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传承】“琴”到深处情亦浓

学生工作处(部) 辽科大助手 2020-08-29

玉律潜符一古琴,

哲人心见圣人心。

尽日南风似遗意,

九疑猿鸟满山吟。


看到上面的诗句,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今天的文化传承助手君要为大家介绍一下古琴艺术。



琴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最杰出的代表,古琴艺术也是目前世界音乐艺术中历史最为悠久且保有至今的活的艺术形式之一。从《诗经》、《史记》到唐诗宋词、古典文学名著、戏曲唱词、古代绘画、传世瓷器等,古琴题材经常出现,上到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皆有不少与古琴相关的历史典故,这足以证明古琴在古代社会中认知程度很高,深受人们喜爱。



古琴在古代多被称为“琴”或“七弦琴”、“丝桐”、“瑶琴”、“绿绮”、“焦尾”等,名列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泛音幽雅、飘逸、空灵,仿若天籁之音,故称天声;散音深远、雄浑、厚重,有如钟磬之声,故称地声;按音细腻、柔润而略带忧伤,极似人的吟唱,故称人声。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而这样的音色正好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意境:“清微淡远”。“清”要求取音准确、指法洁净、节奏分明;“微”要求一丝不苟,细微处见精神;“淡”要求恰如其分,含蓄温雅;“远”要求意镜深远,耐人寻味。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古琴传说是由伏羲、神农、尧、舜等中华民族的先祖圣王所创制,并以之教化天下。如东汉蔡邕《琴操》:“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


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还一度盛兴于民间,用以抒情咏怀,深得人们喜爱。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究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除此之外,古人还认为琴器应具有“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奇”是轻松翠滑兼备;“古”是淳淡;“透”是明亮;“静”是无杂音;“润”是音韵悠长;“圆”是浑然不散;“清”是声如金石;“匀”是发音均衡;“芳”是愈久而声愈出。琴中九德也足见古人对琴器要求之严,也彰显琴器格调之高。


中国古代文人弄琴“意在高山”“意在流水”,希望借外在脱离尘谷的环境以达到平和、宁静的心境,进入天地间的广阔和空灵,反映在音乐,便是清、微、淡、远的风格。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正是将琴乐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维推至穷极的哲学思维。


在文化内涵上,古琴堪称世界乐器之最。历代琴学论著可谓浩如烟海,唐诗宋词中有几十首直接与琴相关,有关古琴的题材大量出现于古代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厢记》《镜花缘》中均有描述古琴的段落(林黛玉抚琴、诸葛亮抚琴等)。很多成语、典故最初都是直接源自古琴,如“阳春白雪”(来源于春秋时古琴家师旷)“得心应手”(来源于《列子》中师文弹琴的故事)“高山流水会知音”(来源于春秋时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



《礼记》有云

君子无故不彻琴瑟

(彻:本义撤除,撤去)

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

有什么想知道的就在下方留言分享

助手君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往期链接


【文化传承】让世界爱上中国

【文化传承】消逝的皮影

【文化传承】文艺编带你读散文

欢迎投稿  |  wtzlkdzs@163.com


辽宁科技大学网通站

• 常建常新  常新常建 •

编辑 | 玄  爽

素材 | 网  络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获得更多学院新闻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