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与世隔绝”的古老神秘民族,就这样“一步跨千年” | 足迹

中国之声 2019-04-30


地点 |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

采访者 | 王逸群


独龙江峡谷,

深藏在滇藏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

古老神秘的云南独龙族世代生活在这里,

曾长期与世隔绝。


独龙江乡长什么样子,先来欣赏几张美景。


崇山峻岭中的独龙江乡


清澈见底的普卡旺河


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独龙族真正畅通走出大山,

足足用了半个多世纪


在纪录片《最后的马帮》中,为了解决独龙江乡人民的生存问题,上个世纪当地政府曾经组建了一支国营马帮。几十年来,在每年大雪封山之前,600多吨粮食和其他生产、生活物资都必须通过这支国营马帮运进独龙江。


纪录片《最后的马帮》中马队翻越雪山 


2019年4月5日,我坐车沿独龙江公路来到了3000多米海拔的高黎贡山隧道垭口。一侧是悬崖、一侧是峭壁,一圈圈的盘山道像螺丝钉一样,让我一路提心吊胆。尽管已经4月份,但因为海拔较高,这里依旧大雪纷飞


多年前马帮翻越雪山时,叮叮当当的马铃声和赶马山歌依稀飘荡在空中,让人回想起那个人背马驼的艰苦岁月。


 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口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独龙江乡宣传干事潘锦秀:“过去沿江只有崎岖狭窄的小道,绝壁处只有木头搭成天梯爬行,渡江靠溜索桥、吊桥竹溜索之类的,60年代才有了人马驿道。一直到1999年,这是咱们独龙江的第一条公路。”

 

过去独龙族人民渡江靠溜索,如今有了铁索桥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独龙族真正畅通无阻走出大山、结束我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不通公路的历史,足足用了半个多世纪


最熟悉独龙江公路的,莫过于独龙江乡交警中队的张红辉队长,他认识这条路上的每一块石头,连途径的794个弯道都挨个数得出来。他说,原来有了公路,也怕大雪封山。


张红辉:“当时可以说‘半贯通状态,还要经过20公里的雪山路,就是老的隧道垭口。以前常说,独龙江有半年的大雪封山,就是封山那一段距离。”

  

每年12月到次年5月,皑皑白雪封闭了高黎贡山垭口独龙江乡就完全成为与世隔绝的世界。


点击视频,看四月仍被白雪覆盖的独龙江隧道↓


通讯不畅、物资缺乏......到了夜晚只有独龙江奔流轰鸣的声音作伴。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余金成回忆,那时他们每年都要赶在大雪封山前备粮食、存腊肉,甚至每天抽几根烟都要按计划数好。


余金成:“半年大雪封山,遇到一个石头砸到身上或者发生什么,医治不了啊。那会儿真的是与世隔绝。大雪封山时,大家最大的愿望不是过年怎么过,就是希望大家不要生病,不要生大病。”



高黎贡山隧道贯通,

习总书记表示祝贺!


2011年,独龙江公路开始改建。2014年元旦前夕,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世世代代独龙族期盼已久的高黎贡山隧道即将贯通,半年封山的日子总算熬到了头。当地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这个喜讯。收到来信后,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向独龙族的乡亲们表示祝贺!

  

独龙江隧道贯通。摄影:央广记者陈鸿艳

 车辆行驶在独龙江隧道中

拍摄:央广记者王逸群


天堑终于变通途,

老乡们的生活更有奔头了


天堑终于变通途,独龙江乡从此真正拥抱现代社会,老乡们的生活也更有奔头了:不仅可以外出打工学习技能,还可以把自己种的草果、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外地,实现脱贫致富。

 

孔志强家住独龙江乡孔当村二组。我见到他时,他正在陡峭的山坡上给自己种植的草果除草。原始森林般的道路依稀被他踏出了一条巴掌宽的羊肠小径,松软湿滑的黑泥和无处不在的蚊虫没有拖慢他的脚步,却将从未爬过这样“原生态”山林的我几乎困在半路。


孔志强:“咱们在的这片草果地叫‘那将噶,这个山头叫‘力担刚。这个真的不算陡,我去过最高的一片草果地,光爬山就要爬3公里......”

  

记者在山坡上采访正在给草果除草的独龙族村民孔志强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几把不同长短和形状的砍刀、几个小竹篓......就是靠着这些略带简陋的工具,独龙族的群众通过种植草果脱贫致富。


孔志强:“我是在在2004年开始种草果的,当时是高德荣老乡县长带着,他在下面的八坡那边开始育种培训村民,后来国家免费发了100个小树苗。2009年我才收了第一批果实。”


第一年孔志强试着种了一亩地,只挣了360块钱。如今,孔志强已经有40多亩草果林了,卖得最好的那一年有3万2千块的收入。

 

孔志强一家人从茅草房、木楞房搬进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整洁美丽的安居房中


在独龙江乡政府大院里,我每天都能看到晾晒草果和羊肚菌的独龙族乡亲,县城来收货的小面包车一辆接一辆。


独龙江乡副乡长和春林给我提供了一组数字:2018年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859.9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千多元。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现代社会的独龙族名副其实“一步跨千年”。

   

独龙族的乡亲们正在卖羊肚菌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崇山峻岭中,一排排整洁的安置房次第排列,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柏油路、小汽车、木柴、火塘……这里有着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也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一切变化的太快,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和谐交汇。 

   

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独龙族群众搬入干净整洁的新居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给独龙族群众回信,祝贺他们实现整族脱贫。闻听这个喜讯,乡亲们全都赶到了独龙族博物馆广场,这是独龙族一年一度举行“卡雀哇”节、也就是“年节”的地方,是“见证历史时刻”地方。



从蹒跚学步的小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独龙族的乡亲们和当地党政干部,身披独龙毯或者身穿独龙族的彩虹服,欢聚在独龙族博物馆广场,手拉手围城一个大圈,歌唱独龙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日子,等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到来。


 

独龙江乡干部群众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来信。

摄影:央广记者王逸群 


独龙江乡书记余金成:乡亲们,今天的天特别蓝,今天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的日子。因为习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往期回顾:

中共“进京赶考”的起点如今什么样?| 足迹

中共“立规矩”的地方今天怎样执行规矩?| 足迹

解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进京瘦身三次走了17天,如今…… | 足迹

北斗导航+无人机+...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接地气的用法了 | 足迹

马背上建校,如今同层换教室要走8分钟,这是什么“神仙”学校?| 足迹

全国人民用的铅笔,5支里有3支来自“光腚屯” | 足迹

 太美了!这梯田不是江南,是“中国薯都” | 足迹

 让肿瘤消除,让土豆增产……核技术竟然还能干这些 | 足迹

 记者进入核反应堆厂房,迷路了…… | 足迹

 一堂课:涨知识、超有趣、还能扶贫!想来试试吗?| 足迹

 河南兰考的红薯,北上广卖到几十块一斤竟然还供不应求 | 足迹

“蔡家崖”专列带你去吃啦叨叨,“小延安”如何成为红色旅游“爆款”? |足迹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审稿:樊新征

记者:王逸群

新媒体编辑:马文佳、雷佳(见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