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工程背后的总承包,到底有什么硬实力?|能源强国调研纵深行
能源强国调研纵深行
总承包盐城“绿能港”一期和一期扩建项目,创造全球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纪录,项目入选2022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把盐碱滩涂变成“数据‘云’上飘”的智能工厂;参与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核心技术谈判,推动石化产品向高端化差异化迈进……
在中国海油中下游重大项目建设中,活跃着这样一股专业服务力量,为项目提供设计和工程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就是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海油石化工程)的设计和工程管理人员。
作为中国海油专业服务板块的“后起之秀”,海油石化工程与上游专业服务公司和综合服务公司相比,有何不同?为产业链发展贡献了什么样的价值?让我们近距离观察这支攻坚团队,探寻他们不断提升专业服务水平,赋能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擦亮专业服务的
金字招牌
中国海油2023年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开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新征程。以油气主业为核心,加快培育一流的产业链集群。
培育一流的产业链集群,离不开专业服务公司。在中国海油的中下游业务板块,海油石化工程是一支值得关注的专业服务力量。他们为大型LNG接收站、石油化工项目转型升级、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提供专业服务,在集团中下游产业链集群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翻看海油石化工程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58年在济南成立的山东氮肥设计组,经过几次变迁,到之后的山东化工规划设计院,再到2006年加入中国海油。一路走来,海油石化工程已发展成中国海油中下游业务领域唯一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公司,拥有化工石化医药工程行业、建筑工程专业、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等3项甲级设计资质和石油天然气行业设计等7项乙级资质。
与上游专业服务公司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等特点不同,海油石化工程所在的中下游专业服务公司面临着迥然不同的竞争环境。
从业内看,全国有2万多家设计企业,石油化工行业有近400家设计企业,竞争激烈,属于典型的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要突出重围,只有按照集团公司规划的差异化、特色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路线,不断强化工程设计专业能力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以专取胜,以人制胜。”海油石化工程负责人介绍,他们立志做中下游领域项目设计建造的主力军、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的主导者、中下游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
超大型LNG储罐及接收站、油气田地面工程、石油化工设计总承包……这些领域都是海油石化工程的发力方向。淬炼“看家本领”、建设油气优质工程,助力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炼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海油石化工程的奋斗目标。
谈到在行业内的地位,海油石化工程负责人说,这几年公司发展 “一年上一个台阶”,总承包营业额在全国20000多家设计企业的排名由2019年的94位攀升至2021年的42位,在石油化工行业近400家设计企业的排名由2019年的19位上升至2021年的12位。
“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紧紧跟随着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围绕‘1534’总体发展思路和‘三大工程、一个行动’‘四个中心’建设谋划工作。我们要始终坚持‘依托海油、服务行业、国内一流’的发展理念,着力提升中下游领域过硬的专业服务能力和工程建造水平,为集团公司主责主业发展持续赋能。”海油石化工程负责人说。
铺就成果转化的
通衢大道
“突出产业战略接替和转型升级,努力打造油气主业突出、产业结构布局合理、一体化协同效应充分发挥的综合型能源公司。”中国海油2023年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炼销产业链系统提升,大力推进“油转化、油转特”,持续推动炼化业务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走向“高端”的路是由一个又一个创新铺就的。
2022年,海油石化工程中标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中5套工艺装置的总体设计。“虽然只有5套装置,但挑战不小,尤其是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规模大、安全要求极高,采用的工艺包在国内几乎没有工程转化先例。”参与此次项目谈判投标的代表徐国峰坦言。
面对挑战,设计团队仔细研读技术材料,开展实地勘察,缜密计算、反复调整,因地制宜推进工艺包转化落地。最终提前一个多月完成装置总体设计,徐国峰说:“正是一次次挑战把我们的潜力激发出来,也锻造出推动技术攻关的硬实力。”
团队的实力不仅要看成员的能力,还要看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带动能力。近年来,海油石化工程积极参与中海炼化“一条龙”重点项目联合攻关,联合科研、设计和生产单位一体化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以设计优势助力打通实验室研究、工业放大试验、工业化应用创新链条,助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中下游业务的“焕新”升级注入澎湃活力。
作为“一条龙”联合攻关的中间环节,海油石化工程上承科研单位,下启生产企业,不断通过工艺包设计转化,将科研成果落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
参与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项目,推进原油向轻质烯烃和芳烃直接转化的技术开发;自主研发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应用于天然气处理终端;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实现LNG冷能发电技术的工程转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油石化工程全力跑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快车道”,稳稳架起一座支撑中下游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坚实桥梁。
随着绿色转型发展脚步的加快推进,近年来,海油石化工程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跨越工程:着眼设计源头,深挖减碳降耗潜力,聚焦二氧化碳回收利用、LNG冷能利用(发电)自主开发和推广应用一批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工艺技术;围绕加氢站及综合能源站建设、压缩天然气洞库储存、压缩空气储能等领域,不断加快技术研究进度……
点亮数字工厂的
虚拟现实
提到中国海油数字化智能化项目,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我国海上第一个首个智能油田——秦皇岛32-6油田,或者是南海东部以白云、恩平、番禺作业公司为试点的智能油田示范建设,也可能会想到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上游的数字化场景已经多次亮相,成为颇具代表性的海油“名片”,在中国海油中下游领域同样也涌动着数字化智能化浪潮。
“推动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这是我们每天努力的方向。”
眼前这位戴着眼镜、语速飞快的人叫高源,是海油石化工程数字化应用中心的带头人,聊起他的专业,似乎有用不完的劲儿,“我举个例子”“你试想一下”“仔细看这张图”……只要你发问,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搞懂到底什么是“数字化”。
海油石化工程总承包的东营商储项目(简称“东营项目”),规模庞大,要为这样一个超级工厂打造数字化“孪生兄弟”,如何实现?
“一开始肯定没有太多人相信我们能做到,但其实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在数字化道路上探索。”东营项目“孪生兄弟”孵化行动的项目经理玄文凯说。
“目前项目的数字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数字化设计、数字化交付、数字化智能工厂。”高源告诉记者,此前,海油石化工程承包的数字化项目,更多停留在前两个阶段,但这次东营项目进入了新的阶段。
东营项目的数字化工厂项目于2021年3月中旬开工,2022年11月上线试运行,项目以全专业数字化设计为起点,应用数字孪生、设备预测性维护、AI视频识别、人员定位、工业互联网标识、无人机防御等技术,是一座可视化、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厂。
数字化运营助推生产调度排产时间节约约60%,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提效约35%,降低管理决策成本50%以上,安全管控100%全覆盖……把占地超120万平方米的盐碱滩涂变成“数据‘云’上飘”的智能工厂。
在深圳LNG项目设计中自主开发三维实体支吊架,使三维模型深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作为盐城“绿能港”项目总承包牵头方,积极开展数字化协同设计,联合设计团队应用工程设计集成平台,实现不同专业线上设计联动……海油石化工程的设计人员在实践淬炼中“摸着石头过河”,不断与“数字化”碰出火花,在积累经验能力的同时,将一个个重要项目烙上数字化印记。
“我们会不断加快数字化的步伐,之前的每一步都会激励我们不断往前走。”见证过东营项目和它“孪生兄弟”的诞生,高源对数字化的未来期待满满。
评论
在聚焦主责主业中展现更大作为
《中国海洋石油报》评论员
地基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高。从一个数据到一张图纸,从一个焊缝到一块钢材,众多智慧和力量的凝聚才能成就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工程项目。
近日,集团党组领导赴海油石化工程开展主题教育专题调研,进一步激发干部员工勇挑重担、再创新高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凝聚起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央企新典范的强大合力。
海油石化工程这支团队以设计见长,靠建造出众。近年来,他们对接集团发展需求,努力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他们的奋斗实践,成为我们观察一家单位如何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公司大局的样本。
聚焦主责主业,就是要在集团公司发展大局中找定位、找出路、找办法。要在提升政治站位、坚定发展信心上下足功夫,进一步塑强专业特长、核心能力,在“一盘棋”中明确能够持续发力、落实落好的关键点位。只有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不断以务实作风、扎实举措推动问题解决、目标实现,才能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智慧力量。
聚焦主责主业,就是要在对标一流、实现一流中锻造过硬本领。奋进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应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推动全系统全要素各环节协同联动,在真对标、对真标中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努力为争创一流、实现一流增添动能。要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增强数字化设计建造、数字化交付、数字化智能工厂建设等方面的竞争力、驱动力,切实推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数字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数字化在生产经营、科学决策、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更多推荐
文字 | 刘益政 王坤敏
图片 | 中国海洋石油报 仇德朋 刘柳 王广成 刘韫琦
制作 | 刘益政
编辑 | 刘建坤
监制 | 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