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入职场,你的“半熟期”有多长

CNOOC 中国海油 2022-10-18

2022年,1076万毕业生走向职场。在这个千万规模的人群里,“小白”们正在职场里努力练习“飞行”。


前不久,超2000名毕业生入职中国海油。从校园到职场,他们急切地想要和这个全新的世界来个热烈的拥抱。


“太年轻,太天真。”是职场新人徐燕红的“新手总结”。


徐燕红学的是地质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她已经在大学“深挖了11年。但入职后,她仍然感到困惑。如何更快融入工作?什么是自己的工作职责?怎样认清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她正在努力找到自己的定位。职场里有无数个她、他,这些“半熟”青年处于人生和职场新手期,徘徊在“不确定”与“很清楚”之间。



2020年,从江城东湖之畔,到津沽渤海之滨,90后女博士徐燕红选择北上,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进入渤海石油研究院。


关于入职的公司,徐燕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读博期间做过海上油气的项目。陌生的是,也仅仅是做过项目。


徐燕红在学校期间参加国际会议


入职后没被分到心仪的科室,原本就有点内向的她越发怵了起来。工作不是很懂,徐燕红不好意思问,闷头自己查。


在中国知网搜索“徐燕红”,可以看到很多以她为第一作者的重大课题。但面对“失败”这个课题,也许她还要花更长时间去攻克。“唯唯诺诺、放不开,更害怕犯错”,刚刚工作的那段日子,徐燕红觉得自己仿佛背负着巨大的包袱,异常难熬。


徐燕红第一次算储量


不少“过来人”认为,认清职场,首先是认清自己,但别轻易自我否定。


“学校里学了10项知识,到了职场9项没有用上,这似乎是职场新人的共同感受。同时又有很多他们不了解的东西,这种情况下,产生怀疑并不奇怪。”渤海石油研究院勘探地质资深工程师刘晓健说,这时候需要恰当的引导,使他们把所学慢慢带入实践中,才能更顺其自然地融入。


科室没有一来就把很重要的任务交给徐燕红,对此,她不觉得意外,反而感到很庆幸。画图、统计数据,从最基础的干起,徐燕红渐渐没了起初“半年内要怎么样、一年内要怎么样”的想法。沉下心来从基础工作干起,从基础资料中挖掘价值,这是徐燕红现在对自己的期待。


入职后,徐燕红的师傅手把手指导工作


与徐燕红稍有不同。对于“该干什么”“怎么干好”这个职场命题,天津大学博士毕业的韩云峰似乎没有太多苦恼。


高度匹配的学科背景、项目负责人的青睐、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让工龄4年的他有3年时间都围着浅水水下控制系统这件事。虽然挑战性有点大、虽然还没有准备好,但作为技术骨干参与自主研发首套浅水水下控制系统,吸引力实在太大了


韩云峰在进行浅水水下控制系统方案研究


多次辗转于上海、哈尔滨,10次进驻一线,驻现场83天167份工作进度报告,韩云峰像是要把身上的劲儿都用完。有了这次的经验积累,他说自己更有信心了,也期待着在未来胜任更多更重要的角色。


“没觉得在吃苦啊,或许只是幸运地把自己‘摆进去’了吧。”面对曾经校友的关心,韩云峰嘿嘿一笑。


韩云峰与外部参研单位联合办公


“毕业前,论文、研究报告是这些年轻人的获得感来源。进入职场,当这种获得感转化成一份份图纸、一份份报告、一个个具体项目,一旦他们能够从中感受价值,自然而然就会打开个人融入集体的通道。”研究总院青年导师、浮体资深工程师易丛说。


发现一起入职的同事,有的已经成为了简单项目的负责人,徐燕红还是会有危机感。


看到别的科室时不时就有大发现,而自己所做的工作却没有太多实质性进展,徐燕红的内心还是会泛起波澜。


徐燕红和同事讨论钻井情况


但失落和焦虑如今仅仅是她职场的小插曲。


开始、失败、再开始,贯穿勘探人整个职业生涯。这个道理徐燕红不仅自己想通了,她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很多“事与愿违”多一些欢乐的、惊喜的元素。


最近,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对比资料、调研文献,理清了一口深层探井的储层成因,给科室的井位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永不放弃,还会继续沉淀,再次出发”,这是徐燕红的成长感言。



2018年入职中国海油时,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毕业的耿光伟面临一道选择题,去海上平台吹海风,还是在办公室里做设计。


耿光伟一开始是想去海上的。拦住他的,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当听到长期无法回陆地的工作性质、所学所用不匹配时,他有些犹豫。


“知道学校学的东西都用不上,觉得太可惜了”,研究生时,耿光伟做了很多科研项目,再加上自己是独生子,父母需要照顾,最终他选择了中海炼化石化工程管道机械工程师


左一为耿光伟


与耿光伟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毕业的陈卓是个下决心要去海上一线“蹲苗”的人。


为什么地层压力预测稍微升了一些?为什么这次又稍微降了一些?刚刚成为渤海石油研究院钻完井工程师的陈卓常常会被来自海上平台的问题问住。


很快,出海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陈卓在“海龙2号”钻井平台对钻头进行检查


夏天热得全身“冒油、冬天冻得直打哆嗦、值夜班跟井成了陈卓的家常便饭,他说:“既然选择了出海,就要真正去经历、去感受。”


两年时间,陈卓累计出海248天,现在在现场抓得住重点,也解决得了难点,原来被问得喘不过气儿的工作,他现在都能应对自如。前不久,通过自己的琢磨,陈卓完善了地层压力计算模型,区域预测精度提升至99%。


陈卓在锦州25-1B平台学习


没选海上平台的耿光伟,吃的苦一点不比陈卓少。做完了选择题的他,终究没有绕开必答题:成长少不了挫磨、历练。


2021年5月到现在,耿光伟都在某项目的施工现场。


1年时间,给水管道、排水管道、工艺管道、消防管道所有管道同时施工、交叉作业,耿光伟负责给这些管道提供技术支持。最直接的感受是累、压力大。


“每天得吃一斤土、天天都往外吐沙”。早晨7点到工地、周末无休息盯现场,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持续考验着耿光伟的身体和心态


耿光伟所在项目现场


耿光伟一度脾气变得很火爆。急的时候在施工现场憋不住地想骂人。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躺在床上常常出现“到底为什么要来这里”“到底为什么要这么累”“到底为什么要努力”的灵魂拷问。


在经历了整整一年半的现场工作后,这一切有了答案。他好像在苦里吃出了点甜,没有了初入职场时高调做事、崭露头角的困惑,想要更加脚踏实地积累经验。


现场工作之余,耿光伟也没有放弃科研,凭借着自己的兴趣和努力,他的项目入选了“海油众创”首批100个立项项目,还进行了中海炼化揭榜挂帅创新项目子课题的研究。


耿光伟对管道施工进行技术支持


现在,项目进入了尾声。耿光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着整个现场晚上亮起灯来,看着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看着每一个曾到过的角落。


“其实也有点佩服自己,没想到这么大的压力,我也能扛住。”他早把施工过程中好几次想跑回公司的事儿忘在了脑后,并很神奇地产生了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自信,对职业生涯也有了更多期待,继续前进、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必答题,答案都能在基层一线找到。他觉得自己接下来无论有再大的压力、再高强度的工作,也肯定积极应对,“以后再遇到啥,都不是事儿”。



凌晨1点,3倍速播放的热播剧已经不知道在手机屏幕上播过了多少集,有的人选择用这种方式“报复性”缓解一天工作的疲惫。


下班路上就点好了送到家中的外卖,推门即可饱餐一顿美味,一点时间都不想浪费。


……


“连休闲娱乐都节奏越来越快了,不是吗?”


是谁带快了节奏不好寻求答案。但留给职场新人的适应期和成长期似乎越来越短。


对时间的焦虑与日俱增,“人生大事”也还没有解决,张晓庆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士毕业后,入职研究总院,科研工作成了张晓庆现阶段最能掌控的事儿。他的目标很现实——入职就好好工作,争取早日升职加薪。


为了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他从不惧怕那些有挑战性的工作,“只要有人敢安排,我就敢接,问题不大”。张晓庆接受挑战带来的压力,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不去承担这份压力,就会有一道永远迈不过的坎儿,哪怕是痛苦地不停奔跑。


张晓庆的状态不是个例。在大部分人眼中,石油化工无疑是典型的传统行业,而国家发展对能源的紧迫需要、能源转型的加速演变,是这一代石油人面对的时代际遇。在这里,有人同时参与好几个重要产能建设项目,有人一气儿跟进多个油藏开发。


张晓庆在有限上海分公司交流时进行储层评价工作


节奏快了,心态最好慢下来。隐身在剧变中的产业链条里,王兴永对此这样认知。


几年前,他做的石化储备技术研究成了当下新需求。今年,为了推广新技术,出差成了王兴永的工作主题词。


最夸张的一次,他一个星期的出差轨迹就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个巨大的半圆。不过,所幸确有收获,签下了千万元订单。


王兴永正在进行烯烃氢甲酰化评价试验和配体合成路线开发


在清华大学读博的时候,王兴永爱上了跑步,在400米的跑道上跑上20圈,是他为数不多的娱乐时间。


围绕单一目标奔跑,是枯燥乏味的。工作后的第5年,跑步成了王兴永众多爱好里的唯一幸存。


快步速、慢呼吸,是他的秘诀。这好像已成了他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锚点,能完成它,也能完成任何事。他说:“对个人来说,做好提前准备很重要,把握好节奏更重要。”


5年,他朝着这个目标向前挪动了一些。


王兴永正在使用高压反应釜进行烯烃氢甲酰化评价试验


1个项目在研、2个项目结题、3个专利申请、4个专利答复……年初刚刚进行完项目1000小时试验的王兴永没有被盯了3个多月的昼夜生产拖垮,取得满意的结果后,他又在炼化研究院的实验室里连轴忙了起来。


“得匀速前进,一直百米冲刺,过犹不及”,他也不时展望着往后5年、10年的研究方向,未来对他而言,就像跑步一样,20圈,坚持下来,最重要。



更多推荐



视频丨中国海油新闻中心

文字丨刘晶晶 高舒淇 刘益政

图片丨由本人提供

封面丨刘玥

制图丨简菁

编辑丨刘晶晶

监制丨冯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