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B中文老师,这样带学生读诺奖文学作品

2016-10-15 马用雷 外滩教育

看点  IB中文课程与诺奖作品有千丝万缕的关系,IBO给定的翻译作品目录中相当部分是诺奖作品。如何带学生学习诺奖文学作品?我们为大家梳理了IB中文翻译作品中的诺奖作品目录。外滩君还采访了三位不同国际学校的IB中文老师,和大家分享诺奖作品教学体验。


 编辑 | 马用雷  

整理 | 严柳晴、刘新羽



一、 IB中文与诺奖的前世今缘与爱恨情仇

━━━━━━


IBDP“中文A:文学”,学习时间为两年,对应于高二高三,学习内容上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杂文、传记等等。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翻译文学作品(世界文学作品)、不同体裁中文作家精读作品(比如小说、诗歌、戏剧都要有)、同体裁中文作家作品(比如张爱玲、沈从文、鲁迅的小说)和自选作品。大概需要总共学习10-13部作品。


对于中国学生,其中,第一部分就是翻译作品的学习。而IBDP除了自选作品外,所有其他部分作品都需要是在IBO指定文学作品书目或指定中文作家名单里。


IBDP文学课程指定的翻译作品书目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就是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由于诺贝尔奖得主通常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大多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风格与个性往往也比较鲜明,所以老师在选择作品确定书目的过程中,常常也会优先考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


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诺奖)的中短篇小说,法国作家加缪(1957年诺奖)的《局外人》都是很多IB中文老师常常会选择的。还有像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诺奖)的《红高粱》等中篇和短篇小说,在课程的其它部分的学习中,也时常会用到。


但是近日刚刚得知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Bob Dylan着实让很多人大呼“想不到”啊,他甚至都没有出现在赔率榜单上,而一度榜单领跑多年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今年依旧只能是陪跑选手。



二、IB中文翻译作品中的诺奖作品目录一览

━━━━━━


通过外滩君梳理的IB中文作品总目录中,我们可以发现IB的翻译文学作品部分受诺奖的影响很深,几乎囊括了所有诺奖作家。而其他一些作家的作品,即便不是获得诺奖,也多获得过像布克奖之类的全球奖项。


同时,其中亦不乏一些我们不熟悉的非洲或拉美国家的作家。有老师介绍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有益的。因为作家获得诺奖本身说明其作品已经超越国别文学,足以进入世界文学的领域。那么,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也就自然需要进入世界文学的场域,这样出国留学深造也可以与人有更多可交流的话题。想必,这也是IB作为国际认证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之一——世界性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视野。


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IB的翻译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已经获得过诺奖作家的作品,暂且按照上个世纪70年代(1970)和21世纪(2000年)为时间节点分成三个时期。



ღ 上个世纪70年代前



ღ 20世纪70年代--2000年前



ღ  21世纪



三、IB中文老师:TA们眼中的诺奖作品

━━━━━━


IB中文课既然与诺奖有着这样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中文老师在选择和处理这些作品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异同,为此外滩君采访了3位不同学校的IB中文老师。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提到了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




对于书目择选的标准,首先是文本丰富性,其次考虑文化多元。另外,文本的长度合适。在书目择选上,我比较倾向于19世纪以来、20世纪前期的作品。一方面,这些作品处于现代文学的思潮中。另一方面,比起当代作品,他们又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值得反复推敲。


在翻译文学部分,我曾经选过《堂吉诃德》,这部书是西班牙现代文学的源头。《堂吉诃德》问世之后,许多作家“师承”于它。另有一本《包法利夫人》,在书中,福楼拜大量描写日常生活,功底深厚,艺术价值高。可惜的是,对教学来说,这两册书篇幅略长。当然,《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都不是诺奖作品。


加缪的《局外人》经常被IB老师用作教学。这本书文本长度合适,难度相当。但我个人认为,加缪的哲学思想超出于艺术才华。在艺术上未臻上品。




其实,也并非一定就刻意要选诺奖的作品,毕竟没有获奖不代表作品就不好,获奖的作品也不一定就适合拿来给学生上课。主要考虑到作品要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现阶段的需要,以及是否能够提供给学生新思维上的冲击。显然,欧美作品是常选项,因为我们的孩子多数出国留学还是去这些国家,拉美文学的作品会作为文化补充而存在。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既是拉美文化,也是讨论爱情,学生也就相应的比较感兴趣。


我自己常选的有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加缪的《局外人》,同体裁中文作家部分中,莫言的中短篇作品也是常选的。学生也蛮喜欢莫言的作品,因为他会有很多的文学手法在里面,并帮助学生领略不一样的文学时空,红高粱、黄土地、农村……


翻译作品部分的教学过程在IB中文的教学大纲中是有严格规定的,这部分其实不是老师在上课,而是学生来上课。比如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为例,学生需要寻找一个非常小的Topic,这样可以做的更深。有学生就选了书中的女性服饰与鸟的意象之间的关系的选题。比如女主人常常穿着华丽,而且头上还插一根鹦鹉的羽毛,恰巧男主人公就养了一只鹦鹉,并时常教它说法语。这中间就隐藏了一层男性对女性的驯服关系。


那么,当学生提交这样一个选题后,老师就会与学生一起探讨,究竟书中女性服饰与鸟的意象之间的关联是什么?这种文学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作者的用意究竟何在等等进行深度文学解读。


学生在大致构思好后,就会自主组织一堂讨论课,在全班学生面前做presentation,与同学们交换意见,最后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反馈完成一份完整的反思陈述。所以实质来看,翻译文学作品就是学生来上课的。


讨论课结束之后,下一个步骤,老师会出一些相应广泛的引导题,帮助大家结合自己的presentation和反思当堂30分钟左右整理好思维,从而为最后1800字左右的论文做准备,需要外送校外考官审核的。




以《局外人》为例,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小说的这个开篇简直惊世骇俗。


我记得十几年前,曾有一位学生读完我给他推荐的这部小说后,写了四五千字的感想与我交流,其中就重点说到这个开头给他带去的强烈震撼。


选择这部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客观记录式”的零度写作风格和作品深刻的思想主题都非常值得关注和探究,另一方面还是因为这个文本具有非常丰富的解读空间,能够在很多层面引起我们强烈的认同与共鸣。此外,这部作品的长度和篇幅也比较适合教学。


翻译作品的学习旨在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是具体时代和具体地方的产物这一问题的理解。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会关注这个作品产生的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每位学生都需要针对与作品文化和背景相关的某个问题,发起并组织一次口头交流讨论,随后需要结合同学和老师的意见与建议撰写一份反思陈述;在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精读的过程中,我们的重点是就其文学特色及意义进行探究,学生在学习结束后需要完成一篇针对作品某方面文学特色的文学研究论文,字数在1440-1800字。


像《局外人》这样的作品,虽然写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但我们很多同学在阅读中依然能感受到强烈的共鸣,甚至有同学在读到作品结尾时会忍住不住泪流满面。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大家其实并没有把自己和作品割裂开来,反而是能够借由作品来审视自己,能够将作品呈现的世界与自己生活的世界两相对照。在学习文学技巧和手法的同时,能够有这样的效果,我觉得那就很好了。


当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加缪的理由是“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但很明显,《局外人》这样的作品“照亮的”不仅仅是加缪生活的那个时代,时至今日,它依然时刻在警醒着我们,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认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精品微课,即买即看!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喜欢就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