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学英语到最后还是训练思维?
看点 语言学习想要达到母语水平,除了搞定听说读写四要素,很大程度上受到英语学科思维的影响,其中包括了解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孩子在学习英语时,除了填平价值观、道德认知方面的差异,更要学习国外很多先进知识,掌握其中思维方式的优缺点,然后为我所用,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强。
文 | 吴妍娇 编辑 | 李臻
很多人觉得学语言无非是几步走:记生词,搞定听说读写,能与native speaker无障碍交流,这就算基本掌握一门语言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说上述种种步骤,只是获得了语言的器官的话,那么这具躯体的主干,甚至灵魂无疑指的是一种思维模式。
以英语学习为例,这里所说的思维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英语思维,或是单纯不借助母语来思考和表达,而是一种学科思维。
瑞思学科英语学术高级副总裁Sally告诉我,所谓学科思维指的是,正如学中文时我们会运用很多到阅读策略,其实孩子的英语思维策略也就是我们常用到的思维导图;而在数学中则更强调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另外还有科学五步的思考方式。
而瑞思所做的,是把各个学科代表性的思维方式提炼出来,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当做一个工具去分析、解读、重构所学的知识。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会发现,中美两国的思维模式是有较大差异的。中国人写文章比较喜欢阐述观点,而老美则更多是事实的陈述。
如果不了解其中的诸多差异,孩子以后在国外学习、工作、生活可能会遇到不少的坎儿,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障碍。
“我见过很多孩子写的求职信常常会石沉大海。那是因为中国人爱啰嗦,开头一大堆无关紧要的话,且用词老套,而老外的沟通相对来讲就会比较直接,虽然也会用一些礼貌性的用语,但是他都是放在文章的后面。”
这些是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价值观、道德认知方面的差异。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个gap填平。
B=外滩教育 S=Sally
B:瑞思是如何教孩子学习国外的思维模式?
S:瑞思找到了各个学科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然后将其与国外的思维方式相结合,把差异点拿出来比较。我们不仅用国外的教材,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孩子的学习方式也是严格按照国外的来。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老外可会说感谢话了,嘴可甜了,老外的表达习惯做事方式就是和我们不一样。
但这种跨文化的理解力这块,中国在做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教小孩子这方面。
而我们这批孩子未来都要接受国际化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个年龄是跨文化理解能力最好的时候,如果只是把他扔到美国孩子中间,没人帮他总结、归纳,那他如果碰到了就知道了,但如果没有碰到就可能永远也不知道。
所以我们通过去讲解一些老外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这些东西,把这些东西转化为不只是学科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中西方在生活领域的一些差异。
B:从学科角度来讲的话,中外思维方式最核心的不同点有哪些?
S: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很重要的一点是“唯圣贤论”。而老外更突出的是自己。
所以从根源上来讲的话,我们能看出在中国,我们更适合“演绎式”教学法。演绎就是先说一个圣贤说了什么,然后把它延展出去。
但老外更擅长归纳,他通过体验一大堆东西,最后他可能自己就把这个知识架构搞明白了。而这样的教育方式更适合个人英雄主义,个人创造,更适合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点,中国更注重整体,从整体到局部;而老外则是从局部到整体。
我们从中西医可以看得很明白,中医通过整体观察,告诉患者需要怎么调理,但西医则是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来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更强调关系网络的重要性。因为他注重的是整体,是一个大环境。
从阅读来说,我们中文阅读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总结一个字,就是悟。自己悟明白了,并不强调你要将每个篇章剥离出来,但是国外是把文章彻底解析出来,把各种策略、思维导图等展示出来,然后你才会知道文章的全部含义。
还有就是中国更强调个人的成果,团队合作能力弱,这个也正常,在中国更多的是作坊式的,大家更相信的是我好就行,不用管其他人。
而国外多年的工业革命,大家都是工业生产的参与者,都是一个螺丝钉,在工厂里,大家更多相信的是共同把工作做好。所以这也会造成他们的创新能力、体力、团队合作能力都和我们亚裔不太一样。
B:从一个中国思维方式转换到所谓西方的思维方式,母语会不会形成干扰因素?
S:我认为不会。我反而觉得用母语表达的时候,会有一种文化的束缚感,因为你已经使用这种语言很多年了,所以会去考虑得不得体的问题。
但你用英语的时候,别人也知道它不是你的母语,然后你也不十分准确地理解那么多语言的用词方式,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感觉,你反而会更加敢于去表达。
B:学英语和用英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S:差异非常大。
学英语是这样一个画面:一个老外站在一个中国人面前,指着中国人说:你要说我能听懂的话。
下面的一个画面就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捧着一本书在苦练英语,而且很多人还在语音方面苦练,力图说得像一个外国人,让外国人听起来更顺耳。这就是所谓的学英语。
而用英语学就完全不一样了,有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味。意思是,我和你们学一样的东西,跟你们的思考方式一样,而且我还会用我的母语,整体上我是强于你的。
所以学英语只是最最基础的第一步。毕竟学英语是为了学习国外的很多先进知识,掌握他们思维方式中的优缺点,然后为我所用,从而使自己变得比他们强。
B:瑞思的课堂上,老师是如何提升孩子的领导力呢?
S:我其实很反对所谓的领导力培训班,他们是为了练能力而练,其实这不现实,而且场景也很假,都是人造的,孩子在生活中很难遇到类似的场景,那就没办法学以致用。
瑞思更多的是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能力,那是不是生活中有几万种场景,就应该有几万种不同的应对方式?
其实不是的,实际上有三类应对方式:
一种是直接制止,给予答案;
一种只是给建议,不呈现后果(比如,老师告诉学生插队是不对的,让他站到后面去,然后就没下文了);
第三种是,首先要让孩子有一定的选择性,然后要让孩子知道事情的后果。
原则上有这三种课堂的管理方式。
B:所谓project-basedlearning的概念似乎在瑞思杯中多有体现,这好像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思维模式的训练?
S:第一步是选题。首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帮助他们知道自己的特长,这也是IB课程里最强调的一点。其实孩子在选主题的时候,就在反思自己掌握的知识点。有些人认为这就是老师给题目,孩子做题目,其实不然。孩子选择哪个主题,是经过了从头到尾的一番盘算,包括考虑组员的能力后再选主题。
第二是做计划。我们让孩子做一个倒推的时间轴,在瑞思杯中我们会告诉孩子一个时间节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让孩子制定一个方案,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他会把关于人、资源、时间的计划都做一个周密的规划。
第三是做研究。包括interview和survery,还要求上网浏览大量信息。筛选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在这点得到体现,包括孩子去联系专家也是锻炼了他的社交能力。
第四是分析。这一步是重中之重,因为大家的结论可能差不多,但是分析能力可以体现你的思考深度,包括考虑问题的周全性。分析之后我们会要求孩子做一个proposal,这里面有两种,一种只要求传播,而另一种则需要孩子创造出一些东西来,把想法付诸于实践。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