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型/答题模板大汇总!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必备
| 政策 • 信息 • 考点 • 试题 • 方法 |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高中生学习
寒假一过,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高三的同学进入到关键的第二轮复习,对于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
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
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
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在二轮复习中,主要任务是:
查漏补缺;构建各章节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应试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我们最重要是讲究复习效率。
以2016年江苏卷为例,我们来看看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本词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上阕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阕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词人借李广的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了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情怀,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之作。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与上阕不同,词的下阕转写作者自己的感慨。前五句,作者化用杜诗来回应小序中提到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事。这里,作者借李广自比,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楚老、杨民瞻两位好友亲爱自己之意,盛赞他们不以穷达易交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是借汉言宋,意思是汉时开边征战、号召立功绝域,在那时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暗含对南宋求和讳战,更无需良将的讽刺之意,痛斥了南宋当朝亲奸佞而逐贤良的腐败和黑暗。结尾三句以斜风寒雨之景作结,融情于景,实写自己内心壮志不得酬的悲凉。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2分)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2分)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2分)
1.把握景中情
(1)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
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2)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3)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情感。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2.把握物中情
要把握古诗“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情感。
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情感。
3.把握典中情
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分析典故中的情感,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答题有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品显性情语
所谓“显性情语”,指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句(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
所谓“隐性情语”,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
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
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
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
1.情感概括题
答题模式: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基调。
“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或情境)”是指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情感,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情感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情感分析题
情感分析题有两种答题模式:
(1)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
(2)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
3.情感评价探究题
这类题属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为: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和原因。
以2016年山东卷为例,我们来看看诗歌鉴赏中如何分析修辞技巧。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这首曲子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此作风格豪迈,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其大意如下:
入夜,洞庭湖上朦胧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光闪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首先,题干中的句子由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句构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其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中,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和“雪”,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和雪缴缠”中,用“缴缠”形容无形的诗,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将“诗”具象化,写出了风雪交加的壮美之景,表现了作者迸发的诗情。概括答案时要注意,因为题干明确指出这三句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所以要把拟人和拟物归结为“比拟”这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比拟、排比。(2分)“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2分)
1.借代与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但“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的是某种概念、思想、情操、追求等。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
3.衬托与对比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
二者的主要区别:
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4.拟人与拟物
拟人是指将人的习性特点行为动作拟用在物体上。拟物是把某一物体当作另一物来写,有两种情况,一是把人拟成物,一是把物拟成另一物。
5.对偶与排比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称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6.借古讽今(喻今)与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喻今)主要指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物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用典抒情主要指作者在诗句中引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来抒情。前者主要是指咏史诗的整体表现手法;后者主要是指具体诗句的表现手法。
7.渲染、烘托与衬托
(1)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并序》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 “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 “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2)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
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步骤1:定技巧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步骤2:释运用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艺术技巧。
步骤3:析效果(作用)
分析艺术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以2016年全国乙卷为例,我们来看看诗歌鉴赏中如何分析景象用意。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大意如下:
前四句: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渲染了一派雄壮的气象,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
中间两句:写六朝的沦亡。
后四句:使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既有对唐代盛世的热烈歌颂,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全诗情感深沉,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比喻贴切得体,盛世才子的失落惆怅蕴含其中。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及其作用。
第一问考查描写了什么景象,要指出写到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的特点。
第二问是对景物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诗歌的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到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颂大唐盛世蓄势。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1.记术语,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理解诗歌景物形象的特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意象色彩(明艳、清丽、素雅、阴冷等)。
从意象的色彩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意象全是“冷色调”,给人一种凄清、悲苦、孤零零的感觉。
(2)意象组合的特点。
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动静组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虚实组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点面组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2.分析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意境是诗歌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它是诗人强烈的主观思想情感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相互契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探知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意境的创设上,有不同的风格,同时蕴含着不同的情感。
常用术语: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适、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分析景物的作用,离不开对景物内在关联性(因果链)的把握。对这一类题目,应把握好以下步骤:
第1步,阅读全诗,梳理脉络,了解大意
(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诗歌的内容层次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阕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阕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歌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第2步,细读所给景物,抓住关键词语,把握景物特点
这一步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读之。
第3步,分析所给景物与上下文发生了哪些关联
所谓关联,就是上下文景或情发生发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系。
第4步,作答,注意使用术语
指向结构→线索作用,有的景物贯穿始终,则往往为线索;照应作用;铺垫作用。
指向人物→衬托人物的性格或节操。
指向意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指向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指向情感→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诗人情感。
声明:本文由高中生学习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 | 536241253@qq.com
商务合作QQ | 5426727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往日的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