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拍与平拍:全国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
全国助残日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0年审议通过定于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这与每年冬天的国际残疾人日不同,后者是由联合国在1992年10月14日为延续响应1983年到1992年的“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十年计划而定。每年的12月3日为国际残疾人日,目的不是让大家欢庆残疾人的存在,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一天能够关注残疾人的生活问题,并发现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大众一样。
国际残疾人日这个名字在中文里面从来没有改过,但是联合国曾经在2007年将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联合国官方中文翻译:国际残疾人日)更名为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国际“伴随残障状态的”人日,本文作者乱译。目前较佳的非官方译法为:国际残障人日,从残疾到残障的变化历程和英语中的两词变化过程不完全对应,这篇文章说不下这么多,你可以当做作业留言跟作者讨论),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这个更名不只是一个名称上的转换,还是一种观念的转换:这一天,我们要关注某些人,这些人的身体状况可能与众不同。再换句话说,我们要关注一个议题,就是当我们的身体变得与众不同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要怎么保有主体性以及尊严。
一个节日的名称能说明什么呢?可能就像看电影的时候一样,如果不去讨论,大部分人不会发现拍摄角度可以影响受众的观感。网上的百科说:“拍摄角度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拍摄高度分为平拍、俯拍和仰拍三种。拍摄方向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等。拍摄距离是决定景别的元素之一。以上统称几何角度。”两个节日的设立,可以说都是希望让大众可以近距离注意到残障者,各种活动的举行或媒体传播则是从不同方向来侧写和残障者有关的事物。
节日的命名则展现了关注此事时切入的高度,让我们再看一下网上百科是怎么说俯拍的:“摄影(像)机由高处向下拍摄,给人以低头俯视的感觉。从高角度拍摄,画面中的水平线升高,周围环境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而处于前景的物体投影在背景上,人感到它被压近地面,变得矮小而压抑。用俯拍镜头表现反面人物的可憎渺小或展示人物的卑劣行径,在影视片中是极为常见的。”助残日相对于残疾人日就像俯拍相对于平拍,对于受众来说也有着一样的效果。如此一来,社会大众就更难用平视的角度来看待平常不关注的残障议题了。
世界的趋势是把残障视为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人群,如果要切分人群,则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某时某刻变成残疾人。相较之下,咱的全国助残日,不只将人群标签化地隔离开来(残与不残的二元对立),还用“助”这个词凸显了上对下、强对弱的一种角度。如果这样区隔人群只是为了便于理解,那我们能不能变换一下关注的角度,也算是呼应了2007年联合国决定把焦点摆在人而不是残,不如,把全国助残日改名做全国助全日?(帮助全部的人了解残障状态...)这当然是一个玩笑话,而我也只能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拿这个玩笑来说嘴:今天,你帮助自己了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