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批判性思维如何在课堂落地生花?

2017-11-16 外滩教育

看点  “批判性思维”这个词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批判的态度。仿佛这种思维就是为了批判。然而,这是一种广泛的误解。本文由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老师撰写,文中他厘清了关于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以及轻视批判性思维的错误态度,再次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尤其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董毓老师也对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的传授和应用所面临的困境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文丨董毓    编辑丨黄晔



1

批判性思维为什么如此重要


我一直认为,虽然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普及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对批判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这一点还是较为普遍的。因为大家都明白,批判性思维是人类理性认知和思维方法的总称,认识的发展与创新就是通过这种思维最终得到的。


不过,最近听说有专家明确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空东西”,没什么用。我在惊讶之余,也有不少感触。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欧阳康在2012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最常规的人类思维,它与人的开放性、超越性联系在一起,是人类文明进步最为重要的主体性条件。如果说人类文明发展从来都需要批判性思维,那么当代人类尤其当今中国需要强化自觉的批判精神。


应该说,欧阳康对批判性思维地位和作用的表述,既恰当又精彩。说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文明进步最为重要的主体性条件”,我认为完全正确。这其实就是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人类的文明进步。


如果谈论创新人才培养,就要谈思维能力培养;谈思维能力培养,就要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对“批判性思维没有用”这样的看法感到十分意外。



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将会产生许多重大影响。


第一大影响是缺乏自主学习和创造新知的能力,这对于学生而言尤为关键;

第二大影响是判断、决策和行动的非理性,社会上各种虚假、情绪化的现象就是具体表现;

第三大影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其实也是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除了记忆没有具备真正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这个词所代表的是阐明、分析、推理、评价、解释、反思等一整套思维能力,这些是人类认知、决策的核心依据和程序。没有它们,人不能认清真知,不能合理决策,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如果这些能力差,就会体现为思考的单一、死板、表面、混乱、片面、局限和非理性,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国家和个人在21世纪全球竞争中至关重要的技能,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必须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谈真正的培养人才。


2

人们对批判性思维有哪些误解


我们一直反对的,也是这些年一直努力澄清的误解,首先就是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或者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负面的“批判”。


我在《高等教育研究》上曾撰文《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第一个谈到的观点是反对把批判性思维与负面的批判画等号。批判性思维需要依据实证理由突破现有的认知,但这并不是对什么现象都反对或者“大批判”,有理由或依据接受的东西还是要客观接受。


我反对的另外两个误解,一个是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形式逻辑,另一个是把批判性思维只是看作思维的技巧和方法的集合。


正如上面所说的,现在看来还有一种误解亟须澄清,就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空东西”,似乎它与具体学科内容是对立的,而后者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其实,我们从来不把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学习学科内容相对立,我认为批判性思维要与知识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没有知识作为基础,批判性思维就是空洞的;但另一方面,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没有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即没有运用理解和发展的高阶思维方式进行学习,而只是选择死记硬背,那样就会是低效和盲目的,不会让人具备善于运用和发展的能力。


这些已经如此显然的道理,其实都不用再进行多余的论述。说批判性思维没有用,几乎就像是说逻辑没有用,或者就像是说科学的探究和实证的方法没有用一样。



关于批判性思维,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定义,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所表述的: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


1990年,46位批判性思维学者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专家共识声明”报告,表达了大家对批判性思维、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及其作用的共识。其中,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工作共识”是:有目的、反思性的判断,表现为对证据、背景、方法、标准及概念的合理考察,以便决定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


现在,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还指出,批判性思维分技能和习性两大方面。习性,是指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和愿意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个人品质和倾向,包括求真、公正、反思、开放几个方面,它们是合理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品德前提。批判性思维技能,则包括上述的阐明、分析、推理、评价、解释、反思等一整套体系。


3

批判性思维如何与学科教学融合


我们呼吁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在课程和学习的层次上,一般需要两个方向同时进行。


一是开设专门讲授批判性思维的通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批判性思维的原理和方法等;二是鼓励所有教师把批判性思维的原理和方法融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比如语文、历史、物理、化学学科之中。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都应该这样做。


目前,进展比较大的是第一个方向,即开设批判性思维通用课程。第二个方向的成果,在大学和中小学都显得稀少零星。不过最近在山东举行的一场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研讨会上,看到一些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很有启发意义的尝试,我感到很受教益,也增加了不少信心。



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其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教学方法。


罗伯特·恩尼斯在谈到融合批判性思维的学科教学时,提出了三个词的基本原则,即反思(Reflection)、理由(Reason)和替代 (Alternative)。


反思是指学生对理论和知识要先去想一想,思考它是否有根据再确定是否接受,这是理性的习惯。理由,是要让学生看看依据是否可靠充分。而替代就是开放,寻找不同的观念、思路、解释、论证。这三个词所构成的基本原则,能够训练学生的理性和开放性的习性、能力。


其实,我们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基本原则安排学科内容的学习。比如在学习知识时,学生要表达它的根据和来源,真正理解其基础、机制和运用范围。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要能清楚地把相应的原理和条件展示出来,并且了解变换其中的条件会有什么结果,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相关的推理能力,等等。


当然,这样的基本原则也必然要求教师使用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证性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自主、理性、开放思考,使学生掌握分析、推理、评估和判断的技能。在这种符合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法中,苏格拉底问答法,讨论式、合作式学习方法,项目性研究学习方法,是几种值得选择的有效手段。


不过,运用这些方法并不容易。比如使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没有对课程目标和知识点透彻、全面的理解,不能给出有效的引导和反馈,讨论就可能成为“放羊乱跑”,成为形式的东西,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多。苏格拉底问答法更是需要这样。所以,这些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远比在课堂上“做演讲”的要求高。




这里的要求高,还意味着对教师精神品质的要求高。我们一贯要求,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不管是教批判性思维通用课程,还是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教专业课程,必须具备较高的精神品质。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不仅仅是教学技巧的运用,它代表着对认知和教育根本观念的变化。它意味着教师要学做批判性思维的模范——理性,开放,要以身作则,以自己为案例来展示、影响和激励,让学生自我发展,迎接挑战。


比如教师站在教室里对学生提问或批评的面容和姿态,都是这种理性、开放教学的一部分。这对于教师个人而言极具挑战性,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思维模式、尊卑意识、行为方式等,要求教师能够自我反思、自我开放、自我批评。这是自我的一次蜕变,所以教师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

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有哪些困境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自然可以预见,因为教材内容、教学法和教师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发展并不顺利。


比如,教师如果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花费的时间和功夫要比照本宣科多很多,结果还不一定会受到习惯于被动听课的学生欢迎,搞不好反而会获得差评,吃力不讨好。而且按照现在的高考、中考制度,批判性思维教育效果不一定能在这些考试中反映出来,社会和学校对此的阻力较大。所以,目前的批判性思维教育还是部分学校和教师的局部行为。



如果要做好批判性思维教育,对于基层而言,学校要成为坚实的后盾,给一线教师行政、教学、后勤和体制等方面的充分保障,比如支持创新制度,改变奖励方式等;对于顶层而言,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营造一个整体、系统的推进环境。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尤其是习性,只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大学主要加强一些技能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学术研究、决策和解决问题时有一定的方法可以遵循。所以,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第一战场在基础教育,在课堂。但现实情况是,基础教育方面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比大学还少,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基本没有有效的衔接与配合。


目前,在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过程中,有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教育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问题。他们要真正认识到,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没有人才培养,因此要为之付出行动;


二是我们一贯提倡的教师培训问题。有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才会有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习。


所以我建议,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培训机构,应该以培训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认知和教学法为长期不懈的主要目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中国教师报(ID:zgjsbqmt)


相关阅读






外滩教育携手Nikki老师

以经典的美国小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蓝本,

带领学生考察小说的主题和人物,

走进小说内核,

掌握文学分析能力和精读技巧。


点击下图 立即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