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在排队的文和友,用美食“造”网红景点

Cici 品橙旅游 2023-01-23


【品橙旅游】近几年,“文和友”三个字真的是红遍了大江南北,门店从长沙开到广州、深圳,以及即将落地的南京,所到之处,皆会掀起一场排队热潮。如今,被网友追捧的文和友,似乎也被资本“盯”上了……



01

网友追捧,资本垂青


近日,网络传言文和友品牌已于近期先后获得B轮、C轮融资。


文和友长沙总部不淡定了。6月17日晚,文和友官方作出回应:“说实话,文和友确实融了些资金,但B轮还没搞完,哪里来的C轮。”但对于上市事宜,并未提及。


之所以有流言蜚语,只能说文和友太火了。文和友究竟有多火呢?2019年,长沙海信广场店扩建至20000平方米,升级为“超级文和友”,一年能卖掉3000吨小龙虾。


说起文和友品牌的成长史,堪称一部美食界“蜕变史”。这一切要从2010年文和友创始人文宾开始在长沙坡子街摆摊说起,从小摊贩起家,到龙虾馆,再到汇集了长沙大香肠、长沙臭豆腐、妈妈茶等品牌的“超级文和友”,开始在线上线下同步引爆。


文和友还原了80年代长沙筒子楼的生活场景,老式居民楼、裸露破损的墙面、复古的装饰,80后儿时记忆里的照相馆、录像厅,以及随处可见的录音机、搪瓷杯、铝饭盒等老物件,在灯红酒绿霓虹灯牌的闪烁下,瞬间给人一种时空穿越之感。


©摄图网


值得注意的是,文和友在很早的时候,就将自身定位于一家文化公司,并提出了市井文化博物馆、城市复古游乐园、城市文化社区等多种猜想。文和友创始人文宾曾说:“我们的愿景是做中国美食界的迪士尼。”


怀揣“美食界的迪士尼”梦想的文和友,以长沙为根据地,开始向全国扩张:2020年广州文和友太古汇开张,当夜排位数突破两千余号;2021年,深圳文和友开业,超五万人排号;以及即将落地在南京秦淮区的门店,计划2021年年底开业。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戴俊骋表示,“文和友”的出现迎合了城市消费型转型的大趋势,传统消费空间都在进行场景化的迭代转型,资本也将眼光重新投向消费赛道,加速了这种趋势。


02

舌尖上的经济,从配角到主角


如今,在没有温饱问题困扰的时代里,人们对于“食”的需求也由饮食变为美食。美食在旅游生态中也从生活必须品转变为旅游吸引物。其中,最“吃香”的要数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美食。


2012年,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用影像呈现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播出后大受欢迎。数据显示,《舌尖上的中国2》在多个视频网站上的总播放近8亿,全国上下更是掀起了一股“跟着舌尖去旅行”的热浪。


其实,在国内多个城市,像文和友以美食为主的城市地标并不鲜见。在网红城市重庆,装点了一座山的南山枇杷园也是网友打卡的热门对象。数据显示,南山火锅一条街上有十余家火锅店,日接待能力达2至3万人次,年收入超过2亿元。


同样在巴适生活的成都,太古里和宽窄巷子均以汇聚四川美食而闻名,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2019年,宽窄巷子游客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消费总额约近10亿元。


以前,美食爱好者被称之为美食家、美食客,最新的昵称是“吃货”。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吃货的热情和执着。


有网友打趣道:“走多远的路都甘心,排再久的队也愿意,胖再多的肉也无悔,不让我吃,就是不行。”正因为此,吃货们撑起了各大短视频平台的美食内容。


©摄图网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饭店管理系主任李原认为,体验时代,“意义”成为一切商业消费的核心价值。对于旅游而言,人们更为重视深层次消费的自我价值,以资源为导向的观光旅游向以体验为主导的休闲度假转变,景点概念也被异化或模糊化,凡是能激发人们价值体验的产品和场所都可以变成景点。


作为同行,成都某知名餐饮公司负责人表示,火爆的文和友的确给行业带来很多思考和启发。文和友将极具代入感的沉浸式场景和长沙本土美食相结合,既迎合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喜好,又将自身品牌与城市旅游进行强有力的关联与赋能。


除了场景创新以外,文和友的火爆也离不开大众对小龙虾的追捧,就像前几年曾经火爆一时的酸菜鱼和潮汕牛肉火锅一样,从餐饮本身出发,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新鲜感不再后,产品品类会不会对品牌发展、扩张形成局限性。


03

如何做长久“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文和友在经历了开业盛况后,短短几个月,就似乎归于平淡,也有不少商户开始退出。


有网友评论,花一大堆钱拆了城中村后,又花一堆钱在原址上建了个新的城中村。显然,文和友走出根据地长沙后,遭遇了水土不服。


文和友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在深圳文和友的布局上作出改变,打造了更符合深圳科技特质的“时空地下城”,加入了潮玩和美妆的零售。


今年4月,深圳文和友举行全球线上发布,同步启动“城市文和友”战略。文和友方面表示,去掉“超级”二字,是为了让“城市文和友”战略落地,使它们成为跟城市同生共荣的定制化公共空间。


“类似于‘文和友’的地域特色文化消费体验空间,是城市应对全球化、信息化造成的‘千层一面’的对抗。”戴俊骋认为,基于这样的商业逻辑和战略考量,“文和友”要想发展得更好,意味着这种场景化定制要更加“落地生根”,也意味着运营维护的高成本。

 

因此,现阶段“文和友”提出先在一线城市布局,是因为一线城市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潜力可以支撑“文和友”的发展,但特别要避免在资本裹挟下快速扩张后,各地同质化增强及其可能带来体验感的减弱,造成对品牌本身的损害。


在今年的端午节假期中,美食的“分量”越来越重。大众点评《2021端午节假期旅行消费数据报告》显示,美食在所有品类的浏览中占比最高可达54%,游客浏览当地特色菜的占比较清明小长假增长了152%,新加入非遗美食的酸汤鱼制作技艺成为贵州搜索量排名第二的关键词,仅次于当地网红景点“小七孔”。


李原认为,后工业时代,共生是商业逻辑变革最核心的机理,面对多元性、多样化、碎片化的消费者,多业态、多方式的产品组合形成共生的商业生态不仅具有更强的商业价值,还可能形成新的创造能力,更能激发消费者的显性欲望,更有可能唤醒潜在的需求,因此文和友强调的是“意义”“友好”“组合”的新型商业逻辑,是一种共生下的新能力、新物种的创造。


“美食不再只是吃吃喝喝,更成为了一种社交货币,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夏诞创意董事长刘育政说。如何把生意真正做成产业,恐怕是当下风头正盛的“文和友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