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稿 | 聋人和手语也是属于“多元”的一部分
写在前面的话
爱耳日的隔天忽然收到滚滚的投稿,滚滚是守语者公众号多年的读者,初次投稿,来稿照登。如果妳/你有任何和聋人有关的想法希望向更多人分享,欢迎赐稿唷!
关于作者
滚滚,聋人,双语使用者,来自东北,希望未来会有一只狗子
3月3日是爱耳日,有一些聋人公众号发了文章,其中“葬音”写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任何企图消灭聋的想法和行为都是破坏生态平衡。”当时在看到这句话时,第一个想到的词不是激进,而是诧异,随后陷入一阵思考。同时我想起来某位野生动物生态学家说过对于所有对生态系统来说重要的野生动物采取“生态灭杀”只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灾难,给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如果对象是聋人,其会有什么重要性,又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想先说一下自己对听力障碍的理解,听力障碍是指医学认为的听力出现的损失,按照损失程度不同可以大概分为两种人:重听人和聋人,这两个词很好理解,也很好看出区别。只是过去和现在一直都有人把重听人和聋人都称为听障人,这其实是不正确的,且需要纠正的一个误区。还有一种非常罕见的人也一样值得重视,那就是聋盲人,但是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聋盲人,希望以后会有这方面的数据。
“人类是多元的”已经成了社会的共识,但是人们对于多元的理解只是表现在种族和肤色方面,却忽略了聋人和手语也是属于“多元”的一部分。
南希·洛克《交流的高速路》
其实人类的“健康”一直是流动性的状态,包括情感也是,从来没有稳定性的东西。因此任何一切盲目追求“稳定性”的东西都是徒劳而又无意义的。当婴儿阶段被诊断出有听力障碍时,医生就会建议配助听器或做耳蜗手术,这种“否定手语,口语至上”已经成为今天的中国的普遍现象。在过去,手语不被认为是一门语言,而是仅用于聋人之间的一种沟通工具;而在今天,手语已经被承认为是一门语言,更被视为聋人文化里的一部分、对聋人身份认同的象征。同时还有来自国外相关专家的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用手语或双语(手语和口语/书面语)干预有助于婴儿更好地掌握语言,因为当婴儿的听觉功能出现障碍后,就会变得更加依赖视觉功能,所以学习手语或双语才是最正确的也应被倡导的做法,也是能促进聋听融合,让社会更具多元的一种方式。但是我总会看到有些人把手语和手势混为一谈,手语和口语一样,都有自己的一套语法体系,而手势则没有这个,一般用于军事和潜水等其他不便说话的场景。
在一年一次宣传呼吁预防重视听力障碍的时候,是否也要去看到关注中国2780万聋人的声音和需求呢?
大卫·卡尔 《起来,联合在一起》
长期以来,聋人活在社会的边缘,手语也被污名化,无法平等参与社会事务,因此其声音和需求难以被听到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教育来说,目前有聋教育和融合教育两种,前者以手语教学为主,后者以口语教学为主,然而聋教育的质量远不如融合教育,而融合教育也没任何优点,主要是单纯的口语教学,只会导致聋人学生难以正常获得和其他听人学生同等知识,于是还是不得不大量自学,极少数聋人学生能获得理想的成绩。所以如何提升聋教育质量、融合教育包容度等问题都是亟待重视和解决的。而就业方面也同样不容乐观,大多数人都是做着服务业的工作。更别说出行方面和娱乐方面了,坐火车没有电子显示屏、看电视新闻没有字幕等等……
以现在的开放的时代,我相信未来聋人和手语是会被重视起来的,到了那个时候,聋人一定能为国家、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也能和听人真正平等共处,并成为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成员的。
编后语
我是刚进守语者的另翎。爱耳日当天在围观了逗逗君和猫老师的直播,也看到几位聋人的自白,我也得到很多思考。作为多元人类之一的聋人,想要被主流社会认同接纳,先把自己捋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