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 | 为电影重启鸣锣开场!
那一刻,我们在一起,
那一刻,我们彼此相通...
特约评论员:尹鸿
2020年的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注定是特殊到不同凡响的一届电影节。没有开幕式也没有闭幕式;没有评奖也没有颁奖;现场没有往年常见的国际嘉宾胜友如云;受到疫情防控限制,也没有满场满座的电影放映……
然而,观众的电影热情却空前高涨,展映电影票一抢而空、一票难求;各国电影人积极参与,线上线下此起彼伏,大家一起为电影的重启献计献策;金爵电影论坛围绕新冠疫情下的电影破局、中国电影向好趋势、电影产业发展等展开主题交流讨论,内容紧贴当下影视行业所关注焦点;中外电影大家坐镇系列电影大师班,云上传授电影艺术之道、创新之道;各种社会和媒介力量注入电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盛大的中国影视之夜活动,让各路新电影登台亮相……
世界各国对上海电影节积极参与,体现了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关注;电影节放映中外电影多达320多部,首映影片超过三分之二,29家电影院共放映1100多场,90后电影观众超过50%……所有这一切,传递的是人们对电影的爱和信心,是中国电影乃至全球电影重启的开场序曲。
应该说,从1月24日(大年三十)宣布影院关闭,到7月20日部分影院开始有序开放,北京等地影院24日正式营业,直到上海国际电影节25日拉开帷幕。半年的时间,中国电影遭受了重大损失。粗略估算,票房损失在300亿以上,创作生产损失10亿以上,大企业严重亏损,中小电影企业在生死存亡中挣扎,全球、特别是好莱坞所在的世界第一电影生产和电影市场大国更是备受疫情冲击,严重影响到全球电影市场的供应链和消费规模。
▲上海影院员工为观众观影做准备
凡此种种,都让中国乃至全球电影业阴云密布。而上海国际电影节,既是疫情之后中国的第一个大型国际电影节,也是全球疫情之后举办的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其标志性的意义不言而喻。
诚如参加电影节的各位嘉宾所言,越是在人类面临困境的时候,人们越是需要电影的温暖、电影的阳光、电影的春风。在上世纪初期,一战之后的悲观失望中,出现了二十、三十年代的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也出现了帮助人们走出经济危机阴影的经典好莱坞影片,带来了世界电影的第一个高潮;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出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电影文化思潮;在冷战时期前后,出现了新好莱坞和全世界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帮助人们在更世界性的角度上重新思考人类命运……
▲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四百下》、《筋疲力尽》
而这次全球范围的疫情爆发,为电影重新思考和表达人类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个体与国家、科技与人道、共享价值和文化差异、生命与意义、媒介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更加发人深省的角度和更加悲天悯人的情怀。
疫情,影响的不仅仅是电影的市场和产业,肯定会影响到电影的艺术、美学和人道主义主题。我们相信,人类会从灾难中学习到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智慧,并把这一切反映到电影中来,使电影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
在中国影院重启的十天之后,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奏响了尾声,内地影院单日4000多万的周末票房已经接近了疫前工作日的一般票房规模,电影观众回到影院的步伐正在咚咚响起。
▲测体温、出示随申码、登记手机号和信息
人们虽然在过去的6个月,不得不选择在互联网上、在家庭影院、在电视机屏幕上观看电影,但是当大家终于有机会走进影院、观看大屏幕电影的时候,观众所表现出的兴奋和幸福感,依然让人心有戚戚。是的,正如我们可以在家里涮羊肉、吃火锅、做西餐,但是我们还是会去选择那些有风景、有风情、有品位、有格调的餐厅一样,人们还是会从家庭和办公室走进电影院。
▲上海国际电影节露天影院
看电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走入社会、走入城市、走入人群、走入共情共鸣的共同空间的行为选择。虽然世界波谲云诡、虽然纷争沸沸扬扬,但是,当我们处在影院的封闭空间中,无论是孤身一人还是与亲人熟人相约而至,都会体验到银幕呈现给我们的共同梦幻、共同世界、共同人性。
也许,这就是影院大屏幕最迷人的魅力:
那一刻,我们在一起,那一刻,我们彼此相通。
更多精彩央视剧评点击
主编 | 杨 珺
责编 | 杨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