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文化──聋人「赚」了什么?
在我们所熟悉的聋人圈子里,常常听见「聋人文化」一词。许多人都在谈,但很少人真正了解其意思。这也难怪,因为香港仍没有人真正认真地做聋人文化的研究,以找出其内涵。我们只能参考外国学者的说法,以下内容,来自美国。
「半满」、「半空」
正如一杯水,乐观的人会说「半满」,悲观的人会说「半空」。我们常常说聋人是「听力损失」(hearing loss),可我们却忘记了作为聋人也有其优势,所以有学者提出了「Deaf gain」一词,来抗衡英文”hearing loss”(听力损失)的负面印象──聋人不是「失去」(loss)什么听力,相反,他们是「得到」(gain)“聋人文化”。这些是我们主流社会没想过的东西。
聋人的认知优势
有研究结果显示,从小只用视觉的人,能灵活地运用视觉,聋人的视野比健听人广阔,对人脸、表情、事物的位置、颜色、方向的记忆力较强。学者也正在研究如何运用这优势来教导聋童,他们的大脑能做到一些我们健听人没法做到的事。
手语──聋人的语言
手语是真正的语言,全球多年来的研究已证实了这一点。每一个语言,都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和辨识世界的方法。全世界现有七千多种语言,而有906种正在消失中 (http://www.ethnologue.com/world)。每一个「死掉」了的语言,都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学问消失于世间。手语是视觉语言,当然也反映了聋人看事物的方法。在这个讲求「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当然希望聋人的语言可以保存下来,传承下一代。
聋人艺术
这包括了聋人电影(其电影语言自成一格)、戏剧、绘画,甚至是手语诗──这有别于香港人所熟悉的「手语歌」,手语诗无需配合音乐,是聋人利用手语的空间、视觉特点而创作的,是正式的文学。不懂手语的人是很难欣赏的。聋人群体也有其独有的笑话、传统故事,代代相传。
聋人的空间
试想像一个全是聋人居住的村落,会是怎么样子?大概屋子里所有桌子都是圆形的,学校的课室不会有一排排椅子,而是围成一个圆圈,交通工具的座位也一定特别设计,让乘客可以边坐边看见对方。还有光线──聋人对室内光暗度非常敏感,要求特高。外国甚至有研究中心专门探讨聋人的空间(Deaf space),向聋人学习,提升一般的建筑、环境规划。
消失中的聋人文化
以上几点,简单介绍了聋人拥有的优势,让我们人类欣赏到不同的人的能力。近年,人工耳蜗日渐普及,有学者研究如何除去「聋」的基因,还有融合教育,以致聋人人数逐渐减少,手语日渐消失。因为我们总觉得「听到」比「听不到」好,「健听」是正常的,「聋」不正常,应尽力避免。故此,「聋人文化」显得格外重要,Deaf gain的概念正是挑战这种「健听主导」的想法──你以为我们聋人缺失了什么吗?正好相反,你们健听人才失去了聋人世界的种种美好。那么,究竟聋人有没有权继续生存?没有聋人、没有手语,我们人类会不会损失了一点什么?
参考资料:
Bauman, H.L., Murray, J. (2009) Reframing: From Hearing Loss to Deaf Gain. Deaf Studies Digital Journal, Gallaudet University. (http://dsdj.gallaudet.edu/assets/section/section2/entry19/DSDJ_entry19.pdf)
该文为香港繁体,逗逗君编辑。
(欲想阅读原文,请点击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