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媛,以及传统文化的内卷认知和靶向进取
符号与价值判断,是中国传统文化等级秩序的底层逻辑。基于虚拟理论(《制度简史》崔新生)之非理性经济制度理论所谓,符号作为虚拟标的,与作为人类生命意义的等级秩序相辅相成,如同现在的区块链和比特币类似,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逻辑,但比特币是区块链的本然之物。所以,巧立名目与虚设假立,一直是传统文化拟人拟物的拿手好戏——佛媛,就是如此的存在,本来佛媛本身就是一种虚伪,但价值判断就有了真假佛媛之衍生,一接壤真假分别,自然就是看谁更正统,最后强权势力钦定,于是一了百了。
如同以往所谓儒商佛商等等,都是为了后面那个商或媛,商就是交易,挂上前缀是为了方便蒙事讨便宜;媛就是交际花儿,弄个前缀便于被沾花惹草的识别,怎么弄多点银两然后说对方是自愿的……
传统文化以自相矛盾实现行为高度自洽,此为津津乐道的变通之术,由此形成了结论思维亦称标准答案思维,导致必然的认知内卷以及靶向进取定式趋向。
结果是人人都可下结论都有标准答案,其实谁也没资格给他人的认知下结论、谁的标准答案也不标准。谁标准、什么是标准,因地因时变通即可,谁掌握变通这一特权,当然是家长(《非理性经济制度理论》之家长所有制规律)以及家长等级符号阶层。
每一生命只属于这一生命自己,谁也不能给他人的认知下结论、规定标准答案,古人也不行。所谓经典,只是其他生命的认知参考系,而不能替代他人也替代不了。
今天的人类认知进化,是在外来文化做为参考系碰撞出来的。中国在相对数千年封闭环境为什么没有什么进步?因为缺乏他人认知作为自我认知的参考系。近一百年为什么中国认知嬗变如此巨大?其嬗变程度超过以往千年?就是因为外来文化涌入,出现了不同的认知参考系。而事实证明,这百年来人们的思想活跃程度、精神自由程度,所带来的智力提升和生命认知宽度已多历验——至少,现在所谓的佛媛们,如果真正阅读经书甚至倒背如流,可能绝大多数现在寺庙里苦修几十年和尚高僧也比不过,以其纸面上的融汇贯通能力,即兴即时现场发挥“讲经说法”,能甩出僧尼几条大街,想要对付你的一言一行,句句不离经文为标准答案,怼你无话可说。你修了多少年行、证了多少个晨钟暮鼓的悟,他她速成一年就废你大半功夫。
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如此具有强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因为接触各种无定式信息、非标准答案的知识太多,使其天然就具有此融会贯通的本领,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什么是妄想执着?就是各种标准答案。所有的词语以及价值判断的套路,都是各式各样的标准答案。标准答案给谁准备的?给需要的人,佛媛们现在需要了,发觉这些标准答案很便宜,以自己的智商可深可浅去使用,还可以连带自己雅俗共赏卖给你。
这就是认知内卷,标准答案就是认知终点,一旦熟悉和背诵,反复使用屡试不爽,而不再去探求什么未知,因为标准答案已经终结一切未知而成为已知,以一切我早就知道、如来或者老子孔子孟子等等早就告诉我了------,一切都已先知,唯有躺平打游戏既销魂还能赚些银两。
与内卷认知或实现内卷认知的方法或渠道,就是靶向进取。何为靶向进取?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有目标,而且目标越具体越好操作,一旦有确定性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就可以不择一切手段,此可称法无定法。反正想发财就发了,你管我怎么发的?!如同我之所以学佛,靶向就是为了成佛,至于我怎么成佛、成什么佛,你管得着么?因为我就是标准答案,佛言佛语或者袈裟马褂,我就具有下此结论的资格——佛媛们就是如此实现弯道超车的。
结论思维和标准答案思维,有形无形都在扼杀好奇。生命本来属于自己,冷暖自知、自作自受,但有预设种种结论和标准答案,等于你都替我干了,我还活着有什么意义?难道就是为了重复你但注定不能超越你?你的结论是你自己的、你的答案是以你为标准的,为什么我要成为你?而成为不了你,我不是大逆不道,就是愚钝蠢夫?!我承认并平等尊重所有经典,但我也有成为经典的可能、或者我压根儿就不想成为什么经典,此应该每一个独立生命的自由选择。
其实所谓中西文化或者宗教价值认知,西方有原罪,中土有前世宿业,并无冲突,而去都有内忏或忏悔或者反省。但西方有神父,可以供有罪生命忏悔认证,冯小刚有部葛优和舒淇演的什么电影,在日本郊外看到一所面积很小的教堂,葛优所饰演的角色向神父忏悔,最后把神父都快弄崩溃了的场景------,此说明人怎么真正忏悔,神父提供了很具体的方便,此在进行QEEGT(量子能赋测评师Quantum Energy Empowering GeneTester)设计时,从心理学功能即所谓每个人都需要倾诉,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而压力的具体即情绪以及心理种种,设置倾诉与倾听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中土之忏悔一般依靠自己反省或三省吾身,至于谁做没做、做到什么程度或者什么效果,只有自己知道,传统文化之师道尊严,都是为你指导迷津的,不是与你做朋友听你倾诉的,而是他居高临下这样或者那样,一旦被其看不上眼,就给你划进执迷不悟、因果不虚以及报应不虚之类的等而下之。
既然有关认知,就顺带提一个圈层的词,圈层即是认知局限,这一局限由同质同频的认知扁平化构成,同声共息的人相互影响同时也是相互限制。圈层即关系链,什么关系、什么程度,即评价和评级圈层的标的。
生者需要朋友,因消亡后是不是结伴去天堂净土还是地狱谁也不知道,或者其是否存在,那是另一个不可知的认知盲区。以生者不可知盲区,如何昭告生者本身的存在,只能随着认知边界的拓展而得以共识。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觉悟者悟道,实验者证道,再精深的不可言告或无以言说,最后会因事实证验而无话可说。
因为需要朋友,所以形成圈层并最终所圈层局限。形成圈层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共相认知,受圈层局限是寄身其间妥协于共生条件,超越圈层是谋求圈层的不同。圈层是一种认知封闭,所有人都具有突破封闭的欲望,但最终大多屈服于封闭的认知本身。
对于热衷于圈层者而言,圈层的半径与认知维度相关,假如你判断一个人需要圈层“共识”为依据或参考,无形中就会排斥或拒绝自我的认知拓展,因为其已经丧失了自我独立认知的能力。
圈层既是信息场也是能量场,认知受限即熵增,认知突破即负熵。圈层构成者之间需要距离,可给每一个构成者自己负熵成长的机会(见“量子能赋基因熵序”)。思想真正独立的人,不需要圈层,因为他自动生成圈层,这个圈层只有他自己与自己対话,在对话过程自然铺设通往认知拓展的道路上——这本来是生命之所以生命成长的方向。
假如说两个人多年不见,然后见面后的第一句话:你还是老样子(指秉性等),那说明两个人都没有什么进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