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的宋家林村,一群寻找“美”的家乡娃 | 乡潮青年行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 Author 李沁铮
去年暑假,致朴公益基金会“美育写作营”营员李沁铮走访了益微青年(EV)的乡潮青年行动现场。她来到成都宋家林村,跟随大学生志愿者欣语,与几位小朋友一同体验着“寻美乡夏”主题活动。
走访之后,沁铮又采访了几位其他参与乡潮青年行动的志愿者,写下了关于“寻美乡夏”的故事。
在这个六一,我们也想用这篇文章跟大家一起#走进童心看见美。来看看在我们附近,这个似乎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能和公益产生怎样的联结,能和美、和教育摩擦出怎样的火花,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新鲜感触和体会。
更好玩的是,在几棵柳树的旁边,有一条小小的溪流。但只要它拐过一个弯,就会开阔得能承受起一座桥梁的宽度。
“走!我们去把小船漂起来!”用柳叶折的一把小船被女孩捏在手心。她跑向那座安静的桥,扬手一挥,小小的叶子船肆意飞往桥下的溪流。
在成都限电的那个夏天,一群小孩在37°C的傍晚,呼啦啦从桥的这一头跑到桥的那一头,去看谁的小船漂得最稳、最远。
带领这群小朋友在夏天里挥洒汗水的,是益微青年(EV)乡潮青年行动的大学生志愿者欣语。作为一名学前教育的大三学生,花草树木在她手里成为了耳环、风铃和小船。在宋家林村出生、长大的欣语,正带着四五个小朋友们走向一场乡村美育之旅。
而那个盛夏里这样的行动,也在全国各地的村落里发生着。
它叫“寻美乡夏”。
01
什么是寻美乡夏?
“我来模仿这个阳光!”
乡村美育之旅,听起来是一个专业的宏大命题;但在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努力下,这场美育行动具象成一幅幅贴着花朵和叶子的画,一张张小朋友们用身体定格动作的瞬间,以及树枝做成的风铃。
这群大学生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乡潮青年。“寻美乡夏”是乡潮青年行动2022年的暑假活动。这场活动召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各个村落里带领小朋友到家乡的各个角落里找到美。“寻美乡夏”里每个字都很美,但也很抽象。如何把抽象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结果上,是寻美乡夏主题活动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走访了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宋家林村的活动,并且采访了成都、广西、湖南、吉林、甘肃的乡潮青年后,笔者以为,对于教育这种长效性的活动,我们或许可以用过程来回答结果。
“寻美乡夏”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小事儿,从第一次跟小朋友们见面,到最后如何结束这个活动。破冰时“给自己取一个自然名”,《夏天有过一只蝉》的绘本,采访长辈们夏日里的童年,用身体重现画面的乡村画廊,声音地图、自然风铃、主题展览、野餐音乐会……
这一件件小事儿,串联起小朋友和志愿者,去重新认识家乡的景和家乡的人。美在这里成为了一种媒介,在认识美的时候认识家乡和亲人。
在成都市宋家林村长大的小朋友们,给自己起了各种各样的自然名。开头那个把叶子船洒到小溪里的女孩叫做“夜晚的小船”;有女孩先把自己叫做“春花”,过了一个晚上又起了另一个名字“海夕”;一个没看过大海的女孩,把自己叫做“夏天的大海”。
夜晚的小船、夏天的大海、海夕准备去画声音地图。在那之前,小朋友们需要先找自己觉得美的声音。
“大家都听到了什么呀?”欣语提问。
“蝉!”“小溪的水流声!”小朋友们七嘴八舌。
“噢,还有吗?”
那个叫“夏天的大海”的小朋友,轻轻地说:“还有树叶摆动的声音。”
“哇!树叶摆动的声音。”
然后夏天的大海站起来,到柳树垂下的枝叶旁,把耳朵凑过去听了一阵,很肯定地说:“我听到了,是树叶摆动的声音。”
还有一个特别的活动,叫做“乡村画廊”。这并不是把小朋友们的画贴成一条画廊,而是让小朋友们自己成为画中的元素。她们去找、去拍最有夏天感觉的画面,并且用肢体重现那个画面。几个小朋友们一块组成一幅画。
“我来当这棵树!”“那我要做那个叶子!”
“那,那我来模仿这个阳光!”
在这个炎炎的夏日假期里,有小朋友听到了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有人用自己的肢体去模仿阳光,有人重新走了每天都会走的路,看到了自己从来没发现的花。一件件小事儿发生时,小朋友们聆听、看见、触摸到了夏天。
02
在哪里做寻美乡夏?
“我们好像忽略了‘附近’”
顶着三四十度的高温,小朋友们走过稻田、小溪,听到风声、流水声,看到盛开的小小花朵。
而这一切都基于“我在自然中”。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个挥洒小船的画面,成为笔者走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瞬间。这个瞬间由很多要素组成,没有高楼挡住的天空,安静的桥和一条溪流,一群叽叽喳喳的小朋友,几只争先恐后的船,以及一片低头的柳树。
读学前教育的欣语很会做手工,不论是折纸木板,还是花叶树枝,在她手里都会变成小精灵。欣语领着一群小朋友在柳树荫下坐成一圈,摘下柳叶做小叶子船。
很难想象这样的画面发生在有着规整课桌椅的教室里。弥漫着粉笔灰、书本的味道离自然的气氛很远,或许只有在柳树下编的小船才是真的柳叶船。与美育息息相关的事,就是在哪里做美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美育无法只停留在书本与教室。夏天的田野,溪边的柳树,都是实施美育的课堂。
地理环境或者说自然环境,对于乡村美育的实施而言有着关键的作用。在教室里折的叶子船和在柳树下折的叶子船,气味不同,触感不同,在头脑中为之赋予的意义也不同。当然不只是叶子船,还有各样粘着花朵的画,或许摘下来等上课的时候再贴上画,可能花儿就不复昨日鲜亮。
除了地理环境本身,人和环境的关系也是美育中难以忽视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寻美乡夏活动中更重要的一部分。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乡潮青年行动的内容设计者当当聊到了“附近”。
“我之前看《十三邀》,人类学家项飙说,‘附近’是在慢慢消失的。我们点外卖、找骑手,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快捷,去接触高科技。但其实对于附近的感知能力是在慢慢消减的,甚至这不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东西。我们好像忽略了‘附近’。”
对于必经之路的熟视无睹,或许是用来解释“附近的消失”的另一种角度。在成都宋家林村那小船被抛洒进小溪流的几乎同时,广西玉林的大安村里,乡潮青年小锋带着一群小朋友们走在一条必经之路上。
在接受采访中,小锋对这条路印象很深刻。“这条路是我们在村子里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上学还是出村子都需要经过这条路。这条路他们是很熟悉的,所以他们之前走得都很快,而且上学前那时候他们也很困,因为早起嘛。所以这条路对他们来说是一条很熟悉,但同时也走得很累、很无聊的路。但是当时做活动的时候,我们走得是很慢的。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而他们也有了心情慢慢去看。”
当放松心情重新走这条路时,小朋友们有了兴趣去看这条路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原来觉得这条路无聊是因为没有花,但是在不用去上学的时候走上这条路,他们发现了花。
很矮、很小,之前没有被发现的花。
看着看着,噢!原来这里还有个很小的菜地,但是很丰富,有好看的芹菜、大白菜。只是它们被很多杂草挡住了。
或许挡住菜园和小花的,并不是杂草。
03
谁来做寻美乡夏?
“当脚踏我的土地,我已经跟它有了距离。”
寻美乡夏的乡,不仅仅是乡村的乡,更是家乡的乡。依托乡潮青年行动的寻美乡夏活动,实现活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人。上面两个部分已经展现了“寻美乡夏”的活动内容,那么聊到活动中的人,就不得不对乡潮青年行动做一个简单说明。
乡潮青年行动是“益微青年”这一公益组织开展的一个行动项目,让大学生志愿者们回到家乡去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这其实是由益微青年原先的夏令营因为疫情的阻碍而衍生出来的一个项目,如果志愿者们不能出来,那在自己的家乡做活动应该是可以的。而寻美乡夏就是乡潮青年行动项目底下一个轻量级的主题活动。
无论是什么样的活动,贯穿活动的人无疑是重要的。活动中有哪些人呢?不仅有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小朋友,还有在活动中重新认识家乡的志愿者,更有在活动中加深联系的其他村民。
如果说寻美乡夏逐步影响着在家乡成长的小朋友们对于美的认知,那么对于志愿者而言,它也重塑着家乡与自我的链接。
“寻美乡夏”这一策划对志愿者的指导主要放在前期,筛选志愿者、对志愿者做培训、给志愿者一定的活动内容和安排,而剩下的,就全由志愿者本人来规划了。而在规划时发生的意外,有时候连志愿者也觉得匪夷所思。
“我竟然在规划路线的时候迷路了,就在离家一百米左右的地方。”在规划活动路线时迷路的志愿者是广西玉林大安村的小锋,在重新观察村子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看看这里了。
“我在自己的村子里都迷路了,这村子变化得多大啊。很多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还多了路灯,村子里人也变少了。以前从书里看到乡村的变化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真的是这样的吗?但当我真正的回到自己的家乡,当我脚踏实地去感受我的土地时,我感觉我跟它有了距离。”
这种让小锋惊叹的变化时时在发生。除了高兴于村子发生了一些好的变化之外,更明显的情绪其实是伤心的。“无论是我的村子,还是说我的以前的小伙伴、弟弟妹妹,我感觉像是在跟某些东西告别,而且这种告别好像没法阻止。过去的人,过去的事,过去的我自己,正在离我远去。”
这种告别在规划路线的时候被具象成一次发现。小锋在规划路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像是突然出现的十字路口,在印象里全无存在的一个十字路口。他在那站了很久,“好像没有什么地方是你熟悉的”,只能往回走,因为前面的哪条路都不是记忆中的。他在四处寻找回去的路时,用了一个词形容:“悲从中来”。
活动中的人除了志愿者本身,还有小朋友,以及村子里的其他人。勇敢加深人与人的链接,是湖南郴州太平里的佳琪在活动中被触动到的感受。
在做“夏日里的童年”这部分活动时,小朋友需要采访长辈们在童年时候的夏天是怎么过的,但是佳琪她们带领的小朋友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她们遭受到了很多的拒绝,没有采访到几个人。”佳琪本想放放再说,第二天就准备进行下一个活动。谁知在第二天开展其他活动的时候,“那我们昨天的采访还没弄好呢?”小朋友们不乐意了,并且很坚持想要做好昨天的采访。
“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想要做完采访,他们说,想知道为什么昨天的采访没成功,为什么昨天的采访没做好。我当时听到心里很受触动,震了一下。我就说行,然后把手机借给他们、话筒借给他们、记录本也给他们,完全让他们自由去做了。那天上午他们采访到了六个人,内容很丰富。受到拒绝的时候,他们也不像昨天那样伤心。我感觉小朋友们很有想法,也很有力量。”
小朋友勇敢“出击”,让这“其他人”也成为了寻美乡夏的一部分。而志愿者的主动联系,让家长、社区书记等社区中的大人们,也融入到了活动里来。
吉林的王嘉琦一开始召集小朋友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家长的询问。“你们这个活动收费吗?你做这个活动对你有什么好处?这个活动会不会教一些课本上的知识啊?家长们会这样问。”几乎在每个志愿者召集小朋友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但或许遇见问题可以等待一下。作为一个参与了三期的老志愿者,嘉琦发现了活动长效性的实现。“有个小朋友连续三次都参加了我的活动,我真的看到了她的变化。一开始她是一个对自己手工不太自信的人,一开始就会说‘我不会呀’,到这次活动我们要选一个小队长,她会主动举手争取了。后来家长也觉得假期跟我们的活动这样过挺好的,甚至连社区书记看到我们在玩,也会过来瞧一瞧。”
寻美乡夏中有很多角色,志愿者,小朋友,家长,社群中的熟人等等,他们因为这个活动而相互产生联系,更基于同样的地缘而和家乡产生联系。人和人之间发生着不同的生命体验,而生命体验又相互影响着村落,构成复杂而深入的网络。
04
寻美乡夏何以完成?
“美育可以在身边的任何一个时刻发生。”
2022年的暑假,“寻美乡夏”主题活动在全国各个地方发生着,有各个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小朋友因此而感受到家乡的夏天,以及夏天的美。一次活动乘以众多的人和不同的地域,或许得到的结果是难以估量的。
它不一定是美育的满分答案。志愿者们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也表达过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是不是有点形式主义了呢?”“当时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摔了,我当时送回去的时候真的特别不好意思。”“因为疫情,我们只能在社区里面开展。”“我一开始有点端着,好像要让自己板正一点,但是跟小朋友的距离也远了”……
但在采访中,笔者也听到了很多成长的时刻。
“我原来可能觉得是我带着小朋友们开展活动,但后来发现很多时候是小朋友们的行为在触动我。”
“一开始其实家长都会不太支持,或者至少是不太清楚我们做的事。但是做活动几天之后,就能看到有家长在朋友圈发了我们的活动,那个时候会被感动到。”
“我原来可能想让自己看起来很正经,但后来发现小朋友跟我相处不够自然以后就转换思路了,后面发现小朋友们跟我的相处明显从紧张到更开心了。”
从志愿者的变化,或许我们也可以发现寻美乡夏这个活动本身的特质。不一定完美,不一定立竿见影,但会刺激其中每个人的成长,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志愿者。
在走访期间笔者发现,只要志愿者有充分的意愿把“寻美乡夏”做了,效果是完全可以完整实现的。在自己长大的地方做活动,基本免除了额外的食宿费用;在自己熟悉的村落开展,免除了额外的交通费用;跟村子里的小朋友一起开展活动,除去基本的沟通成本,就像是几家的小孩一块出来玩;用村子里的花草枝叶作画,也省下了一大笔的物料费用。志愿者们在自己家乡开展一场无需很多物料设计的活动,就像是日常所见的几家小孩出来一块玩。
“寻美乡夏”的发生验证了一件事:不需要复杂的环境和精美的教具,不需要昂贵的成本,甚至不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美育行动就可以发生,在身边任何一个时刻发生。这意味着,“寻美乡夏”几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做到及格线。
这样轻量化的美育行动无疑是可以推广的,而且通过不同地区志愿者的采访,可见这个行动已经在被推广了。
行动的模式化程度并不很高,不需要按照固定的顺序,也不需要获得什么正式的结果。活动的自由程度由志愿者们来把握。把握得高了,完全按照原先的设计来做,也可以获得一个及格的结果;把握得低了,志愿者和小朋友更多散发自己的思路,也可以产生其他的惊喜。
“跟玩似的”这几个字听起来好像不太正经,也太随意。但正是这样的不正式、不固定、“跟玩似的”活动,才最容易广泛发生。
“我们对志愿者的干预不是很多。志愿者们在活动开始前除了参加一场项目说明会,清楚项目具体流程外,还有一场翻转课堂的形式的集体备课。我们抽签邀请伙伴分享自己是怎么理解每一个活动的,会怎么在村子里边带孩子去玩,许多未写在最初的活动海报里的东西,就这样借由每个人的经验浮现出来了。我们虽然提供了一部分线上学习的课程,那只是一个补充,没有要求大家要听完多少节课才能开展活动,我们更相信大家可以在手册的提示下,跟随自己对美的感觉,对玩耍的热情去实践。”
是什么让“寻美乡夏”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做到及格线,在问到乡潮青年行动的内容设计者当当时,她首先提到的是志愿者,其次提到的是活动的材料。
“我们想做的是一个成本更低,更便于大家操作的活动。我们设计时也还有一个考虑,材料尽可能简单,最好是直接就能就地取材的。一方面为了方便志愿者准备活动,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看到,那些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我们如何去把它变成美。”
这也回应了本部分的开头,只要志愿者想把“寻美乡夏”做了,整个活动就是可以实现的。这并不复杂。相反,这是一个成本低、简单易行、只要有小朋友和一个村落就完全可以完成的活动。
一篇文章当然不能概括这个全国各地都正在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并不至臻至善,它就跟故事里的每个人一样,有着无数可能性的未来。
这篇文章的期许是,当读者想到美和美育,想到乡村,想到貌似大而泛的这些词语,会想到寻美乡夏里的无数个具体的时刻和其中的每一次成长:
比如叶子船在小溪里漂流,志愿者带着一群小朋友在柳树荫下摆出最有夏天感觉的画面;
比如回家的男孩站在家附近陌生的十字路口以至于悲从中来;
比如一群小朋友执着地要继续前一天不成功的采访;
比如小朋友在上学的必经之路上发现了从来没意识到的花......
// 往期相关链接 //
重拾童年的记忆,和孩子们一起亲近附近、感受乡土 | 乡潮青年行动总结会回顾
那些有趣的习俗,久远的文化,串起了我们最喜欢的年味儿!| 乡潮青年行动总结会回顾
他们回到家乡,和孩子们在活动中抵抗“附近的消失” | 2022国庆乡潮青年行动总结回顾
如果你认可我们在做的事欢迎加入月捐伙伴
和我们一起播种未来
图文:李沁铮编辑:阿娇责任编辑:糖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