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集百家之长,行天地之道
1992年,他从清华毕业,新时代新思想的春风撩拨着他年轻爱闯荡的心,也激起了他对南方的向往。
2003年,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回想这一路,他用了两个词来形容:“踏实”和“辛苦”。
曾有人问他,走原创的道路,有没有想过万一做不出来?他的回答是,有,但目标是定的,你的路是可以不断去调整的,这条路走不通,再选择另一条,条条道路走不通我觉得还是比较少的。
他是赵明,清华大学1984级工程物理系校友。
今天,一起来看看他的创业故事。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年,赵明从清华毕业,新时代新思想的春风撩拨着他年轻爱闯荡的心,也激起了他对南方的向往,于是他决定从科研院离职,到南方去看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业还不是主流,但当时的赵明就已经有此念头,只是刚毕业的他还没什么资源,于是先去了同学所在的惠州华阳集团——一家中日合资的电子厂工作。这家电子厂是按照日本模式来管理的,在这里,他学到了日本企业管理的精髓。一段时间后,人在惠州的他又开始“不安分”起来,他想去深圳——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去闯一闯。
到深圳之后他加入了一个国企房地产公司。然而大国企的慢节奏让他难以感受到深圳的活力,也不符合他“躁动”的心,于是一年后他又转到了一家民营企业,从房地产综合办主任做到了医药业务板块的副总经理。就这样,四年换了四家企业的赵明,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喜欢的事业,安定了下来。
表面安定的背后,是赵明内心按捺不住想要闯荡的激情。在这家民营企业,他看到了创始人所经历的创业的艰辛,也看到他身上那种可以把公司从“聚会坐不齐两桌人”做到上市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敢想敢干敢冲的魄力。心底里那个创业的梦想又在他脑中久久盘旋,并最终驱使他离开待了六年的公司,在三十多岁的年纪,赵明决定白手起家,一切从头开始。
赵明选择计量行业创业的缘起可以追溯到清华求学期间,在校时,清华为学生们开设了本专业之外的拓展课,鼓励他们拓宽视野,交叉融合,例如像赵明这样的工物系学生就需要学习计量测试相关的课程。在筹划创业时赵明和他的创业合伙人一起提出了将机器学习和图像处理的尖端技术应用于计量校准行业,这种以技术改变一个行业的创业冲动让赵明觉得:这才是我作为清华人该干的事情,从此便踏上了计量仪器行业的创业道路。
回想起从 2003 年开始的创业之路,赵明用了两个词来形容:“踏实”和“辛苦”。
“踏实”是因为计量校准仪器本身的性质。除了省市级的法定计量机构和大企业会用到这套标准,一般的小企业没有资金来购买,这决定了其市场体量不会太大。市场宽度窄,那就挖深度,走“专”且“精”的道路。
当时市场上只有一款国外著名品牌的仪器占主导地位,赵明对标这个品牌的产品,在历经产品设计、开发、样机试制、测试、迭代改进等各种艰辛过程后,终于将第一代产品推向了市场。
新产品比原来的进口产品精度更高、界面更适合国人使用,并且售价只有其 1/6,一经推出,因为其产品的高品质低价格,只用了几年就几乎占领了全国全部的市场份额。
“辛苦”是创业者绕不过去的关键词。刚开始的大半年,每月十几万的企业经营成本迅速消耗着赵明的积蓄,但却迟迟没有产出成果,陷入“这边开不了张,那边又揭不开锅了”的窘境。为了推广他们的设备,赵明和团队成员顶着家里快要吃不起饭的压力,扛着沉重的仪器到处去跑业务。他们坚信自己的仪器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只是需要等待一个机会。
虽然等得辛苦,但机会终于出现了,在赵明和团队不断上门主动推销自己的不懈努力之下,一家山东的工厂表示愿意看看他们仪器的使用效果。要想校准百分表这样的精密测量仪器,用传统的机械式装置读数,熟练的技工需要半个小时,费眼费力,而用赵明他们的仪器,仪器中的摄像头替代了人眼,再用电机自动提供位移和计算机自动读数,可以直接将时间缩短到两分钟,省时又精准,试用之后产品得到了对方高度评价。有了来之不易的第一次成功之后,赵明的创业之路也慢慢打开了局面走上了正轨。
但没过多久,赵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卖的仪器虽然多,但因为本来市场需求就少,再加上仪器质量好,用起来经久不坏,该怎么再去开拓新的市场呢?“相当于自己把自己这行堵死了,那就只能再开一条新的路。”于是已经创业成功的赵明并没有停下脚步,开始思考如何在行业内创新并开拓新的可能。
后来,在赵明和团队去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推广仪器时发现,即使是这样的大企业,也有很多老式的车间和仪器,数据的记录仍然采用纸质方式,在测量上的各种不同的标准也需要人来手动合并,效率非常低下。有没有可能做一个系统,把数据都整合起来,做到“无纸化”记录,并且能够把所有设备和数据都联通?
基于这个想法,2011 年,赵明提出了“数字化检测”的概念,准备从硬件往软件和系统转换。后来又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构想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全面质量平台”概念,将整个工厂、整个企业进行高度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管理。当时整个工业界连“工业 4.0”都还没提出,这个概念属于国际上的首创,从国内到国外都没有可以对标的东西,大家对这件事情都没有清晰的概念。但赵明当时信念很坚定,它一定会有市场。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已经相当庞大,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高质量”,甚至扩展到服务业、政府管理等行业,也都需要高质量的精细化管理。
从 2011 年提出概念,到 2013年签署第一个合同,再到 2016 年打通了验证模型,赵明用五年时间将想法落地,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段创业经历。目前,赵明创立的清大菲恩工业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能为企业定制个性化的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市场的全面质量管理平台,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实践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刚出来闯荡的时候,赵明得到了清华老同学的一些帮助。这样的帮助让他感念在心,于是他积极担任清华大学深圳校友会理事、清华 84 级同学联络人,希望继续把大家聚在一起,延续清华人互助的氛围。现在赵明也开始担任清华的创业导师,为如今的后辈提供创业道路上的帮助。“80 年代有句口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这种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过程也让人快乐”。
同样,作为创业者,赵明也很享受这种通过自己的服务为行业带来价值的过程。当时在国际上首创全面质量平台的过程中,赵明的团队与国外某公司交流,对方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这是你们中国人自己做的吗?我在我们美国没看到过这样的东西”,那样的瞬间让他倍感骄傲。“中国目前的整体技术比欧美要差些,但在某些点上,比如我们做的全面质量平台的软件管理,能够跟国外对标,甚至超越国外,那是一件很让人自豪的事情。不只是赚钱,要做一些基础的研究,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做出一些贡献”,这是赵明作为企业家的社会使命,也正如菲恩公司的理念:采薇采菲,集百家之长;承恩报恩,行天地之道。
回首自己的创业之路,赵明说他从来没有想过失败会怎样,“走原创的道路,有没有想过万一做不出来?也有,但目标是定的,你的路是可以不断去调整的,这条路走不通,再选择另一条,条条道路走不通我觉得还是比较少的。”
采访的最后,已经年近六十的赵明背上了双肩书包,走进了清华的校园中,“想看看自己前几年捐献的椅子”,并且很开心地和它合照发了朋友圈。“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或许是赵明作为清华人与这里最纯粹的约定,也或许是对他在创立了两家公司后仍然能坐在小咖啡馆,和我们真诚地分享人生经历的最真实的写照。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水木清华》订阅办法
【订阅价格】中国:内地100元/年、260元/3年,港澳台200港币/年,500港币/3年;国外:100美元/年,260美元/3年
“清华人”小程序认证校友可通过【校友服务—期刊订阅】线上订阅(特别推荐);您也可以登陆清华校友总会官网(www.tsinghua.org.cn)→媒体平台→我要订阅,查看更多线下订阅方式详情。
【邮局汇款】收款人:清华校友总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100084)
【现场捐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中关村东路1号院紫清大厦6层
【发行电话】010-6279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