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术欣赏活动对幼儿读图能力的影响研究|深度

SUNGLORY 奕阳教育 2022-04-17


导语

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幼儿的主要阅读对象是以图为主的绘本,阅读时以注视图像和与帮助者的口头交流为主,而不以文字认读为阅读前提。对于幼儿来说,绘本虽然以图像形式为主,但仍然需要被转化为语言形式,方可理解。


因此,引导儿童从理解图像所蕴含的意义(即读图能力)向运用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表述发展,并借此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人类智慧,这才是早期阅读的核心价值。我园在开展分享阅读教学时,以其读本为载体,选择了与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整合,通过欣赏、绘画、讲述等手段,有效地促进了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本文节选自奕阳教育研究院承担、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以分享阅读为载体的综合性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之子课题——南昌市九四医院附属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对幼儿读图能力的影响研究》结题研究。



一、对读图能力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读图能力”就是通过读图的方式理解图书内容的一种能力,我们将其分为一般观察能力及图像解码能力两方面。


(一)一般观察能力方面,主要指读图的顺序性、细致性、概括性等方面



幼儿在第一次看到一幅作品时,常常会被一些色彩鲜艳的图案或感兴趣的片段所吸引,而一些细节会被幼儿所忽略。我们抓住幼儿读图时的这种习惯,从培养幼儿读图时良好的观察习惯入手,帮助孩子在阅读图书类书籍时,按照画面顺序(从上往下、从左往右、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的到次要的),细致地观察画面的背景、色彩、人物表情、动作、神态及其常用符号等,并概括出图与图之间内在的关联性。


例如:小班读本《小海龟》第一幅图片中,教师指导孩子观察图片的中间有一个大大裂壳的蛋(主要的),背景是海滩的景色(次要的);海滩上有一个裂开的蛋(整体),左下角有一个海星在睡觉(局部);第二幅图片中,海滩上的蛋里探出一只小海龟的头部(主要),小海星被吵醒了(次要);第三幅图片中,小海龟爬了出来(主要),小海星吓跑了(次要)。


这三幅图分两条线索,一是小海龟出生的过程(这是读本的重要线索),二是小海星被蛋壳声音惊醒,被小海龟出生的动静吓跑(这是读本的次要线索),三幅图片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通过在一个相同背景下小故事情节的连续表现能够概括出一个小片段。为此,教师选择了一些简单的,背景不变的连环画给小班孩子欣赏,帮助孩子发现主体的变化,掌握读图时观察的主次及变化所代表的含义。

 

图1:读本《小海龟》第一幅图

 

图2:读本《小海龟》第二幅图

 

图3:读本《小海龟》第三幅图


(二)图像解码能力主要包括符号的识别及深层解码两方面



简单符号的识别,如画面中有太阳代表晴天、白天,有星星、月亮则代表晚上;笑的表情代表开心,哭的表情代表难过等。在大班读本《聪明的小鸡》第8页中,狐狸跳了起来,在它的脚下画了几条竖线,这一符号代表了跳的动作等,这些符号的认识是孩子读图时应掌握的技巧。

 

图4:读本《聪明的小鸡》里的图画

 

另外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来说,他们读图时不但可以看懂图画所表达的表面意思,而且可以感受到图画所蕴含的情感与深层含义,这就是指深层解码。


例如:大班读本《贪吃的小猫》,观察小猫的神态集锦图,说一说小猫神态与小猫贪吃的特点的联系,以发展幼儿深层解码的读图能力。(偷吃时悄悄地、狡猾地;偷吃后满足的、大腹便便的;吃到胡椒粉时害怕地、惊恐地、逃之夭夭)等。

 

二、美术欣赏活动与读图的结合


(一)根据幼儿的欣赏特征和阅读特征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美术欣赏作品,帮助幼儿理解图画内容



小班的幼儿主要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幼儿读图的顺序性、细致性及简单符号的识别。教师选择的欣赏图片应简单,以色彩、线条为主,画面的故事背景不宜多变,故事情节不宜复杂宜重复。


中班的幼儿观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构图稍复杂、形式多样的美术欣赏材料,丰富幼儿的词汇和对情节连贯性的描述以培养幼儿读图的细致性和概括性。


大班幼儿观察力和理解力更强了,他们在语言的连贯性和丰富性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能具体生动地描述事物,但孩子的阅读常带着随意性,阅读也存在着较强的局限性。根据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为幼儿提供情感丰富、表现形式较为复杂的美术欣赏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以培养幼儿的深层解码能力,提高幼儿的读图理解能力。


(二)针对读本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欣赏作品,帮助幼儿理解图画内容



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收集供幼儿欣赏的资料,选择适时的教育环节(在分享阅读教学的第几阶段)开展活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可根据分享阅读的读本内容,选择与之相关联的美术作品,对幼儿实施美术欣赏教育,在分享阅读教学阶段中融入美术欣赏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对读本内涵的理解能力。如果我们一味地离开审美体验去为了欣赏而欣赏,为了表现而表现,就脱离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初衷。一幅好的欣赏作品,是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孩子们的视线的,因此美术欣赏活动的进行,就是对作品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欣赏与发掘,也是帮助幼儿读懂读本的手段。

1.读本第一阶段教学活动前的欣赏


第一阶段教学前,我们要为孩子建构知识做准备。如:《冬冬的小白兔》读本通过一个小学生寻找走失的小白兔的故事,向幼儿展示了小学学习环境和即将面临的小学生生活情景。与幼儿园相比小学在环境布置、一日生活及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活动前,我们要求家长带孩子到附近的小学参观,为活动的开展做好经验准备。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小学的图片供孩子们欣赏,通过一幅幅图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学校和幼儿园在设施上的不同;在生活上的不同和在学习上的不同。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如学校的草地绿绿的,像一张大毯子。图书室的书放得整整齐齐,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孩子们围绕着小学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气氛热烈。最后教师请小朋友设计了自己心目中的小学,幼儿兴趣浓厚,纷纷用绘画这种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心目中的美好向往。活动最后,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到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快乐。活动的开展为读本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读本第二阶段教学活动中的欣赏


这一时期活动中的欣赏主要体现在图片组、书本和视频。通过老师的逐步引导和孩子们的回答,切合主题将欣赏的主题完全展现。


如欣赏活动《中秋节》。在活动中,教师将欣赏活动从认识各个时刻的月亮、中秋节、中秋节的食物三个方面准备了相关的图片,用提问、语言引导、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欣赏并理解各种图片的内容和含义。再过渡到小书,孩子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再次巩固了对中秋节的印象。又如:大班读本《好朋友》是表现关爱这一主题的,那么教师们讨论认为选择有冷暖色调的作品作为辅助读本的欣赏材料较为适宜。

3.读本第三阶段教学活动的欣赏


这一时期的欣赏活动也叫延伸活动或拓展活动,如在阅读《谁的房子最特别?》时,教师选择了一些中外特殊的房子图片给孩子们欣赏,边欣赏边讲解,孩子们在感受和体验这一内化过程中,理解作品表现的形式和主题,幼儿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有认同感,为第三阶段的拓展活动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又如大班读本《贪吃的小猫》,教师们选择了神态集锦图和小猫的习性图片作为幼儿欣赏的内容,启发幼儿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全新的诠释。


幼儿观察小猫的神态集锦图的过程就是读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图画中小猫神态与小猫贪吃特点的联系,发展幼儿深层解码的读图能力。在欣赏小猫的生活习性课件后,幼儿对小猫的特点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是后面环节中,幼儿用自己稚气的画笔表现出心目中小猫的映像的创作基础。小猫活泼可爱的动态再次帮助孩子理解图画与主题的关系。活动的目标是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制定的,层层递进、切实可行,能为读本的第三阶段教学拓展活动服务,为幼儿的拓展活动中小书的制作打下基础,并达到帮助幼儿提高读图能力的目的。


(三)选择与特殊图画形式读本相同表现形式的欣赏材料,帮助幼儿理解图画内容、形式



对于一些特殊的图画形式,如《虫虫虫虫爬》是分格漫画的形式;《巨人》中联想的形式等,这些特殊的读本也可以与欣赏教学相结合。

 

图5:读本《虫虫虫虫爬》里的图画

 

图6:读本《巨人》里的图画

 

例如:读本《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教师进行了废旧物品手工作品的欣赏,读本《这是什么?》,教师们进行了橡皮泥作品及动画片段的欣赏等,教师选择与读本相同表现形式的作品供孩子欣赏,帮助孩子准确地理解图画内容,掌握对特殊图画形式的认识,从而提高幼儿的读图能力。


在第二阶段课题活动中,我们对美术欣赏活动进行了解与归纳;对读图能力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根据幼儿的欣赏特征和阅读特征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美术欣赏作品,帮助幼儿理解图画内容;针对读本的内容,适当选择欣赏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图画内容;选择与特殊图画形式读本相同表现形式的欣赏材料,帮助幼儿理解图画内容、形式,激发幼儿的读图兴趣。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能够对图画内容进行具体的评价,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让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美的感触更加敏鋭,继而在幼儿分享阅读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解码能力。


三、美术欣赏活动教学及幼儿读图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美术欣赏活动教学中,教师的注意点



1.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活动前,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地理解


在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孩子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备课越充分,教学效果就越佳。


2.美术欣赏时要有重点


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图片则强调作品的主题内容的理解,此外在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作品上,欣赏的内容不宜太多、太杂。


3.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


超出了孩子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孩子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画面的内容,人物的表情、背景等。


4 . 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孩子被动地干巴巴听的现象


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孩子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5.欣赏的时间不可过长,内容过多、过滥


孩子会厌倦,教师可把欣赏教学穿插于平时分享阅读教学之中,使欣赏与读图能力相结合。


6.欣赏后要有实践和总结


可以采用提问、谈话及实践的方法来进行,使之达到复习巩固,帮助孩子思维理解创造的作用。


(二)幼儿读图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 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读图能力


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读图的特点各不相同,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对本班孩子的读图能力进行培养。如小班的孩子观察专注力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要让他们对阅读时刻有着新鲜感,光靠图书是不行的。任何时候,对有故事的图画、有表情、有动作、有体态的人物和动物,以及标记教师都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小班活动室、寝室张贴在墙上的标记图。有节约用水、有电危险、保持安静、不触碰插头等,都是在孩子们的观察下发现的,当孩子们发现后,教师就逐个的提问:上面画了什么?在上面加了一根杠杠代表什么呢?这只手在做什么动作?我们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代表什么意思呢?如此,简单的标记图,孩子就记住了。直到有一次走到楼道孩子们看到一个禁止抽烟的标记,就问:“老师,这个是不能抽烟的标记吗?”我们问为什么?他的回答很有逻辑,因为这里有一支烟在冒烟,然后上面又画了一根杠杠,所以是不能抽烟。


2. 注重一日生活中,养成爱观察、会读图的好习惯


除了分享阅读教学中我们接触到的图画,幼儿园环境中的图片也比比皆是,我们应该抓住可以利用的时机培养幼儿的读图能力。例如:静活动时,幼儿在图书区域活动,教师应仔细观察,正确及时地引导幼儿观察图书中的内容,启发幼儿发现图书中页面与页面的内在联系,帮助幼儿理解图书所表达的意思。在每次的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求幼儿逐页翻书,会看页码,而且要求孩子运用阅读顺序读图: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近到远……再如:散步时,教师可以带幼儿有序地欣赏围墙和大厅墙上的画,提高幼儿对图画的敏感度及读图兴趣。


3.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修养,练习良好的语言功底,声情并茂讲故事


对于图书,教师应言传身教,爱看书、爱惜书。在孩子们进行阅读活动、静活动的时候,教师除了解决孩子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外,也会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时刻检查孩子们的图书情况,对有破损的图书,教师要当着孩子们的面来修补、粘帖,并告诉孩子们图书是我们的好朋友,书教会了我们很多的知识,我们一定要爱惜它,有些小朋友不小心把它弄破了,我来帮他修好,希望下次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哦


4. 创设舒适、美丽的阅读区域


我园的图书区域都非常的漂亮,布置了可爱的地垫、拖鞋,美丽的抱枕,五颜六色的墙上书架,并在U盘中存上图书区域专用的轻音乐……


5. 分享阅读活动中,幼儿读图能力培养的指导策略


(1)运用提问策略和预测策略,引导幼儿探索页与页之间的关联


教师可以运用提问和预测的方式进行指导。即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观察画面,再让幼儿根据画面传递的信息预测读本内容的发展,接着展示下一页,证实孩子们的预测,并继续观察故事的发展。这样一来,故事的连贯性加强了,幼儿不仅关注到画面,还注意到了页与页之间的关联。


以《池塘》读本为例,书中每幅图上都有与下一页相关联的部分,动物身上的果实暗示着它们来自何处。在景物的那一页里,画面的角落里都画有下一场景,也预示着下一页会出现什么动物,这是这一读本的一条主线。于是,教师活动中先提问:“谁来了?它身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细节。随后又进一步抛出预测性的问题:“它可能从哪儿来?你怎么知道的?”让幼儿根据线索进行猜想。


问题如此反复出现两三次之后,幼儿就明白了,每一页都有通往下一页的线索,他们就开始主动探索,一翻到新的一页,他们就能说出:“熊来了,它最爱吃蜂蜜了,下一页一定有蜂窝。”“蜂窝后面是萝卜地,等下小兔子要来了。”当一次次的猜测得到证实后,幼儿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更加浓厚了,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了解得也更深入了。继续以这种策略指导幼儿阅读同等类型的读本,幼儿就能渐渐地在观察画面的同时,学会思考、推断故事的进展。


(2)运用表演的形式策略,帮助幼儿加深对画面的理解


在阅读中,有些不是幼儿观察画面就能完全理解的,例如,在《蝙蝠和老鼠》中,第1页就指出了这是一只自以为是的老鼠。可是什么叫自以为是?书中画出的是老鼠抬着头,挺着胸走路的样子,这样就是自以为是了吗?幼儿还是不太明白。于是,教师就运用了表演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阅读完故事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扮演老鼠的幼儿不仅走路是昂着头,挺着胸,说话的声音还特别骄傲。观看完表演,幼儿才真正明白了“自以为是”的含义,就是很骄傲的样子,瞧不起别人。

 

图7:读本《蝙蝠和老鼠》里的图画


(3)利用分段阅读和表格记录的策略,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


分段阅读是指在完整阅读后,根据目标和故事内容将故事的重点部分分为几段,逐一阅读。这种方式可以使故事内容重点突出。表格记录是指教师从读本中提取主要人物、动物、物品等信息制作成图片,并放入同一表格中。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明确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系,使幼儿逐步建立起故事的结构。两种方式结合,便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进展,层次间的关系。


 总之,分享阅读的指导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抓住幼儿的学习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让孩子们乐学、会学、主动地学。在阅读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使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获得发展,为他们终身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往期导读

奕阳原创丨幼儿图画解码能力的培养(上)

奕阳原创丨幼儿图画解码能力的培养(下)


奕阳教育

等待 不如即刻关注

小孩子 大教育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全文”了解更多,还可一键关注我们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