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被哈佛提前录取的女孩,高中最重要论文是研究北大校长毕业演讲

2016-12-16 吴妍娇 外滩教育

看点 最近几日,美国大学陆续公布提前录取名单。哈佛大学全球录取938名早申请者,就读于UWC世界联合学院常熟校区的Yang同学就是其中之一。她何以在60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在接受外滩君专访时,Yang分享了她对戏剧和语言学的热爱,以及做公益教学的心得。而最令外滩君叹赏的,则是她角度独到的IB拓展论文。


按:一起接受采访的还有两位被文理学院提前录取的同学,敬请期待下周的报道。


文 | 吴妍娇   摄影 | 洪宇哲

编辑 | 闻琛

 


▲ UWC常熟校区


一年前,从广州一所公立省重点来到常熟UWC,Yang觉得周遭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在自己从未接触过的戏剧课上,掌握课堂的主动权,甚至被要求参与集体“群魔乱舞”;在中文课上精读古往今来的大师名作,逐字逐句地分析文学技巧和写作背景;做理科实验的时候,充分发挥探究精神,再完成一份份严谨易读的实验报告;在自己最感兴趣的语言学领域,做大量大学论文水准的调研,通过语言窥视人类社会。



(图片来源:哈佛官网)


前日,哈佛EA(early admission,提前录取)放榜,这个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并且始终怀揣一颗同理心的女孩,成为了被哈佛垂青的幸运儿。


Yang说,能被录取是“小幸运”,毕竟大学申请过程中有太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姑娘素来低调,可在好闺蜜眼中,她却是“神”一般的存在:

 

Yang几乎对每一件事都有无限的好奇心,发散性思维特别强,在学习时往往脑洞大开,从一件事链接到无数的枝枝节节。路上一个有趣的路牌,浏览Google时旁边弹出的广告……都可能成为她的关注点。

 

Yang喜欢掌握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感,总喜欢深思熟虑的她,不会轻易被外界影响,哪怕冒着错过deadline的风险,也要尽全力搞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在写文书的时候,她也非得把自己的经历捋顺了,方才动笔。

 

而这个有一股子倔劲的女孩,内心却偏偏柔软得很。她和身边每个人的关系都很好,以一颗同理心真诚待人

 

与戏剧结缘


常熟UWC素来有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这对于从小学钢琴,对艺术颇感兴趣的Yang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在她眼中,艺术这门课的上课方式和学习方法是相当独特的,它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在戏剧课上,总是会玩一些有意思的游戏,往往需要大量的模仿,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它首先让人很振奋,可以开启你的另外一块脑,所以我学得一点也不累。其次,我真的发现了自己的很多潜能,感觉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另一扇窗。”

 

因为过去在普高很少有接触艺术课程的机会,且习惯了在课堂上正襟危坐的学习模式,一开始,Yang也稍有些放不开。对于自己居然可以掌握课堂的主动权,甚至被要求到处乱动,她也曾经历过无所适从的阶段,但因为怀揣着一颗开放的心,很快就适应了。

 

正如Yang所说,来到常熟UWC的学生都是极具挑战精神的,他们本来就是抱着尝试新事物的心态,而同学们也不会带着有色眼镜来评判你,而是互帮互助,互为支撑。

 

其实一直以来,艺术都是Yang生活的一部分,但她学钢琴的经历却多少与别人有点不太一样。和很多孩子被逼弹钢琴的经历截然相反,Yang最早是主动想要学钢琴,她开玩笑说:“后来才发现学钢琴的不易——多么痛的领悟!”

 

Yang特别坦诚地告诉我,她并没有在做苦琴童的这条路上坚持下来。曾有一度,她觉得练琴太痛苦了,认为自己搞不定,而对她实施放养政策的爸妈也并没有逼着她继续苦练。


于是她便干脆给自己放了个假,反倒是后来她又突然领悟到了钢琴的美,从那一刻开始,练琴真的成为一个主动的行为,有那么一瞬间,好像能够在弹钢琴的同时抒发自己的心情。

 

“艺术其实是相通的,就好像我在UWC和戏剧结下了新的缘分,既然越玩越有意思,那就继续吧。”


来自IB的挑战


和所有来自普高体系的学生一样,IB课程带给Yang的挑战着实不小。以中文课为例,虽然在两年中只需精读10部文学作品,但其实每部作品都要钻研得很深。若想真正做到文本细读,还要研究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而结合常熟UWC的独特氛围,关于文化语境的研究其实大有可为。

 

作为曾经的理科生,IB理科实验给Yang带来的冲击显然更大。再也没有走过场似的、对已知结论的实证类实验,取而代之的是一切未知的探究类实验。实验再也不是走马观花的体验,而是切切实实要搞出一个实验报告。


“所以IB在潜意识里传达了另一种思想,就是你学习自然科学最终是要为人类服务的,好比你发现了一种东西,就要写成一份让普罗大众都能读懂的报告,来促进知识进一步的传播。”说起难搞的实验报告,Yang调皮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看起来她对此钻研得不浅。

 

正如Yang总结的那样,过去我们总是觉得理科应该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东西,这个世界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往往是老师介绍完定义和解题方法以后,学生跟着模仿,自由讨论的空间不大。但是在IB的理科课堂上,居然也会到处有火花四溅的激烈讨论。“这种探讨式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真的打开了我的思维。”


从观察语言到观察人


尽管文理科俱佳,但Yang真正感兴趣的却是少有人问津的语言学领域。这也许跟常熟UWC的独特语言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Yang说,UWC给了她天然的探究对象和环境。


平时靠观察说不同语言的小伙伴之间交流,Yang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其实探究语言就是在探究人类,因为人说话的方式和人脑工作的方式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探究人类的心理,去发现这背后更深层次的秘密。”

 

在Yang看来,语言学其实是一门需要文理兼备的学科。虽然可以用理科的思维把句子拆成不同的方式,把不同的发音方式分门别类,但在你真正思考mechanical work之前,还是需要爱生活的那种眼光,要学会敏感地察觉那些细微的差别。所以要先用文科的思维,再用理科的思维。


“因为语言是人类的产物,所以要真的爱人类才能爱语言,我比较喜欢观察人和社会,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喜欢语言学的原因。”

 

说起刚刚才完成的EE(IB的Extended Essay),Yang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为了这篇论文,她花费了许多心血。因为喜欢教育,且拥有此番特殊的教育经历,当别人都在研究国外教育优势所在的时候,她却另辟蹊径,把眼光放在了国内的大学。


当时恰逢毕业季,Yang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被频繁转发的大学校长毕业演讲,她灵光一闪,当即决定做一个近十年北大校长毕业演讲的语言学研究,通过探索十年间一些语词的变化和语言特征,来分析当时人们的心态和社会的状况。

 

虽然主意很棒,但整个研究的过程却十分艰难。十年来积累的文本很多,于是Yang将在IB中文里所学到的文本细读的技巧运用到了研究中。她把演讲稿全部打印出来,分门别类,用各色的笔把不同的语言特征划出来,铺满一桌子。


为了代入到演讲者的角色中去,她更是亲力亲为地以演讲的方式,把关键的语句读出来,一个人占了一整间教室,读到口干舌燥,只是为了分析某些语言特征及其独特的感染力。



▲ 做EE论文时,北大校长的演讲稿铺满了一桌子

 

说起这次费时费力的研究成果,Yang开怀一笑:“绝对有新发现啊,不然怎么pass IB呢?”在做研究前,她特意排查了一下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并无先例,她也深刻地思考了这个选题的意义:这些演讲稿的语词,包括演讲的内容和态度,都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这一切与她个人喜欢观察人与社会的兴趣颇为吻合。

 

除了中文以外,Yang还说得一口极其流利的英文,甚至很多时候她在聊天时,都是先蹦出几个英文单词来,再慢慢反应出中文意思。可能是因为从小就对语言颇感兴趣,她慢慢地养成了一种对语言的高度敏感,因此学语言对她来说从来也不是负担。


“学任何语言,都要培养一种语境意识,在学某种语言的时候,你要尽量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国家的人,当看到一个有趣的词组的表达方式,你会不自觉地记下来。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用、多练。”


做可持续的公益


在申请大学的过程中,课外活动自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总结来说就是一句话:How we like to spend our time after class in general?


而Yang对此的感悟,让我再次对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孩肃然起敬。Yang说,我们在做志愿者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感觉自己是在帮助别人,是站在一个施者的角度去做事的,这本身也许就是应该反思的问题。

 

Yang参与了一个网上教学的公益活动,通过Skype对偏远地区的同龄人进行英语教学。在和这些孩子交流的过程中,Yang发现,其实他们也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新的认识。“那是一种我见不到的中国,因为我们现在好像在一个象牙塔里面。”

 

网络教学没有真人教学来得那么直接,所以Yang需要非常努力地去想怎么样跟屏幕后面的孩子们产生联系,每个星期变着法子想新的主题,虽然是一堂口语课,但是Yang不只是想教英语,她想做更多,这就需要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


“我想和他们进行一场更加深入的讨论,我试图把UWC经历到的一切,包括课堂上有趣的讨论,带给那些没有资源接受这种教育的人。”改变了原本只是单纯地帮助他人的理念,“我帮你”变成了是一种双方互相成长的过程。

 

最让外滩君感动的是,Yang认为他们所做的其实很有限,但他们真正想做的是建立一种成功的model,通过展现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给孩子带来了显著的成长和进步,而要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成本不是很昂贵。


Yang想告诉更广泛社群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以此来形成蝴蝶效应,让更多人参与到同类的事情中。“我只想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但是确实有方法可以把它持续下去。”


事实上,这一切已经成为了Yang的热情,“它成为我生命中很喜欢的一件事,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是非常宝贵的。”

 

采访中,Yang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有的时候在路上花的时间多,结果也并不是那么重要。在路上收获的东西比结果重要得多。


这些看似“浪费”在路上的宝贵时间,对Yang这样一个爱探索、有无限求知欲和同理心的女孩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而这一切终将把她带到更好的地方。


外滩教育微商城有啥好东西?

点击下图马上看!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