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接龙”!看“海葵一号”安家深海

CNOOC 中国海油
2024-09-01

这个端午节

粽叶飘香、龙舟竞逐

在我国浩瀚的蓝海之上

一组“深海龙舟”通力协作

完成了一场精彩的“深海接龙”


6月10日

在距深圳东南约240公里的深海

随着最后一根系泊锚缆回接完成

12根锚缆像12条巨龙般

将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

“海葵一号”牢牢固定在海底

让这座钢铁浮城

“生根入海”稳稳安家



一个月前

“海葵一号”完成了

高难度的“打包”作业

从远在青岛的建造场地一路南下


点击回顾 ↓↓↓

“海葵一号”登船启程,下一站深水油田!


历时17天、1300余海里的拖航

“海葵一号”顺利抵达作业海域


在茫茫大海之上

“海葵一号”远看就像一朵盛开的葵花

漂浮在超300米水深的海面

然而近看这个庞然大物

很难不被它的体型震撼

“海葵一号”总重近3.7万吨

高度接近30层楼

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

重量大、体型大

未加固定的浮式生产设施漂浮在海上

会受洋流影响四处浮动

犹如大楼没有地基



本次作业就是要将这个“巨无霸”

牢牢地拴在海底

接下来

随小编一起去欣赏

这场“深海接龙”表演吧

01

海底锚定“锁龙柱”


“海葵一号”采用多点系泊方式安家南海

回接前,项目团队首先要将

12根“拴马桩”一样的吸力锚

穿过324米深的海水

打入海床以下21米

确保牢固扎根

并铺设12根超过2500米长的高强度锚链

锚定深海“锁龙柱”

静候“海葵一号”的到来



该系泊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

聚酯缆及锚链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

创新应用“锚链+中水浮筒+聚酯缆”结构

单条锚腿破断载荷高达2300吨

相当于一条链子提起

1500辆小轿车



02

三船定位“探龙宫”


“海葵一号”抵达作业海域后

被三艘拖轮从三个方向拖曳

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

“海葵一号”被稳稳地固定在中间

限位在指定位置不发生转动



同时

作业人员应用水下和水面两套定位系统

通过数字三维模拟技术

实时监测水下系泊缆和锚链状态

确保“海葵一号”顺利回接



03

穿针引线“接龙骨”

水下挂钩

作业人员操控水下机器人

在300多米深的海底

伸出工作手臂进行挂钩作业

海底这个位置的压强相当于30个标准大气压

同时受涌浪等影响

作业难度堪比飞船在太空中对接

水下作业复杂精细

就像“戴着厚重的手套绣花”

需要做到真正的人机合一



水上接骨

海上回接受内波流、风向等

复杂海况影响

回接作业犹如在

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穿针引线”

国内首艘专业锚系作业船舶

“海洋石油291”为主作业船

在水下机器人的配合下

将提前铺设在海底的12根锚链

逐根提升到甲板上

甲板人员用类似“关节骨”的专用连接件

与“海葵”上预留的牵引链进行“接龙”




04

锚机张紧“续龙筋”


锚链完成 “接龙”作业

需要下放到海水中

主作业船绞车与“海葵一号”锚机配合

进行张紧

将系泊锚腿从主作业船

传递至“海葵一号”并抽拉到位

高效完成海上安装作业

作业效率和回接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海基”“海葵”强强联合

两座“亚洲第一”重器扎根深蓝

向深水油气全速进发

就在“海葵一号”扎根位置不远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也于前不久完成了海上安装。平台总高度达428米、总重量超5万吨,刷新海上原油生产平台高度和重量两项亚洲纪录,可实现远程水下井口控制、智能油气开采、台风生产模式等功能。



“海葵一号”“海基二号”两座设施均创亚洲纪录,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两项世界首创、十余项国内首创技术,工程建设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当前,300米以上的深水区域

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重要战场

接下来,“海葵一号”将

陆续开展联合调试等工作

投产后,它将与“海基二号”平台

一起服役于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

流花11-1油田

创新形成“深水导管架平台+

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开发模式

为我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全新方案


来源 | 有限深圳分公司 海油工程

文 | 左李军 王德洋 刘武钧 李龙祥

郑申奎 于要飞 刘文涛

图 | 李浩玮 吴险锋 黄铮 张鹏

刘文涛 宋旭东 薛廷 蔡鹏飞 刘兆群

制作 | 左李军 黄子阳

编辑 | 刘建坤

监制 | 张宗鹭


更多推荐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海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