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次赴朝,在朝鲜他说最爱听这首歌→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之声推出特别报道《我和我的祖国》,由战场上的十名战斗英雄讲述他们的铁血人生和家国情怀。


 

曾经的少年

 

谌佛生:1934年出生于江西高安,15岁加入高安五里谌岗儿童团,16岁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和1958年曾两次赴朝。



这张不算清晰的照片拍摄于1950年。那一年,16岁的谌佛生作为高安五里谌岗儿童团团长被评为乡代表,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招募动员会。会后他不仅自己报名参军,还号召100多人一起加入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谌佛生(右一)结束支援朝鲜任务回国之前,与战友(左一)和朝鲜人民军士兵(中)的合影。1957年,谌佛生接到任务,到朝鲜交流学习、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这次赴朝,谌佛生带着没有能到朝鲜作战的遗憾,认真完成任务,并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我有一个梦想

谌佛生出生在江西高安县五里谌岗一个红军烈士的家庭,他从小听着叔祖父为革命壮烈牺牲的故事长大,心里总想着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像他那样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不仅出兵朝鲜半岛,还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此后,全国各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征兵动员,作为江西高安五里谌岗的儿童团团长,谌佛生感到内心深处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他热切地希望去参军,去战斗,去战场的最前线冲锋陷阵,保家卫国。

谌佛生:我是儿童团团长,后来到乡政府当文书,在我们那个乡被选为区代表。在区代表会议上,接兵部队来了,是48军招募志愿军,所以我回去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动员一些青年,参加抗美援朝。


谌佛生开始走乡串户,宣传战斗形势,还组织大会,号召青年人报名参军。16岁的谌佛生第一次站在台上给几百人讲话,然而,少年心中的紧张马上被胸中的激情融化。现场立马有100多人报名参军,包括谌佛生自己,都成为部队的后备力量。

谌佛生:美帝国主义已经要打到朝鲜大半部分了,而且马上就要打到新义州跨过鸭绿江,要打到中国来了,我们青年人,就应该马上参军,保家卫国,这个机会到了!

 
向着梦想出发

1950年10月15日,中国已经确认入朝作战的四个野战军分别召开大会,以志愿军的名义号召战士自愿参加。随后,全国各地的志愿军战士迅速集结,浩浩荡荡向丹东进发。这一天,16岁的江西青年谌佛生也收到入伍通知,他顾不上回家通知父母,就立刻加入了参军的队伍。在送行的人群中,谌佛生的妈妈突然看到自己的孩子也骑在高头大马上,一时泪如雨下。


谌佛生:我们都是骑马的,骑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我家妈开始本来是看热闹的,一走到我家门口,看到那个队伍里有我,那生死不让走,哭得死去活来,很伤心很伤心,我是独生子啊,我们家只有我家爸爸我和她。不过那时候我一点动摇都没有,我们照样走了。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六万人,从以河流分界的中朝边界上的三个地段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谌佛生也和他的战友们一起从南昌踏上了北上丹东的列车。

谌佛生:要走了,火车开动了,就把门都关上,有点点灯光,只能看到人,一个车厢起码有三四百人,席地而坐,人挤着人坐,那个时候(路上)恐怕有30多个小时坐,我们就讲一些家乡的事情,讲我们到朝鲜去,如果打仗的话,我们都要勇敢一点,互相鼓励。


这张照片,是谌佛生的军人证明。证明书上的日期,1950年10月,是谌佛生参军第一次来到朝鲜的日子。
 
当时,在鸭绿江上有安东、长甸河口、辑安三座铁路桥连接战火纷飞的朝鲜。就在志愿军战士们通过铁路、公路、浮桥千军万马过江之时,谌佛生所坐的列车也到达了丹东,这些随列车从南方来的新兵,分到了棉军装,随即随部队过江到了朝鲜新义州。休整一夜后,他们将与送兵队伍告别,正式入朝作战。

谌佛生:一到接兵的地方,马上就发了一套军装,背包啊、军装啊,水壶、口缸这些都有。穿着部队的鞋,那种带黄色的胶鞋。我已经换装了,换的棉衣棉裤。棉衣不厚,被子也不厚,都很薄很薄的。没有任何的徽章,志愿军啊、解放军啊,都没有。因为当时还是秘密进的朝鲜。


看到江边集结的战友,看到自己的新军装,这一夜,谌佛生无法入眠。可第二天刚刚破晓,连长把他叫出了宿舍。

谌佛生:连长他把我喊到旁边,在屋子外面讲,他说你不能去了,他说我们回去。当时我是气哟,满腔热情的要实现自己的愿望,本来我就想发火了:送兵名单里面没有我?为什么不让我去?简直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打击。


谌佛生强忍住内心的伤痛,把应自己号召入伍的战友一个个送入兵站,自己却随连长一起过江回丹东。在大桥上,面对与他逆向而行的志愿军队伍,听着远方传来的枪炮声,谌佛生觉得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他低下头忍住眼泪,在人潮中悲伤地逆行。

谌佛生:本来满腔热情要去打仗,突然不让我去了,你说这心情难过吧,心情交织在一起,就有一股气,但我又没敢发出来,我那时候已经很沉默了,很难受了,根本其他的事情就没有想过。结果我们出了丹东,在火车上,还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去参加解放海南的战役。

 
再次赴朝

随后的几年,谌佛生历经了在海南剿匪等各种战斗任务,转战全国各地,但没能入朝作战的遗憾一直痛在心扉,他也无时不在惦念着远在朝鲜的战友们。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谌佛生都梦见自己刚刚打完胜仗,骑白马,戴红花,回到父老乡亲们的面前。

1957年,当接到55军的通知到朝鲜支援建设后,谌佛生激动不已,他将再次踏上战友们在此流血战斗的地方。

谌佛生:我接到第二次去朝鲜(的命令)我也很高兴呢,毕竟我还是如愿以偿了么。报到以后,我知道什么时候出发,因为可以带随军家属去朝鲜,我就把我老伴接上了。没有在丹东停留,直接坐火车就到了。


刚下火车,还没落脚,谌佛生就立马到了上甘岭,这里是他心心念念的战友们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虽然听过这场战役的很多故事,但谌佛生还是为眼前的惨烈场面所震撼,从不流眼泪的他失声痛哭。

谌佛生:第一感观,是战争的残酷性,惨得很,周围弹坑多得很,随处可见。


这次入朝,谌佛生的任务是驻守仓库,对军需物资进行盘点、整理和保养。从上甘岭归来,谌佛生觉得仓库里的这些物资,也是一名名无声的战士。

谌佛生:我那个仓库挺大的,恐怕有上万平方,军需仓库、军火仓库,志愿军要用的,它都有。仓库条件很简陋,没有住房,我一开始住的是草房,只能住两个人,自己修的炕,自己烧炕睡觉。


每当抚摸着枪炮上那些斑驳的伤痕,谌佛生仿佛看到了当年战争的惨烈,也看到了志愿军战士的勇敢坚强。谌佛生说,他特别感谢这些无声的老伙计曾在战场上的勇猛无畏,是他们给自己带来了战友一般的陪伴。离开朝鲜的时候,谌佛生感慨万分。

谌佛生:我们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感情也是很深厚的,一路上,朝鲜是欢送,一二十里路甚至更远的人都赶到那个车站,人家几十里路来送你的呀。

 


1958年,谌佛生(后排右三)及战友与朝鲜人民军官兵合影


当年在朝鲜,谌佛生最爱听妻子唱一首歌颂志愿军战士的歌曲——《我的丈夫是英雄》。老伴说,如今已经六十多年没唱过这首歌,歌词和旋律早就忘记了,但当这首歌播放出来时,朱奶奶还是能断断续续地跟着哼唱:村北头,柳树下,夫妻离别定计划,不当模范不相见,不当英雄不回家。

《我的丈夫是英雄》:村北头,柳树下,夫妻离别定计划,不当模范不相见,不当英雄不回家,盼到柳树发了芽,红彤彤的喜报捎回了家,媳妇的心里那个乐呀乐开了花。

图为谌佛生与老伴

记者的话
 
谌爷爷非常可爱,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清晰流畅。他说,年轻人给他起了两个绰号,一个是老顽童,还有一个是时尚老人。他87岁高龄,拿起手机,网购、炒股、投资,样样精通,说起这些新鲜事物他眼中有光。

谌佛生老人家有很多照片,但与朝鲜有关的照片,他放在一个单独的文件袋里专门保存。照片不多,但看得出他视若珍宝。随意拿起其中的一张,他都能清楚的记得照片上每一个人的名字,每一个场景。他指着照片上的一个人像是对我说,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位战友,自朝鲜一别再未见过,真是想念”。

临走时,谌爷爷告诉我他还有个遗憾,当年有一个存放在朝鲜时期物品的箱子,从朝鲜回国途中丢失了,里面有他的军装、日常用品和两枚军功章。我问他,很难过吧?他说难过又遗憾,不过,遗憾是人生的常态。

谌佛生在贵阳的家中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陈屹摄)
 
谌佛生的历史告白
 
 

谌佛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我这些一起去当兵的,他们留在朝鲜战场打仗,那都是很勇敢的哩,都是准备牺牲的。怕死?没有这些想法,不可能去想那些事。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

总监制:高岩

策划:武俊山、李谦

记者:王艺、陈屹

播讲:成亚

制作:单丹丹

新媒体编辑:王元巾


鸣谢:贵州省江西商会  喻栋柱


图片若无特别说明,均为受访人提供



往期回顾:


提起当年送上战场的那匹马儿,他泣不成声

从学会开飞机到打落敌机,他只用了2年

听完广播里这篇通讯,18岁的他做了一个决定

这张毛主席的签名页,被他珍藏多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