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跑!开春书会讲座马拉松正式拉响
购票链接*(三日通票)
🕙 3月3日(周五)
环桌而坐
开桌时间: 2022年3月3日(周五)下午3:30-5:30
做杂志,与家乡重构联结
分享人:罗璐
《慢慢走》、《岛与》
如何在大城市寻找家乡味?
分享人:若冰
《恰天光》杂志内页
我们是如何不花钱做杂志的:关于zine《不花钱独处》的创作起源
分享人:01
城市里明明有那么丰富的资源,除了消费,我们可以如何用尽城市的每一寸空间?于是我们开始刻意寻找免费资源。我们发现,咖啡店或理发店门口写着“免费咖啡”或“免费理发”,是给新店员练手的机会;花店门口偶尔也会有“免费散花”的惊喜;美术馆、博物馆里常有重磅又精彩的免费活动。
于是我们决定:收集、创造在大城市不花钱过周末的千百种方式!
《不花钱独处》
单日(周五)早鸟票40元,现场票50元
时间:13:00-14:00
今年,我所在的拜德雅图书工作室迈入了第十个年头。我最近总是在想这十年究竟有多长。或许,最有效的度量方法是将我们已出版的所有图书(目前已出到150种左右)的厚度加总,所得的值大概就是这十年的长度。而这一切的原点是2013年初,那时,我们启动了“思想家和思想导读”系列。被致密压缩在这个厚度/长度里的是什么?这正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关于拜德雅,关于出版,也关于下一个十年的期待。
baiya: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编辑
在泉州关于城市文化复合空间的实践,关于“在地性”的探索与行动,并找寻长久经营之道。赤子空间从在地出发,探寻如何构建多元文化场景,保持内外连结,创造新的城市文化现象。
阿梅,赤子空间、巴浪鱼咖啡主理人。
2020年下半年,“好奇心日报”的两位创始人决定做一款 App,并希望它兼具人文视角和社会介入性,既密切关注我们生活里的种种变化,但又维持足够冷静的距离。它每天更新、每月形成合集,发布小说、非虚构、专栏、口述、田野笔记等等各种内容,尽可能多样地呈现文本和视角。
“小鸟”取自“自由”之意。如果要为这“自由”加以更具体的解释,就是我们希望“以文学之名”,为我们所在的时代留住力所能及的记忆、寻求文字的尊严,以及发现真正的创造力所在。
如今这个产品已经进入了它的第三年。无论从我们想做什么,还是从我们能做什么,我们都有了更开阔的想法。过去三年像一面镜子,照出如今都市人的疏离和原子化,也意外让大家看到了彼此之间的联结可能。对小鸟文学来说同样如此。我们想分享的,就是我们联结到的人,以及通过各种人和内容,我们对当下的思考。
小鸟的介绍里有一句话,也是它的信仰,“在所有选项都被拿走的时候,你还有无限自由的可能”。在整个社会流动性下降的时候,寻求和他人的共识,或许才能帮助我们真正的理解自我。而我们彼此的看见,或许才能真正开启“无限自由的可能”。
杨樱,“好奇心日报”&“小鸟文学”联合创始人。曾任职《第一财经周刊》。与伊险峰合著有讲述东北变化和阶层跃迁的非虚构文学《张医生与王医生》。
林叶,艺评人、译者、艺术公众号 ING 联合主理人。主要从事视觉文化的研究与摄影理论翻译工作,译作有杉本博司文集《艺术的起源》等。
在沈阳生活的时候,本地朋友说,沈阳有很多烂尾楼,到处都是,随手一指就有。一开始我心想,这有什么好稀奇的,烂尾楼哪儿没有嘛。后来就觉得不对劲,一来是数量确实多,很密集,体格儿也大,冬天阴郁臃肿的夜晚里瞅着像耸入夜幕的墓碑,瘆人又荒诞;二来是不仅多,感觉上好像越来越多了,要知道,在一个封闭空间里,感觉有时比事实更具威力。随着房地产业的萧条,经济下滑,人口流失等等吧,这些宏观因素加上心灵因素,整体上导致沈阳城进一步萧条和空洞,沿街很多小档口经营不下去了,人走屋空。写《罪与爱》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对“迷信物质建设”表达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妥当的,认为,物质建设是必要,以物质建设为尊就不合适了,还认为,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原因是很复杂的,书上网络上给出的解释又皮疼肉不疼,于是就想写部小说探索一下。
这部小说是对称结构,像蝴蝶翅膀,它们分别写的是什么,就先不多说;书名叫《罪与爱》真是无奈之举,它被朋友们善意地嘲笑过,我就说,我实在想不出别的名字了,你们笑归笑,不买可不行。
金特,满族,小说作者,作品有《冷水坑》、《冬民》、《暴风雪》、《罪与爱》等,生活于广州及沈阳。他是44剧场的成员。
冯俊华,副本制作的编辑,也是44剧场的成员。
很多时候我都在遗憾,一些优秀的作品只能在手机上被看到。这些值得被看到的作品,突然在网络上出现,然后迅速消失。于是我们决定开始“幻像phantom zine”计划。
朱墨,摄影师,曾在《新京报》、“正午故事”等媒体任视觉编辑,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负责“孤独图书馆”的运营。
谢丁:重庆人,写作很多年,曾创办“正午故事”和“先生制造”,目前是自由撰稿人,重庆匿名书店的创办人之一。
暨艺术家陈哲编撰的对谈文集《生时饮罢》首发签售会,本次分享将深入陈哲跨越十五年的工作后台,梳理艺术家如何面对时间长河里有关创作与自我的“出走”与“不变”。
陈哲,1989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摄影与图像学士学位。陈哲关注的主题往往摇摆于悖论之间:痛苦与解脱之间的身体、日与夜之间的黄昏、永恒与有限之间的命运。她的创作常以长期项目的形式展开,作品之间相互注脚,最终呈现为一个不断发现与研究的过程。
鲁小本,1983年生于荷兰,目前是荷兰人民报的摄影师,也是一位关注中国摄影的独立策展人,他的个展《超越寻常》目前正在上海的SeP展出。
合作伙伴
关注本地营造的马路新商业
印刷支持
经纬印业
咖啡支持
「 假杂志 」
Ø关注SeP上海公众号得更多展览消息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