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邮人故事》第二期丨带您走近勤恳奉献的北邮“烛光”

爱邮苑的 北京邮电大学 2022-03-20

书山引路,满园芬芳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老师们探索的领域或不相同

但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

辛勤耕耘 默默奉献

三尺讲台 一生秉烛


在本期《北邮人故事》

我们向大家介绍另外五位“烛光奖”获得者

让我们继续聆听老师们的故事

走近秉承初心、勤恳奉献的

北邮“烛光”


烛光引路伴成长

潜心教学传真知


她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主讲多门本科生及研究生主干课程,曾经连续三年在学生评教中获全校第一。三十五年的时光没有磨平她的教学热情,不灭的蜡炬,愈燃愈亮。让我们一起走近第二届“烛光”奖获得者——现代邮政学院(自动化学院)徐晓慧老师

当被问及自己是如何保持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时,徐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特别喜欢这份职业,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站在讲台上能让我特别有激情,同学的掌声和微笑都可以让我从中获得无穷的快乐和幸福。”人们常把老师比作园丁,而徐老师更像是一棵以讲台为根、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养分的大树,在荫蔽学生的快乐中硕果累累。

在科研方面,徐老师曾发表30余篇论文,参编出版4本教材和专业书籍,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她眼中,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科研是教学的支撑,教学是科研的应用。”她坚持“理工融合、科教融合”的教学形式,创新性地采用小程序和智慧课堂等教学手段,常常用自己在科研上取得的最新成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然而在某些细节上,善于使用新技术的徐老师却执着于传统。例如在工程图学课上,徐老师始终坚持最原始的方法,用尺规在黑板上作图。她解释说,同学们更容易接受板书和板图这种最符合他们认知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方式。在徐老师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合适的、丰富的学习体验永远是首要目标。

徐老师表示,烛光奖是对她极大的肯定,她将在未来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为热爱的教学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育人树德解困惑

 “邮理有李”助学习




“邮理有李”线上平台,让无数邮子在求知路上不再困顿迷茫,让知识的海洋不再一望无际。第二届“烛光”奖获得者——理学院李鹤老师以她对教学的独特思考和设计,让数学真正“活”了起来。




高等数学等课程难度较高,一直是同学们学习中的难题。李老师以概念教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线上线下的融合式教学,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李老师鼓励同学们要拥有克服困难的自信和勇气,提醒同学们不必站在太高的位置看待课程而给自己施加压力。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李老师运用“微课程”的教学方式,“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引入、发展,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小素材”,将知识点延伸,并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中学到真正的知识。”

此外,李老师还将许多新想法运用到教学中。“当代年轻人都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接触到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广阔,我就想能不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熟悉的内容来为他们的学习助力。”于是,“邮理有李”微信公众号、B站直播间、微信小打卡小程序等结合网络的新学习模式应运而生,广受学生好评。迎合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总结新经验、开创新形式,李老师将创新思维和对学生的关怀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在教学之路上,李老师积极帮助同学们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同学们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从青年教师名师,到如今的“烛光”奖获得者,李老师在教育之路上秉承初心,开拓进取,牢记育人树德的重要使命,在不断反思和创造中踏实前行,向我们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内涵。

亦师亦友深入交流

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让思政教学紧跟当代学生的思想变化是重中之重。”第二届“烛光”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裴晓军老师认为,将传统的“传教士”式教学转为“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能让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得到升华。

裴老师曾在三年与同学同吃同住的经历中收获颇丰:“相处过程中培养的兴趣是无可取代的。”裴老师认为,在交流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分享对时事热点的看法,能够潜移默化地加倍优化思政教学的效果,而且师生双方都会受益良多。

谈到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裴老师认为“教学和科研应该是相得益彰的”。不研究,无法推进教学进度;不用心,教学也很难找到科研的研究重点。

裴老师一直致力于将教学的魅力融入生活,习惯与学生提前接触。网络授课时,裴老师采用微信与B站相结合、学生与老师共备课的方式,提升了师生间的互动质量,极好地提升了教学效果。此外,线上平台使得学生的家人和朋友也能看到裴老师的讲授,改变了许多人对于思政课的传统看法。

“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融合中完善方法”,裴老师说他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践行这样的理念。



添彩思政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他热心学生工作,关注学生成长,被学生亲切地称作“贴心的喜哥”。让我们走近第二届“烛光”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全喜老师

李老师承担本、硕、博的思政课教学任务,每年课时达400学时以上。他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共20余项,教学上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奋斗在教育一线,是李老师从小就有的梦想,而选择当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老师,是源于对信仰的追求。

为了将课本内容变成生动的知识,让同学们理解透彻,李老师下了不少功夫。他强调,学生首先要以马列经典著作为理论支撑。李老师总结出“总—分—总”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课堂笔记及时、巧妙地掌握和追踪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程度。

李老师反对将课本中的知识直接“塞”进学生的脑袋里,他说:“思政课讲师不是纯粹的教书匠。”他特别尊敬教育家钱伟长,学习、借鉴了钱先生的许多育人理念。边做科研边教学,将研究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是李老师多年实践得来的深刻体会。

 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助力李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型人才,为学校的思政教育增添独有的色彩。在未来,李老师将继续致力于创新思政课教学,助力新时代人才培养。



初心不改奉献者

矢志不渝体育人



身为一名普通的体育老师,他在三十一年间初心不改;面对大大小小的奖牌荣誉,他对第一枚银牌情有独钟。第二届“烛光”奖获得者——体育部王浩毅老师将自己的经历融入教学,助力学校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北邮人。

王老师是个在大院长大的老北京,大院给了他宽阔的运动空间,使他从小便展现了优秀的体育天赋,后来成为北京体育学院的学生,并在毕业后来到北邮。在这里,王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致力于改善学校的体育运动环境,让更多北邮学子享受到更好的锻炼氛围。

1993年左右,王老师和体育部同事为学校改造了健身房,改变了同学们需要去北师大锻炼的窘况,王老师还创立了体育健美课程。在那以后,在老师们的推动下,学校的健身设施建设越来越好,体育馆也在2006年落成。

聊起王老师带队斩获十余枚金牌的辉煌经历时,王老师讲述了令他最为兴奋的一块奖牌的故事。王老师第一年带队比赛,结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刘涛选择了障碍赛,面对激烈的竞争,刘涛获得了三千米障碍赛的亚军,为学校首创体育佳绩。这一枚小小的银牌,在王老师眼里似乎比此后的十余枚金牌都更加珍贵。

王浩毅老师说,“烛光奖”不是颁给他个人的奖,而是颁给体育部每位老师的奖。在北邮,以王老师为代表的体育老师始终致力于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他们矢志不渝,活跃在绿茵球场、砖红跑道,将精力倾注于体育教育事业,身体力行诠释为人师者的内涵。


 《师说》有言: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


在千年后的今天

无数教师仍秉承着这样的初心

勤恳工作、默默奉献

这种烛光精神必将代代相传

照亮一代代学生前行的路


让我们向老师们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老师,您辛苦了!


1

END

1


出品: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制作:鸿雁新闻媒体中心

排版:贺龙住

责编:董思捷



精彩回顾:


祭·誓 | 学脉相连,全国67所高校联合公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冷!冷!冷!在冬天,北邮人和健身更配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