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蜗居年代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时代的痕迹
抹不去回忆的一组珍贵老照片
记忆
时间
爱情
亲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人生
艺术
时代
生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除了结婚办喜事或是乔迁新居这样的场合,
上海人很少在家里拍照。
一来,
胶卷比较金贵,
要留到出去游玩的时候拍。
二来,
“住房紧张”几乎是上海人的集体记忆。
家里一小,
就容易显得杂乱。
这是上海人的“里子”,
是上不了台面的。
品
读
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和互联网、没有三分钟足够跑一站的地铁、没有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没有品牌扎堆一站式购物的综合体……甚至连最最基础的自来水供应、煤气灶、洗衣机…… 也不是家家都有的,那时候弄堂里的上海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呢?
今天苏杭爷来讲讲老上海人弄堂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里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哦。
上海宁总忍不住怀念起小辰光额弄堂生活
从曹家渡的一幢高楼俯瞰,下面是成片的老房子,造得相当密集
上海弄堂有一大特色——过街楼
很多大妈坐在街边晒太阳,那时候还没有广场舞
住在张园的一户人家,这一地块的居民等着搬迁
尽管空间逼仄,墙上挂了两幅年历作为装饰
弄堂里经典的造房子游戏
三湾一弄的弄堂里突然伸出一只手,原来楼梯下搭建了厨房,开两个孔采光通风还可以传菜
后来马路拓宽过街楼逐渐被削掉,这才有了看得见弄堂,看不见过街楼
弄堂当中搭出一个小房子,也就一个多平方
一位爷叔师傅在补锅底
天气好的时候,大家赶紧在弄堂里晾晒衣被,有时还要争抢“地盘”
弄堂里一名妇女抱着小孩晒太阳,看起来很幸福
夏天由于房子小过于闷热,许多人晚上就睡在天目路上,有人甚至把席子铺在横道线上
弄堂里的弹格路由卵石、块石铺就,最鼎盛的时候,弹格路在上海有四百条左右,约八百公里
曾经生活的小阁楼,一台当时很稀奇的电脑,占用了不少空间,阁楼的空间有些紧迫,屋顶倾斜下来,最矮的地方人很难站直身子。
刚下完雨屋顶漏水,房间里摆了许多接水的盆
筑漏
搭阁楼是拓展空间的最佳手段,老房子里常有鼠患,养只猫很有必要
弄堂口一些老人在打牌,一个老人带着孙女
老南市的一个弄堂里,两家人为了开拓空间,各搭了一个阳台
这里的老房子即将拆除
孩子看书的时候,独享全家人吃饭的餐桌,老人为了不干扰她而走开了
小巷里,都在室外做饭
屋主得意地告诉周明,斗室里多一些镜子,可以使房间显得宽敞明亮
弄堂口的餐厅
早上起来,每户人家都要生煤球
两层的阁楼里是这样的
一个煤炉代表一户人家,由于空间狭小烧饭不能同时进行
因为房子不通风,所以要把炉子抬到外头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
北京西路上的一处石库门,因为层高比较高搭了阁楼
如果生火的木头、废纸有点泛潮,炉子上面就会浓烟滚滚,整个弄堂都有一股烟味
夏天女人们经常出来洗头,男人们则光膀子浇凉水澡
曹家渡的一个弄堂,夏天大家默契地约定好,天黑前男人洗澡,10点以后女人躲进弄堂最深处洗澡
那时要到马路上去晒被子
虹口区的虹镇老街,由于私房多人口密度大,属于市区里改造较晚的地块
弄堂里用马桶很普遍,楼梯夹层的空间也被利用上了,用来存放煤饼
免不了要倒痰盂和马桶,大多是这样的分工:女人倒马桶,男人拎痰盂
集中洗马桶的地方
位于外滩源的一幢楼,一个信箱就代表一户人家,如今这里已变成租金高企的商务楼
巷口的烟纸店
当时这幢楼里的一户人家,左侧板壁里是卫生间,女主人正坐在浴缸上吃饭
阁楼尽管由于顶棚漏水铺了雨布,但这位新娘还是把她的婚房布置得整洁舒适
一排洗衣机放在弄堂里
大一点的床单需要手洗,两三个人合力把床单拧干,方便晾晒
住房困难的居民,善于在室外拓展空间,邻里间既互相竞争又彼此协调
老南市的一个弄堂,两排房屋的屋顶紧紧相挨着。由于家里的空间过分局促,很多事情都要在弄堂里完成。
泡开水一般到老虎灶,一分钱一瓶,童叟无欺
老南市的一个弄堂
底楼积水,除了抬高家具,住户也只得把脚搁在椅子上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形成了老年人多于年轻人的人口结构
弄堂里拉起晾衣绳,衣服鞋袜被单全部晾起来,成为一道彩色的“万国旗”风景线
受层高限制没法搭阁楼,只好把床铺垫高,在下面堆放东西
为了节省空间,篮子和锅子都被挂了起来
当时,他对拍摄的标准是有设定的:人均居住面积必须在4平方米以下。
老城厢没改造前,街坊邻居们全轧了一道,一条巷子里住上百户也不夸张
三个堂表兄弟晚上通过双层铺和行军床,睡在六七平方的小屋里,房子一小,每一寸空间都要“榨干”。往往头顶是阁楼、脚下是地铺,满目杂物,没有回旋空间。
上海的夏天,气候潮热,加上住户又多,晚饭过后,男女老少举着竹榻藤椅
尽管房子简陋,爱美的屋主还是贴了花墙纸,地板上贴了封箱带用来遮盖缝隙
市民坐在南京路穿堂风口,扇子一把,凉茶一壶,开始吹牛嘎三胡
老西门附近的一户人家夏天午睡,由于空间小找不到合适的拍摄角度,只好趴在屋顶上从老虎天窗取景
房间狭长窄小但布置得干净清爽,依旧有新婚的气息
那时候没有电话,有急事要联系亲朋好友,就要通过公用电话,通常电话间的传呼员都是一位老阿姨,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拿着通讯本
一对小夫妻的婚房,由于没有窗,每天要用电扇通风排气
传呼声从电话间传到了前楼、晒台,隔得近的、关系好的街坊,甚至靠接龙传呼
弄堂里出来的人个个是大美女
老南市的一处弄堂,几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在交流拆迁后各奔东西的感想
遭强拆的居民,把家安到公司里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旧 时光
活生 慢
壹九叁伍
排版 / 喜喜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