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子:26岁,听到成长在耳边呼啸的风声。

强子 益微青年 2023-10-25


作者 |  强子

益微青年(EV)副总干事

营会设计师&培训师



你好,我是强子,这是我的26岁年终总结。


这一年我实现了年初从未想过的一些事,比如:


第一次坚持写周记,40余篇4万余字;第一次一年培训乡村夏令营志愿者超过1000人;第一次身兼多个角色:培训师、产品经理、管理者、一公斤盒子兼职设计师/培训师;第一次推动项目入选教育创新加速器——群岛加速器;第一次推动组织变革,从绿色到青色。


(5月成都婚礼,志愿者伙伴主持操办)


当然还有一些更有趣的第一次:


和兔子一起"很有经验"地在成都办了第二场婚礼;和兔子一起给"素未谋面"的伙伴做婚礼司仪;和兔子一起4天环青海湖骑行;在只讲英文的大学用中文带工作坊(是我和这所大学共同的第一次哈哈)。


(主持微辣青年伙伴的婚礼)


每段经历都值得我悉心梳理,还有更多片段就在脑海浮沉不能一一呈现,这可能是写年终总结最大的痛点,所以我聚焦"成长",提炼出这些经历的脉络,和大家分享与汇报。


这个脉络由一些非常简单的原理和公式组成,汇聚成一幅图就是——螺旋上升的曲线。     



 成长——是螺旋上升的曲线 


「 重复,坚持与跃迁 」


一号坑:眼高手低


这个道理是"西部阳光V行动"十五年的沉淀所得,也印证了我的故事。今年是我在EV的第五年,作为一名培训师的角色,我已经培训超过40场。到2018年,我完成了除"乡村夏令营教师成长计划北京游学营"以外EV所有培训(包含益微论坛)的"大满贯"。


这里的“重复与坚持”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我清楚地记得,在2015年的第三场V立营时我就"坚持不下去了",当时我还和搭档晓雯开玩笑说,第三场我就感到职业倦怠了,重复带领得快要吐了。那一年EV在全国推广了12场V立营(乡村夏令营设计工坊,面向想做乡村夏令营的大学生志愿者),我做了11场。


(强子的年终汇报PPT)


很庆幸我当时决定坚持下去,每一场都要求自己有新的尝试和突破,小到环境创设,大到一天的内容设计,让搭档晓雯很没有“安全感”,但也很享受创造的成就和乐趣。


这一年我们俩从培训“新手”迅速成长为“骨干”,把一件正确的小事重复、坚持地做,如同螺旋线一样围绕着中心目标不断尝试、反思、储备能量,等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就像电子吸收能量从低能层跃迁到高能层一样,就带来了螺旋成长曲线的“跃迁”,反复练习的能力就上升到新的层次。


到了新的层次,虽然还是继续“重复”着培训,周期和之前也差不多,但是能明显感觉到影响力、感染力的升级,比如第一年最多只能带30人的工作坊, 第二年可以带40-50人,到现在可以支持一群人自己带工作坊了。很多人都欣赏EV培训师的现场感染力,除了有所谓的个人魅力或天赋外,每一年重复与坚持的积累是少不了的。


2014年,我有两次在培训时被柚子批评:连一个简单的“开放空间”、甚至“大风吹”都讲不清楚规则,连单个活动的逻辑都没理清就想着设计一整天的工作坊、带新的活动,真的是眼高手低。


而当我真的一个活动一个活动地预演和练习,甚至逐字逐句地摸索带领的结构、引导的问题时,我慢慢地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并反复检验,获得了飞速的成长。


如果你眼高手低,觉得简单重复的工作是剥夺了自己创造的空间,甚至看不起简单重复的工作,那么你就无法深入思考、在细节处顿悟。


《刻意练习》这本书就强调专注、有反馈的、重复的练习。成果不是所谓的“10000小时”定律造就的,而是你在每次重复时的多尝试、快迭代、对比验证、享受创造所带来的。


我在今年的第一篇周记里写到:2017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尾声,罗振宇用“人生算法”这个概念来为每个用户赋能,其大意是我们要选择正确的、可重复的行为坚持去做,通过算法的迭代,成功的概率也在不断提高。


这就是“人生算法”的力量。


人生是可能性的集合,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却能通过努力、实践还有算法,去一步步逼近它。


 成长加速度——比上次更好一点点 


「 快,比上次更快 」


(强子的年终汇报PPT)


重复与坚持就像是一个循环,那么如何实现跃迁,升级到更高的层次呢?我的答案是——快。就像当飞船超越了第二宇宙速度,就能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飞向太空了。 


 

如果成长也有加速度,我们可以从加速度的定义来联想:a=(Vt-V0)/t,意思是说,物体的加速度是前后速度差和加速时间的比,如果你的终极速度足够快、或者加速时间足够短,你的加速度就越大,产生的能量也就越大,一言以蔽之——快,比上次更快!


今年是我这几年来行动和成长最快的一年,我也从“快”中受益,比如更高的工作效率、更敏捷的反应力和更积极主动的心态。


那么如何做到“快”呢?三个词概括——快速行动、不断迭代和专注聚焦。


/ 快速行动 /


二号坑:拖延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我也会刻意先做喜欢的工作,把不喜欢的拖到最后才完成,而快速行动就专治拖延,比如纠结写总结,那就先让自己打开电脑写下第一行字;拖延读不完书,那就先打开任意一页读起来。


快速行动不是一时兴起的鲁莽行动,而是快速、粗略的拆分一个任务,然后从最容易的第一步开始“启动”(甚至别去想第二步做什么)。我今年有句口头禅是“行动起来,行动会带来行动”,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观点也被今年益微论坛的演讲嘉宾薛野老师印证:


“如果我们在座各位很幸运,有了小感召怎么办?小感召,率性而为,想听音乐就听音乐,想去乡村去乡村,真想去见一个老朋友,兴尽而返就兴尽而返。小事情小感召,率性而为。万一有一天你中了大奖,上天特别青睐你,一下子有一个大感召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把你这个大感召分成一百步去实现。而且第一步,选择最简单最容易的那一步开始。福尔摩斯说你怎么去破一个案子?他说你要找到一个线头,线头就是最简单,最容易的,是你能抓住的。”

——西西弗书店创始人薛野


如果还是不够激励你行动,我再送你之前学到的“教练四问”:


1.你期待(任务完成时)的理想画面是什么样的?

2.目前的现状是?

3.为什么(做完)这件事如此重要?

4.行动的第一步是?


三号坑:想太多


我是个想法、点子很多的人,优柔寡断曾是我的标签,尤其是在初高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但这几年,我在工作中的“想”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去想太远的事情(去年起几乎不会规划超过3年的事)。


快速行动,就是治我的“想太多”,因为行动起来立马就能验证点子可不可行、或者把我从百无聊赖的“空想”中拉出来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让我产生新的思路和行动,这比起我的种种预设假想要靠谱得多。


想太多的一个极端就是迷茫,快速行动也可以“治迷茫”。我经常会遇到迷茫的大学生,于是在一次营会上,我请教了一位很敬佩的导师棉花姐(张晖):


“面对20多岁迷茫的大学生,您最想分享的一个经验是?”


她思索了每几秒钟就脱口而出:"多去经历,多去做,你有了足够的O(经验、事实),你才会有R(感触、联想)、I(启发)和D(新的行动、决定)"。(ORID又称“焦点讨论法”,是常见的引导提问方法)

——棉花姐(张晖)


多去做,先行动起来,从经验中学习,本来就是人类最质朴的学习方法。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9月成都游学,EV全职团队与梁晓燕老师交流)


/ 不断迭代 /


迭代的定义是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逼近所需的目标或结果。


今年我先是学习了《精益创业》和产品思维,在做“果肉学院”产品经理的过程中和全思团队共同“敏捷开发”;又在群岛加速器中深入学习实践“精益创业”和“敏捷开发”,不断强化我对“迭代”的认可与习惯。


简而言之,资源有限、变化多端、原型先行、协作验证、更新认知、科学创业。

     

(9月群岛太湖营)


四号坑:完美主义


对完美主义的严苛追求,也是拖延的最好借口。很多人迟迟不能动笔、开始新的尝试,往往是因为对“一鸣惊人”、“证明天赋”的期待。很多创业团队进展缓慢,也是幻想一下子推出产品就颠覆淘宝、重新定义社交……


但时间往往不给我们机会。在这个VUCA(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你的“完美作品”很可能一推出就已经过时,或者根本就不是社会所需,而你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就此浪费,实在可惜。


因此要不断迭代,先推出MVP(最小可行性产品),比如开发网站前先做出网页手绘稿。任何可以让对方理解你要做的事的呈现都可能是你的MVP。


MVP的功能是拿来测试的,这里有个很科学的过程——把你的点子先做出原型向相关方测试,然后从测试的真实反馈中排除不合适的部分,逐渐贴近目标和真实需求。


记得今年果肉学院的规划PPT我做了好几版,很庆幸在想法阶段就可视化地和团队做了测试和验证,没有真的投入宝贵人力物力去实施,也在一次次“排除”和“反对”中逼出了我们更坚定的产品方向。


(11月群岛@昆明“精益&敏捷”营)


五号坑:孤芳自赏


国庆假期写了一万字的“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项目申请书,结果开会研讨后被否了,可谓下半年的“第一惨案”。


最大的坑就在于没有先搭建出原型和大家收集反馈,自己也越干越投入,最后像欣赏作品一样欣赏自己的项目书,结果只剩下孤芳自赏。


“不断迭代”的好处就在于,你要先确定点子的方向和关键点,然后拿出来和相关方反复核查,过程中不断完善1.0、2.0(我一般的工作文稿要到4.0版本)。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而是逐渐排除误区和干扰,逼近目标。


没错,逼近这个词就很形象,不是达成,而是逼近


/ 专注聚焦 /


六号坑:心猿意马


这也是今年最深、感触最大的坑。


当果肉学院朝着规模化覆盖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动摇了组织和产品的定位,想从服务乡村夏令营志愿者开拓到服务整个大学生公益圈子——支持青年公益成长,而真的当我们开始调研竞品、梳理SWOT,才发现我们本身的业务已经很饱和,而要拓展到整个青年公益成长,势必要分散精力,做我们不擅长、没经验的事。


这段时间也是组织最挣扎和停滞的时期,我作为推动定位变革的主要一员,满腔热情和野心,却在探路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局限,意识到我的“心猿意马”违背了基本的“专注聚焦”原则。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层面上妄图从点直接到面,其实也是在消耗组织的精力和资源,忽略了本身的基因和优势。


我也想到组织发展最快的2014—2016年,我们凭借的就是“专注聚焦”,聚焦乡村夏令营的模式探索和全国推广,越聚焦就越快,反之越快(时间约束)也倒逼你集中优势资源去突破一点。


“每一段时间集中你全部的力量去解决一个问题。我们的专注力,我们的天分,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我们的激情是有限的。把你所有的力量用在一个最关键问题上,找到这个问题,用心去感觉到这个问题是什么,在三个月也许半年去突破一个这样的问题。”

——西西弗书店创始人薛野



最后,成长加速度=(快速行动+不断迭代)×专注聚焦,你越专注、越集中资源突破一点,就能以乘法效应加快成长速度;相应的,快速行动,每次都比之前更好一点点(迭代逼近目标),你也能感受到成长在耳边呼啸的风声。


我听过最好、最简单的健身方法就是,第一天做一个俯卧撑,之后每天都多做一个。


 成长心态——起点也是终点 


「 始终心态,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 」


七号坑:沉溺过去,焦虑未来


又是忙碌的一年,我最享受的就是7月底和兔子骑行青海湖的时光。4天360公里,重复骑行的动作,满目蓝绿色,只听得见风声,更容易直抵内心。



我们一早从西海镇出发,四天后的夜里9点回到西海镇,循环一圈完整的轨迹,让我想到《返老还童》里男主逆着自然规律从老人到婴儿的成长故事,我们终将回到开始的地方。



有一刻我就在想,人生到底哪里是起点,哪里又是终点呢?如果生命的轨迹也是圆圈,那么每一刻也都可以是起点和终点。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告诉我们,要“以终为始”,遵循价值观、朝着目标来推演当下的选择。


一行禅师又告诉我们,你走的每一步就是“出发”和“抵达”,这带给我正念的喜悦。


如果无限缩短“终点”和起点的距离,就是我最受影响的成长心态——“始终心态“,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


     


这样的“始终心态”,让我在每一刻都努力怀抱善意,在抉择时倾听内心,也更接纳每个当下,不轻易焦虑未来,也不频繁为过去所困。


所以今年在两次被问到“为什么男生会愿意坚持做公益(职业)”时,我都有点意外,因为我从毕业到现在的每一步都太自然了,我没想过自己要做多久,甚至这一年都抱着“可能随时会离职”的心态工作,刻意保留工作痕迹、尽力支持新人,让自己每一步都走的不留遗憾。


兔子有次散步问我,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也愣了一下,回答到我也不知道,只是每天当最后一天来过,或许这样的心态,就在唤醒一个人对生命、使命和价值观本质的逼近。



今年无意间看到稻盛和夫的《活法》,却成为了午间休息时的手边读物。他有个著名的“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最后致敬他对生命的极致追求和慷慨分享,我也用公式定义我的成长:成长状态=始终心态×重复坚持×成长加速度


感谢夫人兔子、父母和EV团队的一年支持,也感谢你读到这里,今年这句我很喜欢的话送给你。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做好一个准备,可能这一辈子要蜕变三次甚至更多次,每5到10年,你要有一次大的勇气把自己颠覆掉。甚至颠覆到了极限,你就是抑郁症。那时候也不要害怕,当你感觉到你孤单,当你看到无路可走,感觉到自己很失败的时候,可能那是希望之前。正因为你还有感受,你还有感觉,你才会鼓起最后的勇气和决心去寻找出路。”

——西西弗书店创始人薛野


(摄于2017年,中卫高庙的一个垃圾箱)


(强子和兔子在青海湖边)


2018.12.21

强子于EV成都办公室




如果你想支持强子和伙伴们在做的事

欢迎扫码了解月捐伙伴计划

”想要世界有所改变

就去成为这个改变的本身“


// EV全职的2017年终总结 //

强子:这就是我25岁的故事,恐惧、逃避、骄傲、独立。

Crius:2017年,我大学毕业了,我听见有人欢呼,有人哭泣。

晓雯:全职公益第四年,差点跨不过去的坎。

柚子:2017年,我成功减肥30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