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参与残障权利研讨会的经验与思考 ——当被研究者成为研究伙伴
这两天办了一场会,这场会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也自认为对聋人群体来说也意义重大。
因为这场会有了使用手语的聋人参与,并且请聋人做分享,这是我开始做聋人文化推广以来第一次在有做残障领域的律师、教授、研究者、残联官员、DPO(残障者自组织)都在场的情况下,聋人发言。可以说是质的飞跃,作为主办方之一,我不认为这是完全是因为我的原因而有聋人的参与,我只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聋人。
对于这场会,我是十分激动的,因为终于有了聋人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用手语发言,用那我引以为傲的自然手语发言,他们的声音终于被大众所看到,我怎么能不激动。
可也正是因为聋人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会议,有位聋人十分紧张,以至于上台后完全失常发挥,原本要分享的内容说得支离破碎。我理解她的感觉,她这么多年,从未在如此场面发过言,从来没有!这第一次,怯场在预料之中,不过还是很感谢她很努力站上台,用手语说了一个分享,这莫大的勇气还是值得赞扬。踏出这一步是艰难的,但踏出了,之后的路就更好走了,希望在今后的发言中,她能越来越坦然。
另一位聋人年龄稍大,但灵活的动作完全与他的年龄无关,或许因为他是一位企业家,经历的风浪、大场面都见过,怯场倒是没有,于是滔滔不绝的讲了许多,超出原定的十分钟时间,足足讲了20分钟。不过这20分钟之前,他是不相信我们的手语翻译的,他用手写下了足足一页半的发言稿给我,希望我们的手语翻译可以照着上面念。
因为两天的会议中,第一天他用手语发言的时候,一边看字幕,一边看手语翻译,导致他自己发言断断续续,他觉得手语翻译没有很好的表达他的意思,担心第二天的发言会让更多的的人误解聋人,说聋人表达很奇怪,所以才提出让我们念稿这种方式。
我能理解他的做法,因为在中国很少有专业的手语翻译,即使有,也大多都是喜欢添油加醋地去翻译聋人所说的话。而会议第一天发生的情况其实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子,是因为翻译是跟着他的手语翻译的,他不太习惯用翻译,在发言的时候一直看自己的手语被翻译成汉语打在屏幕上,而且那个时候他自己的手语是断断续续的,翻译自然也是断断续续的,速录师打出来的字也是断断续续的,他被字幕影响,殊不知这字幕是他自己打出来的,这下子就全乱了套。汉语是聋人的第二语言,手语是聋人的第一语言,这个情境下,两种语言同时存在,不论换了谁,包括我,我也会被影响。
之后,我跟他解释这个情况以及事后我在用手语发言的时候,他看到我的手语被翻译成汉语的时候之后,也担保我们的手语翻译是专业的之后,他答应不念稿。
如果,这场会议只有字幕没有手语翻译的话,当聋人发言的时候怎么办?或许有人会说:“用写的,然后请人帮忙念出来就好啦”,亦或者不发言,但这样请聋人来就真的没必要了。我相信有许多会议聋人的发言都是用写的,然后让人念出来的形式。如果我们的会议有使用英语的人参加,为什么我们不会让他写下英文或中文,让我们念出来呢?
说到这里,这场会议的手语翻译不是全程提供的,因为筹备会议的时候并没有更多的预算去请,所以只能提供机动翻译,当聋人朋友需要的时候,我们的专业手语翻译员成为志愿者去提供手语翻译。因为这样安排,所以有位聋人在看字幕的时候会时不时问我某词汇是什么意思啊等等。我也会提供手语翻译。但这不是最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字幕和手语翻译都要给出,因为会议议程很紧凑,所以有些分享者发言语速稍快,速录师会漏一句话,可能会对理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场会议在主持以及发言的时候,都提到了手语以及聋人,也有参会者分享了聋人的案例,这也是我在之前没有遇到过的,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是很开心的,因为聋人的提及率很高,聋人分享的具体案例可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包括聋人用手语发言,配一位专业的手语翻译能达到沟通的效果,也有律师提到手语翻译的重要性等,聋人的声音在所有的残障群体中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因为他们的语言少有人懂,而其他残障群体可以直接与各界对话,把自己的声音直接传达到接收方,这一次,聋人的声音终于可以直接传到接收方,接收方也即时给予回馈,让我怎么能不欣喜。
这场会下来,感悟良多,惊喜交加。谢谢聋人的勇敢,谢谢自己的坚持,谢谢同事的支持,谢谢所有参会者的反馈。许多第一次让我惊讶和惊喜,但也让我看到更多的不足以及问题,我知道这次会议仅仅只是开始,之后的路会更难走,但我依旧会加持走下去,因为我看到了聋人以及更多人的支持与鼓励。反思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