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聋听沟通}}}语言不一样?!一起努力共!

逗逗君/九姑娘 守语者 2022-01-22
前情提要
"逗逗君观点:为什么聋人的合理便利需求这么难提供"里的課程继续在进行,上次提出的解决方案,实践了以后究竟如何呢?

这次的推送,除了逗逗君的观点,还邀请了九姑娘从课程老师的角度聊聊她的感受。
逗逗君观点
上课,以及课外沟通
我的公众参与纪录
这次的课程从报名开始到现在,一直是带给我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全新的挑战。自第二次的课程之前对九姑娘的“突然批评”到之后的“即时沟通”,再到九姑娘和台玩人一起想出办法应对之后。九姑娘根据讨论出来的解决方案,找到了手语翻译志愿者。
第三次上课来到现场的时候,九姑娘就上前来跟我说:
“我们找到了手语翻译志愿者,等会翻译来了,你看你们要不要沟通一下,看看哪些地方需要磨合的。还有今天的课会比较快,可能翻译是无法达到同步的,如果你听不懂就要及时打断,要给我信号。因为我在讲课的时候,是必须要注意到每个人的,不可能全程只关注你一个人的需求。我也不知道手语翻译你是否能看懂,先试试吧,课程结束后我们一起聊聊看看怎么样去解决。”
我不能用同样粗暴的方式回应社会对我的漠视
九姑娘友善的开场白,让我突然觉得懊悔,懊悔之前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地认为九姑娘没有努力为我想而感到愤怒,其实我愤怒的不是针对九姑娘,我愤怒的是这个体制,这个社会对聋人群体的漠视。九姑娘她在努力,只是我因为愤怒而没有看到而已,我没有告诉九姑娘我的难处,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像我这样的情况,不知道从何入手。但是通过上一次的沟通,我们一起想出解决方案并尝试执行,这就凸显沟通的重要性。

这场活动的手译志愿老师是惯用中国手语的手语老师。手语老师用中国手语翻译让我在理解上还是有些许困难,但是这也让我意识到手语翻译与聋人需要更多的沟通以及磨合,一起努力达到更高效的沟通。

1.手语词汇需透过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互动
才能约定俗成栗

有位小伙伴在分享的时候说到“瑜伽”这个词汇,手语老师打的时候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因为手语老师那个时候打的手语我理解成“新疆”似乎与前后文有点接不上,就打断了手语老师并且问他这是什么意思?手语老师停顿了一下,他用身体去描述,然后同时用说的告诉我,重复了两遍,正准备拿纸写的时候,我明白了是“瑜伽”这个词,手语老师问我怎么打?我也愣住了,因为我的聋人朋友圈里几乎没有人练瑜伽,没有人打过这个词汇,所以我也不会。这个时候,我和手语老师就一起根据“瑜伽”的动作创造了一个“瑜伽”的手语。接下来,当手语老师说“瑜伽”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其实,手语有许多词汇都要通过使用者之间的沟通互动决定下来的,这是语言约定俗成的特性。

新事物的表达若能由手语翻译和聋人一起根据语言习惯而共同创造出来,就可以增加手语翻译的有效性,聋听互相学习才能让双方往共融的社会迈进,责任不是单方的。如果在每场翻译之後,手语翻译员和聋人可以有更多交流的话,那么手语翻译员也会了解到聋人惯用哪些,以及知道如何表达才会让聋人明白,这样今后在翻译的时候,就会更加的高效。而聋人也会在一次一次的学习交流当中成长,就像我这几次珍贵的学习经验,也让我学会更妥善的表达方式。
课中,还有一个环节是围了个大圈每个人轮流讲故事,负责拍照的人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无法看到我正前方拿着话筒在分享的人,这个时候九姑娘马上提醒拍照的人:“你挡到了···,有什么问题随时提出来。”这一个小小细节,让我看到九姑娘因为我的参与而努力注意到我的需求。如果我没有自己提出来,别人就不会注意到。
(这种提出很需要勇气,过去我总觉丢脸,现在好多了,但有时还是会畏惧。
课外沟通亦重要!
课后,九姑娘、手语老师、台玩人、我一起讨论了一下,我说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因为九姑娘想要知道我有哪些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看看怎么样可以解决。
手语老师说道:“其实你的情况应该可以不用翻译的,而且我打中国手语你还是看不懂的话,其实没有必要的”
我说:“不是所有的人讲话我看口型就一定没问题,有的人口型可能没有那么清楚,或是说话的声音也没有那么清晰,那么我就很难听懂,手语让我在无法听懂或听清的时候可以更加清楚地接收信息。”
我们都在讨论,意见都不一样......
但是九姑娘说:“其实你的情况还好,如果今天来的是一个完全无法听到和不能说话的人,那我们要怎么样去做呢?我们也是正在在学习的。我们的沟通是一个好的开始。”
是的,不只是九姑娘,我也需要想想,如果是一个完全无法听到和说话的聋人去参与社会活动,要怎么做?
“现在我知道,即使心中有答案,也不能急躁,首先要找到对方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
前,我都一直觉得是人家应该慢慢地适应我们聋人的存在,应该为我们的存在而做出改变,然后出现在别人的圈子里,说:“我是聋人!我需要手语翻译或字幕服务!”别人无法提供的时候,就会责怪人家为什么不能提供?为什么没有替我们着想?为什么不去努力?等等,但是我们都忘了一点,人家了解我们吗?人家知道怎么做吗?我们有替人家着想吗?我们有努力去沟通吗?这不是人家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是双方的,不能只是要求对方单方向地配合我们,我们也需要去配合人家。而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需要沟通的。
最后,感谢公益慈善书院开设这门课,感谢九姑娘和助教努力沟通协调一起找出解决方案,以及所有在这件事情上面努力过的每个人,让我有机会继续上这一门课,让我学到课程本身的知识的同时,还让我学到更多课程之外的知识。
九姑娘观点
我站在老师角度的一些感受
如同寻常,在设计这个传播课程里,我的设计重心在于挖掘学员的初心以及内在自我创造的能力,我希望透过这六节课,可以破开他们内心的一些新的想法。而逗逗君反过来,是来“破”我的想法的,这也算是上天为这个课程带给我的一份礼物吧。没有跟听障者有深入接触的我,对于如何处理有学员是听障者是毫无头绪的。是逗逗君和顽真在这两次的接触里,透过她们的表达一直让我有机会进入到这个领域里去。即使一开始她们是愤怒的,不理解,而我看到的是她们是站在一个本来不被理解的孤岛上,拒绝着我们但同时也在呼唤着我们,她们希望这个岛其实有一条路是和我们连结的,但她们呼喊的方式错了,这条路会更难看得到。



所以在第一次的沟通里,我会提出“先不要假设别人是能理解你们的,如同你们也没有能理解别人一样”,在大众的眼里,听障者是小众,不能理解的。而在听障者眼里,我们也是小众的,在某些方面,其实他们也不能理解我们。所以,所谓的平等永远都在。再之,如果我们的无心错失如果遭到听障者的投诉,无论这里面是否有误会,我们一概是被社会谴责的一方,完全没有申辩的可能,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其实也是弱势。所以,弱势也总是相对的。



但是,因为有她们,我才忽然意识到“手语翻译”的存在这是某一个人工作时的身份,他/她也有自己的生活和需要,他们不是随时随刻都必须提供服务的;因为他们要求手语翻译,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广州在手语翻译领域的一些情况,以及开始知道手语系统里面也有不同的方言,中国手语和自然手语之间的鸿沟。更因为她们不断的反抗,我更能看到不是某一方需要被谅解,被宽容,而是被涉及的每一方的人都需要学习接纳、感恩、探索和彼此帮助,呈现出一个圆形的沟通模式,这个世界的不同的人才有机会走在一起。



而这一次,这个圆正在不断形成,它不会是一次性完成,也不能完美。它仅仅是推动某两个领域产生重合可能性的开始,听障者进入一般大众的议题讨论范畴的路还很长,反过来大众要了解听障者的世界的途径也很窄,还是不断去尝试吧,碰撞吧,带着原谅带着积极的态度,是可以画出一个好看的圆的。(九姑娘)
邀稿
这是一篇好长的推送,这种细碎的描写,为的是可以成为讨论的素材,邀请你一起参与讨论"沟通",无论是继续讨论这篇文章,或是从自身经验举例,都欢迎来稿。来稿请电邮:shouyuzhe2014@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