,能为整个社会带来正能量。”
被动地制止恶业,叫做止善;主动地修行善业,称为行善。十善法要求大家在做到止善的基础上,进而主动行善。例如不杀生,远离杀生恶行是止善;进而放生就是行善。
与五戒不同的是,十善并非受了戒才能行持,而是人人都能做,不论居家、工作、为人处世,都能用得上。
所以,十善不仅是向善的,也是向上的。想要获得智慧人生,进而做个圆满之人的朋友,可以尝试从此处入手。
02 承当的胆识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人说:手下工作从不主动,没有责任心;男朋友在家从不做家务,就晓得打游戏;那个同事做错事,从不认错……
缺乏担当,似乎是每个时代年轻人身上的通病,但在这个时代尤为凸显。
习近平对新时代青年的期许是“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咱们理想和本领貌似都有,也许差的就是一份“担当”。
承当,指有担当与责任心,是主动发心、愿意担当的一种责任感,也是佛教推崇的精神之一。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行,为我们展示了承当精神的伟大。
新时代,我们需要“承当的胆识”,需要每个人心中都有直下承当的胆量,做任何事都不推卸责任。这是体验“向上”人生、拒绝躺平的重要实践途径。
○对家庭的承当
承当家庭责任,不在于拿多少东西回去,而在于是不是用心为家庭做事。承当不是简单地付出;责任,需要用真心。
○对社会的承当
对社会、对事业也要有承当的精神。工作中抱持为公之心,对社会也要有一份公民的责任心。不仅敢于承当,还要善于承当,别做打肿脸充胖子的事。
○对自己的承当
最后还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负责,不要随意放纵。以佛法中的因果为指导,远离自欺欺人的行为。
03 奉献的精神
一说奉献,年轻人普遍都不太理解:“凭什么要为别人付出,我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要去奉献?凭什么不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呢?
从世间角度讲,奉献就是付出、给予;从佛教的角度讲,奉献就是布施。“布施”作为十善法中的行善,是向善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施的目的则在于:反观自心、对治贪欲、利益大众。
修行布施有5种诀窍:
○一者至心施
以至诚之心来布施,避免心不甘情不愿。
○二者自手施
布施不要假借别人之手,而要自己做,才能让人感受到真诚。
○三者信心施
对布施的因果要明了,相信。当确信了修行布施的利益与好处后,才可能心甘情愿、明明白白地去做。
○四者时节施
布施要及时,在别人最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
○五者如法求物施
布施奉献的资财必须是合法取得的。
最后再回到奉献的误区——“凭什么要为别人付出”。当我们去帮助他人时,必须做到心甘情愿。宗性法师总结了一句话:“用真爱去奉献!真爱是什么?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04 欢喜的感受
看见别人升职、升官,相信多数人都会愤愤不满,甚至委屈嫉恨。当自卑和嫉妒充斥身心时,哪里来的快乐与自在呢?
佛法中对治嫉妒、培养欢喜心的办法,就是随喜。随喜能让我们体验“向善”“向上”的活法。
认同、赞叹他人的欢喜,使之成为自己的欢喜;见到他人行善积德,自己也心生欢喜,就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此时,随喜的心态就产生了。
○生喜之因
欢喜是由对人、事、物的喜爱而生。就像以众生的安乐为己乐的菩萨,最欢喜的事就是众生行善得乐,所以他们见人行善便由衷地感到喜悦。
○不生喜之因
不喜欢随喜的根本原因,就是对自己的执着与贪爱。当以自我为中心时,很难做到随喜。
○生喜之必要
修习随喜可圆满心量,拓展心胸。例如修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随喜愿。
05 包容的心量
世人缺乏包容心,总是对他人挑剔苛刻,也是来源于强盛的自我中心主义。
包容,放在佛法中是忍辱的修行。因此,我们需要修忍辱来打开胸襟,接纳他人。
怎样获得“包容的心量”呢?
○思考包容的利益
心量大的人,怨敌少、善缘广,喜乐多。忍辱能成就诸事圆满等。
○思维缺少包容的处境
缺乏包容心的人,内心常常冲突、烦乱。许多好事都会因狭隘的胸襟,面临崩坏。
○善巧思维扩大心量
可思维众生自性是佛,若因某种过失而嗔恨对方,则没有道理。再思维因果循环,真实不爽。过去生中我也曾损害过对方,因此会感受到来自对方给与的伤害。
力行十善、承当的胆识、奉献的精神、欢喜的感受和包容的心量,就是我们推介给大家追求向善、向上人生的5个建议。其中的“承当、奉献、欢喜、包容”,正是文殊院一直以来倡导的“空林修养”。
这4个词之间,又存在因果关系:在工作生活与学修中生起“承当”之心;以承当的心态“奉献”自己;在奉献中找到“欢喜”;欢喜的感受用“包容”续航。
2021年,无数人都参与了对“躺平”人生的思考;刚翻2022年,便疫情加温,海啸肆虐。在壬寅虎年飞奔而来之时,愿我们都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种种苦难;打开格局,扩展心量,以真切的善意回报自他。
这就是今天,我们谈向善、向上的意义。
你做过哪些善事呢?
你认为的智慧人生,是什么样?
LEAVE A MESSAGE
编辑|宗微 图片|冯杰 沉沉 网络
美编|妙能
/
荐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