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偏头痛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年患病率为14.4%,且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目前,在偏头痛的诊治方面存在正确率低、治疗不规范的问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于近期发布,对偏头痛的分类、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更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制订,在2011年、2016年第一、二版《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基础上,通过更新与评估偏头痛高质量文献并综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意见,针对偏头痛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类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详细阐述,以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治效率及临床管理质量。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皮层扩散性抑制参与偏头痛的先兆发生,并可能进一步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从而将痛觉信号传递至脑干、丘脑和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并促进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共同参与偏头痛发作。2018年,国际头痛学会颁布了第三版《头痛疾病的国际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3rd Edition,ICHD-3)。ICHD-3将头痛分为以下六种亚型: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慢性偏头痛、偏头痛并发症、很可能的偏头痛和可能与偏头痛相关的周期综合征。偏头痛与其他常见原发性头痛(紧张型头痛和丛集性头痛)及继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如下:向病人普及相关知识(如偏头痛可防可治但无法根除、偏头痛的诱发因素等),帮助确立科学理性的防治观念与目标,建立切合实际的期望;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定期锻炼、均衡营养及合理膳食、充足睡眠及合理的压力管理;避免镇痛药的过度使用,鼓励患者记录头痛日记以协助头痛的诊治方案的指定与调整。【治疗目的】:快速和持续地解除头痛及相关伴随症状,恢复生活、职业、学习及社会能力。【治疗有效性评价标准】:①2小时无疼痛;②2小时内最困扰的伴随症状(即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消失;③2小时后疼痛缓解,由中重度疼痛转为轻度或无痛;④在治疗成功后的24小时内无头痛再发或镇痛药的使用。【治疗原则】:轻-中度发作的患者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对于中重度发作或对非甾体抗炎药抗炎药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含咖啡因的复方制剂(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或偏头痛特异性药物(如曲坦普类)等。【注意事项】:应在头痛初期启动治疗;避免药物过度使用;易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急性期药物及其用药频率通常为:①非甾体抗炎药每月使用超过15天;②曲普坦类药物每月使用超过10天;③阿片类药物每月使用超过10天;④含咖啡因的复方制剂每月使用超过10天。【治疗指征】:①每月2次以上的偏头痛发作;②急性期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③存在药物过度使用风险;④严重影响生活、工作或学习;⑤存在频繁、时间较长或令病人极度不适的先兆;⑥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如偏头痛性脑梗死、偏瘫型偏头痛、脑干先兆偏头痛、偏头痛持续状态等;⑦病人的自我要求等。【使用原则】:①在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之前需与病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制定个性化方案,首先考虑证据确切的强推荐药物,避免使用共病的禁忌药物,或可能加重偏头痛发作的药物;②药物治疗应从单药、小剂量开始,根据病人对药物的耐受程度,缓慢加量至推荐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同时需注意对每种药物应给予足够的观察期以评估疗效;③病人需要记录头痛日记以评估治疗效果;④有效的预防性治疗需要持续至少6个月,评估疗效后决定是否缓慢减量或停药。若再次出现发作频繁,可重新使用既往有效的药物。[1]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2,28(12):88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