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教改的新使命|十年这里

2018-01-05 中国之声


《北京教改的新使命》



听音频,更精彩


九岁半的豆豆在中关村一小读四年级。还记得五年前,为了能让孩子如愿“划片”进入中关村重点小学的豆豆爸爸,为孩子上学的事下了很大的功夫。


父亲:爸爸考你个英语,袋鼠怎么说?

孩子:kangaroo……


那时候,豆豆除了上幼儿园之外,还学了英语、围棋、钢琴等五个兴趣班作为“择校”的资本。当时的豆豆爸爸坚信:


中国式家长就这样考虑,能给孩子最好的绝不给他其次的。


五年后,小升初成为豆豆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曾经,北京要靠“拼爹”“拼孩子”的小升初竞争,一度被媒体形容为“疯狂”。共建生、条子生、占坑班、点招、推优等等复杂的招生渠道,让不少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频繁参加各个热门学校的各种考试。而如今提到小升初,豆豆爸爸却很坦然。


政策方面听到的消息,就是海淀区全面取消了推优。我身边很多家长都跟孩子说:你就认真学、喜欢学、好好学就行了。现在家长给孩子的压力不是那么大。学校里各种各样的课外班非常好,有的课外班专门就是一节课拆一个东西,拆开看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各种各样的小实验非常好。


2017年6月,中关村一小举办葵园“世界杯”,来自荷兰国家队和阿贾克斯俱乐部的球星一起“加盟”葵园足球队(图片来源:中关村第一小学官网)


在2017年小升初入学中,北京海淀区全面取消“推优”。 进一步优化入学途径,将全区所有公办初中校都纳入登记入学范围。符合海淀区初中入学条件的小学毕业生,均可以按照自愿原则,依据区教委划定的登记入学区域,选择1-3所公办初中申请登记入学。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被解决的步伐越来越快。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处长徐建姝对媒体表示:


所有政策的初衷,都是为了拿出更多的学位,优质的学位用于就近入学。所以今年取消推优,降低特长生的入学比例,都是为了推进公平,促进学生,满足更多的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



清华附中的小冯,今年将同北京上万名中学生一起,首次面对改革后的新中考,2018年成为北京中考改革的元年。今年北京中考首次实施3+3的选考模式,也就是说除必考科目外,考生要从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5个科目中选考3科。小冯妈妈觉得,这次改革是真的在给孩子“减负”。


在中考选科的物理、生物、化学,或是地理、历史、政治这方面的安排,都满足了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这些课程实施的是分层教学,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课表,走班上课,每个人的课表是不一样的。所以孩子可以有充足的学习资源,不需要再额外的去增加课外班辅导了。


小冯妈妈提到的“走班”上课,是清华附中针对此次中考改革推出的应对措施。也就是说,既然中考时学生可以选考什么,那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什么。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表示:


中考这次政策的设定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能够适当地满足学生这种个性化的选择需求。经过认真的研究考察之后,我们决定行政班和走班选课相结合。语文、数学、英语之类的,大家都是一样的科目,班级能在一起上课的就尽量在一起上课。然后选择的(科目)不同了,需要“走”的时候我们进行走班。保持稳定,又能够适应变化。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接受央广记者采访


小升初在探索、中考在变化,备受关注的高考也在改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这次高考制度改革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难度最艰巨的一次改革。在十九大新闻中心第五场记者招待会上,陈宝生把高考改革比作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到2020年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因为这个(高考)是指挥棒,今年(2017年)上海、浙江已经落地了,还要继续完善。同时,有四个省份要继续开试点。把这套制度建立起来,就能带动教育改革一系列制度的落实。


北京市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之一,小冯这批即将在2018年参加新中考的初三学生们,也将在三年后成为首批“迎战”2020年北京“3+3”新高考的学生。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表示,从“选课走班”到指导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再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都做了充分的设计和实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528ytbx6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回顾五年来的新变化,王殿军用“翻天覆地”这个词来形容:


五年来,我们在这个改革政策的引导下,学校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真正的把学生个性的尊重,包括学生能力的培养,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我觉得改革能够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好,然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马占成 摄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使命。2017年,中国教育综合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更可期 。


2018年的大门已经开启,新的一年,新的时代。中国之声从2013年开始,连续十年,用话筒聚焦10个中国地点,10个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领域,从细节处展现微观中国的生动图景,记录时代、社会、国家、个人10年的变化与进步。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这一记录的第五年。翻阅过去五年我们记录的民生样本,邯郸武安重现蓝天,环境治理初见成效;北京寸草春晖养老院已经建立了居家养老设施和运营的标准化体系;广西田东县布兵小学的留守儿童比例下降了一成多,学校建起了网络视频亲情屋,拉进了孩子们和父母的距离……过去五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这些变化在我们观察记录的样本里都有生动的体现。


2013年,我们的报道策划启动时,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18年,党的十九大引领我们进入新时代。我们憧憬下一个五年,新时代的愿景如何逐一实现?1月1号起,我们再次翻开《十年,这里》的民生样本,一起分享时代的变迁,一起倾听你我的故事。


往期回顾

河北武安:又见蓝盈盈的天|十年这里

落户自贸区,国家馆重回上海|十年这里

功守道刷屏,阿里的非淘宝世界|十年这里

在杭州留下,关乎房价,却不止于房价|十年这里



记者:马文佳、叶思成、杨森、傅博凡、王逸群

编辑:徐啸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