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历史研究】通商口岸的福利效应──基于15个主要城市的分析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195 篇推送
民国时期的上海十六铺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通常很容易理解,对外开放对近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力作用。无独有偶,在1911-1937年间,中国的工业生产率亦保持了2%的年均增速,而这一工业化进程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
有趣之处在于,改革开放以降的经济发展似乎遵循着数十年前的轨迹(见图1)。考虑到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我们有必要去探索在19、20世纪,通商口岸如何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图1 上海对欧洲的出口额,1865-2009年
毫无疑问,自对外通商以来,近代中国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但通商口岸作为国内外贸易的汇集地,以及受西方影响最为直接的载体,是否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它对于理解今天中国经济的腾飞有何意义?这些仍是需要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此,Wolfgang, Javier和Carol的文章“Foreigners knocking on the door: Trade in china during the treaty port era”试图回答上述问题。研究者利用15个主要通商口岸的贸易资料,从新技术和降低交易成本等角度,通过量化分析,考察了影响通商口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以及口岸城市对于近代中国国际贸易和福利的作用。文章指出,口岸城市的商品平均价格、工资、科技水平以及出口距离,是衡量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贸易,通商口岸会将其影响波浪式地辐射到腹地,乃至更远的地区。
研究者以上海为例,来说明上述因素如何影响口岸城市的竞争力。首先,交易成本与出口距离正相关。上海地处长江出海口,位置南北适中,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的交易成本低于平均水平一半。相较而言,宜昌僻居长江上游,其出口成本比平均水平高12%。
其次,科技水平与竞争力成正比。尽管上海的人口规模与天津略等,但由于上海的科技水平远高于天津,这导致其出口大约是天津的两倍。再者,工资水平与竞争力成反比。工资越高,优势越少。就科技水平而言,汕头优于上海,然而该口岸的高工资使其丧失了部分优势,其综合竞争力仍不及上海。
综上,正是由于多方面的优势,上海在15个主要口岸城市中竞争指数最高(见图2)。
图2 15个主要口岸城市之间的双边贸易
口岸贸易是否给中国的其他地区带来福利(实际GDP)的增长?换言之,口岸城市能否像引擎那样发挥作用是研究者探寻的重要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者指出,通过贸易,通商口岸会将其影响波浪式地辐射到其腹地,甚至更远的地区。这表明,对外通商的确促进了中国广大地域的经济发展。
仍以上海为例,该口岸每20%生产力的增长会给其自身带来1.5%的福利效应,同时位于其周边的城市譬如宁波、芜湖也会较显著的享受到这种福利,甚至对远至1300公里外的汕头也有一定的影响,汕头13%的福利增长可归功于上海科技水平的提高(见图3)。汉口对其他地区的福利作用亦同样明显,尤其是对那些邻近汉口的区域,譬如九江、宜昌。
图3 上海科技水平提高对其他口岸的福利带动
当然,这种福利效应并非是单调的线性式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口岸自身的生产力、经济地理环境,以及口岸所在区域产品多样性的程度,它们共同影响了口岸的交易成本和潜在贸易增长。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尽管中国地域辽阔,但其商品市场的区域多样性远小于欧美发达市场,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区域间商品交易的成本,从而限制了贸易的扩大,这使得在区域贸易基础上衍生的福利效应不得不打上折扣,它更多地还是有助于口岸城市自身的发展。
总体而言,由口岸贸易引发的对腹地的福利增长仍是有限的,其缘由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中国市场发育的不充分。这些结论似乎在提醒我们思考,过多地依靠建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而不去解决妨碍市场充分发育的制度因素,能否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遏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打破城乡二元殊途,从而使更广阔的地区享受到福利呢?
文章来源:Wolfgang Keller, Javier Andres Santiago, Carol H. Shiue, 2016, Foreigners Knocking on the Door: Trade in China During the Treaty Port Era,NBER Working Paper No. 21886.
原文链接: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和龙登高(清华大学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及其团队负责。以严肃而又不失活泼的方式,向广大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有关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历史研究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本账户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时发送讲习班的最新信息和进展。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关注订阅号的同时,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量化历史研究”旨在凝聚一批对历史研究有激情、有热情的朋友,共同推动以量化的方法研究经济史,金融史、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各类历史题材,分享观点,共享资料。我们的邮箱:lianghualishi@sina.com。期待您的声音!
轮值主编:林展 责任编辑:彭雪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