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查看 ↓
这所乡村小学,真“时髦”!
从广西的布兵小学到深圳的黄贝岭城中村,从青海的阿什努乡到北京的寸草春晖养老院,从杭州的留下街道到上海自贸区……那些我们一直牵挂、惦念的人,他们的2021年过得怎么样,对2022年又有什么新愿望、新期待?
总台央广中国之声大型记录报道《你好,2022》,今天播出第五篇《乡村小学里的“时髦课”》。
这所村小曾经令老师“头疼”
如今学生学习和娱乐安排有序
广西田东县祥周镇布兵小学是一所典型的“村小”。2013年时,这所学校的留守儿童占比近一半,缺乏父母监督、由老人代为照顾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后甚至不愿意写作业,这曾是令校长和老师们最头疼的难题。
这个学期,学校最新统计的留守儿童数量为102人,占比不到五分之一。
晚饭过后,布兵小学的住校生在操场三五成群地玩闹着。
七点,晚自习开始。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学生自主写当天的作业,值班老师巡查秩序。布兵小学校长农益国说,自习时间的设计和作业量是相匹配的。“作业布置是语文、数学老师互相沟通好的,谁布置得多,另一个就不布置或布置相对少一点。”
学校为孩子组织了各类兴趣小组
音体美和益智课程实行“定额选课”
农益国:2018年县运会田径赛,我们学校团体总分第二。我们是以学校为单位去报,其他乡镇是以镇为单位去报。我们当然很高兴了!(县)足球赛我们也有三连冠了,篮球、足球这些艺体类,我们发展得比较好。
△ 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足球兴趣小组
相比坐在教室里读书,音体美这类课程更受这些打小在田间地头长大的孩子们喜欢,“扎堆”报名的现象突出。校长和老师们定期开会商讨,兴趣小组的课程一年比一年丰富。特别是这个学期新增了国学、经典诵读、英语角、口语交际、数学兴趣等益智类课程,孩子们选课的模式也有很大变化。
农益国:之前我们让学生按兴趣选择,他们喜欢足球、篮球,一大帮人都选这个,其他组都没有(人选)。所以今年我们就有改变,分名额到班里面去,哪怕现在不感兴趣,先进去听,慢慢他们认识到还可以。下个学期我们就轮流(选课),比如两个星期轮一下,最好能够轮一圈。
曾被冷落的课程也成了“时髦课”
△ 数学老师潘耀昌在书法兴趣小组教同学们练字
语文老师向月秋调入布兵小学一年多。这学期,她负责新课程——国学兴趣小组的教学。
一开始填报兴趣志愿时,全校只有两名同学主动选了国学。孩子们不懂国学是什么,初次接触国学的向月秋也对教学没有太多信心,坦言压力“非常大”:“喊了报名很久,名额还是协调过来的,我们就先讲古典的一些成语故事。”
△ 语文教师向月秋正在上课,她熟练地使用课件和投影,为同学们分析和修改作文
慢慢地,那些一开始对国学不感兴趣、后来被“调剂”到国学兴趣小组的孩子们意外尝到了“甜头”。
“我觉得他们现在蛮喜欢的。”向月秋说,“他们会说‘向老师下次你继续讲,我们要来听你的课’。还有小朋友在门口瞄着我上课,我就跟他们说欢迎进来。”
尽管老师们大多是兼职教授兴趣小组的课程、专业程度有限,但这种看似“皮毛式”的教学,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兴趣启蒙的种子,让他们不再只想着跑跑跳跳,而是能坐得住、能学得进,从“动身体”变为“动脑筋”。
曾经饱受冷落的科普类兴趣小组,在“定额选课”的设置下也慢慢成了一些孩子钟爱的“时髦课”。科普类兴趣小组的大教室内,3D打印组、科技组的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研究着。
这学期没能选中体育课,被“调剂”到3D打印课的三年级学生黄大恩,现在已经能熟练地使用3D打印机的程序,并成功打印出了自己喜欢的模型,他甚至还略懂怎么修故障机器。
“下学期还选科技(组),喜欢上了。长大我想做科技老师。”黄大恩告诉记者。
△ 三年级学生黄大恩对科普类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往期回顾
这碗拉面的故事,时隔一年上新了~ 蓝天白云回来了!背后的这群人累并快乐着 中国非遗怎么“走出去”?这些案例告诉你→ 疫情之下,这个地方为何兴起海外直播?
监制/刘黎
总台记者/韩雪莹 邓君洋摄影/韩雪莹编辑/王迪
你好,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