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赵紫阳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123456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法明传[2024]173号
3
中共中央
4
起源 解读 龚
5
写小说
6
赵紫阳
7
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8
妈 分享 回
9
123456
10
南京李志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近视的孩子有救了!国内最新近视防控矫正技术,不手术,扫码进群即可了解!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连载1-4}}}关于手语和聋人的待解决之疑惑
还是公益小组的
守语者
2022-01-22
干货连载
关于手语和聋人的
待解决之疑惑
说在先
守语者的台玩人,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进行田野调查,
以人类学的角度描写”听觉情况特殊的人群”的语言、沟通与面临的情况,
凝结出
『聾人的溝通民族誌:視覺對話的特性』
这篇硕士论文。
这是聋人社群呈现给台玩人看到的一面,
写作此民族誌的初衷即是为了让人更加了解聋人,
因此尝试於此公众平台以连载的方式刊出。
若文章让您觉得有所获益,请协助传播。
若有疑惑,欢迎联系交流!
(如需引用,请与守语者联系,本文转载请标注来源及作者)
聾人的溝通民族誌:視覺對話的特性
An Ethnography of Deaf Communication:
The Distinctiveness of Visible Conversation
指導教授:魏捷茲
論文作者:陳玩臻
作者通訊方式:c.wanzhen@gmail.com
2013年7月
第一章第四节
1
手语是语言?!
手
语在学术上被视为一种「语言」,是源自于语言学家 William Stokoe 于1960年用语言学的方法,解构分析美国手语之后所出版的《手语结构:美国聋人的视觉沟通系统概述》(Sign Language Structure : An Outlin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the American Deaf)一书。在该书中,Stokoe证明美国手语符合语言的定义,是一种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s)(萨克斯2004: 92)。
2
手语=符号?
关于语言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Saussure首先将语言的声音或符号称为能指(signifier),将其所表示的概念称为所指(signified),并且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关于符号和概念之间是否真的是任意性的,Peirce (1955[1902])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符号可以分成三大类:象似符号(icons)、指涉符号(indexes)、象征符号(symbols)。其中象似符号还可以分为语言内部之象似、以及语言和所指涉对象之间的象似。例如在英文里,字尾有s的通常代表复数,这就是一种语言内部的象似性,中文内部的象似性有许多的例子可从部首来看。而语言符号本身和所指的对象之间的象似性,在有声语言里较少,但是在手语当中就有非常多的例子。有关台湾手语的象似性(iconicity),已有苏秀芬(2003)的硕士论文进行探讨。在大量整理台湾手语的词汇之后,其结论提到「不同的口语有任意性程度的差别,不同的手语也有象似性程度的差别」(苏秀芬 2003: 118) 。
3
手语—象似性符号?
苏秀芬的论文是针对不同手语的词汇与概念之间的象似性程度进行研究。在使用单一手语的时候最明显的特征是词汇充满象似符号,句法语表述的事件之间也充满象似性,可以直观地归结于手语表达时是以临摹事物的方式为基础。然而,相较之下指涉符号的词汇量不多,为何语言的指涉性(indexicatily)更经常被运用,是本文将要探讨的。
指涉的意思是用一种引导的方式来表示某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和说话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引导会有某种方向性,就像看到炊烟的方向会猜想源头处有火,炊烟指涉了火的所在。常见的指涉符号有指示词:这、那;代名词:你、我、他;时态词:现在、当时、昨天;方位词:上、下等等,这种符号的特性称为指涉性。指涉性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亦会被用在语言的沟通之中(Duranti 2001[1997]:17)。例如双语使用者进行语码转换时就包含对某种族群认同或政治立场的表态之指涉;或是一个说话者使用「你」这个词来指明谁是听众,在说者未使用「你」一词之前,某人并不会正式成为听众,说者可以只用「我们」这一个词来让听者感觉到自己被包括。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第二人称方式,熟悉一门语言的人可以巧妙地运用语言的指涉性来表达自己和听者的相对关系。人们使用语言表达自己所处的世界,指涉性可以让人看见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这个工具而表达自己所处的社会或文化脉络(Duranti 2001[1997]: 19)
4
影响聋人沟通的因素?
当聋人的沟通问题发生在原本就多语言多族群的环境当中,将使得情况变得更复杂,亦即除了生理因素之外,大环境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例如Herreweghe 和 Vermeerbergen 在2010年撰写的有关南非聋人的沟通实况和教育设置之研究,便呈现一个复杂的样貌。南非原本就是多语言的环境,再加上曾经有种族隔离政策以及贫富差距等等因素,使得「又黑又穷」的聋人较晚开始受到教育,而受到的教育也和「又白又富」的聋人不同(Herreweghe and Vermeerbergen 2010)。
聋孩子在求学的过程中,便开始学习面对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语言;当聋人遇到听人之时,又可能因为误解而发生沟通不良的状况;大环境,也就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又会造成同为聋人却有不同待遇的状况。这些研究都描述了有关聋人所处的语言环境之复杂,但皆未直接描述聋人所使用的沟通方式中,有哪些特性是来自于使用手语的关系。
5
聋听沟通障碍的缘由?口语?
有关台湾听障者使用语言的情况,多数的描述来自特殊教育面向上的研究。有教师根据自己在启聪学校教学的经验指出:以沟通成效来说,听障同侪与听障师生之间沟通成效最佳,其次才是与听常教师,较差的是听障伴随其他障碍的多障学生,最困难的是完全不会口语、读唇、笔谈及手语的重度障碍学生(颜毓莹 2010: 38)。从听常教师的角度,很可能因沟通成效不彰而认为听障者有沟通障碍,在不理解手语沟通特质的状况下,企图透过口语治疗的方式,让聋人解决面对其他多数人的沟通。换句话说,此处的沟通障碍,有一个关于沟通的预设立场:声音语言的沟通才是沟通,不能发生或难以发生时便有了沟通障碍。
6
聋人为什么书面语表达有障碍?
由于手语语法结构和口说语言之不同,使得听障学生在学习阅读或写作时发生困难,也许可能亦是由于沟通习惯的差异造成的。早期教育部解决教学问题的方式并非以双语的角度处理,而是认定自然手语有所不足:「如果要把手语当作语言沟通与指导听障儿童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时,必须改进手语的缺点,把自然手语改进成文法式的手语」(林宝贵 1969: 19)。按照口语文法顺序而打的手语,有别于自然生成的自然手语,当口语说:「吃饭了吗?」,在台湾聋人的自然手语则以「饭/吃/有没有?」表示(林旭 2005: 42)。在文法手语当中,手只是口语的载体,就象是若把中文当作英文的载体时,英文「滂沱大雨(raining cats and dogs)」则成为「下猫和狗」,中文的语义不再。文法手语虽然可以打出口语所对应的字词以及词序,但对于使用自然手语的人来说,仍然无法掌握其语义。
7
自然手语?文法手语?
由于启聪教育的关系,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在许多地方都同时存在着。Carol Erting 曾经在1981年于美国进行一项小型的研究,观察两位全聋以及一位重听的孩童,在不同的情境分别倾向使用美国自然手语(American Sign Language, ASL)和英文指拼式手语(Manually Coded English, MCE)两种不同类型手语的情形。该研究发现「点心时间」是使用最多文法手语的情境,因为老师常常利用点心时间进行有关饮食礼貌的机会教育,孩童不自觉地在该情境中使用文法手语。虽然该研究涉及的情境范围以及研究对象数量都不大,但对于人类学式的调查方式给予很高的评价,亦为聋人的沟通行为研究提供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Erting 1981: 237)。
除了上述针对聋童的研究之外,亦有研究描述聋人和听人之间的沟通互动时发生的各种情况。Susan Foster 在1998年撰写了一篇文章,从多年来丰富的访谈资料当中分析「被搞坏的沟通(spoiled communication)」之原因以及因此而来的冲突。她探究其中的原因包括:间接的沟通、延迟的沟通、误解、违反社会规则以及情绪或社会上的不舒服感。随之而来的影响有:嘲笑捉弄、漏失讯息、社会排除与隔离、刻板印象与假设之形成、孤僻、聋人之间社会网络连结密切等等。这样的研究已经开始讨论有关聋人的沟通议题,不过仍然只在听人与聋人的相遇,未深入探究聋人和聋人之间的沟通情况。
小结
综合以上的理论思考与议题关怀,本论文将关注以下三点:第一,聋人如何透过手语连结自己以及其所处的真实世界;第二,聋人如何透过手语和其他人对话,以及用手语描述其他的语言;第三,聋人的处境和其所使用的语言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进行这些讨论之前,下一章先对这群感官少数的群体做介绍,以及交代本研究进行的过程,从哪些地方得到材料。
想看前面文章的可以点击阅读原文。
第一章到这里就结束啦!
本文为第四小节,
前言与文献回顾共有四小节,
论文太干啦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鼓励,守语者坚持到现在也是因为有你们。
接下来的公众平台将更努力推送其他更接地气的文章!
发送"GH"关键字给守语者,回顾往期干货连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