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李子柒与中国对外文化传播

Chairman Rabbit tuzhuxi 2021-06-06


兔主席 20191216


最近,人们突然非常关注在国内已经红了很长时间的李子柒——因为发现她在国外有很大的影响力。对李子柒的视频,无论国人还是外国人,看第一眼的时候,马上会觉得很舒适,很愉悦,甚至看起来很爽,但又说不出为什么。这种愉悦和兴趣,可以被归到“oddly satisfying”(不明愉悦)的大类里。看多了,发现成为李子柒粉丝,就尝试找解释,最后发现很多人对李子柒的分析,就发展到要解释“李子柒现象”。


问题来了:李子柒是否代表中国当代的文化输出?如何看待这种文化输出?这就是今天本博想探讨的问题。


先奉上笔者的看法:李子柒当然代表中国的文化输出。而且,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有巨大价值的文化输出,而且可能是调解中国与西方在当代意识形态及制度矛盾的某种应对或答案。


一、外国人对李子柒的兴趣是不是所谓“东方主义”(Orientalism).


这种观点认为,李子柒代表的东西虽然有简朴、传统和审美价值,但是乡土、原始、落后。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喜欢李子柒,推崇李子柒,其实是把中国看成是落后的、乡土的、原始的、第三世界的。这种乡土的、原始的“中国”符合他们的想象。李子柒代表的不是现代文明,也不利于中国在西方及世界构建一个现代文明或文化,反而加强了西方对中国的成见。


这些批评者想找到的概念,其实就是“东方主义”(Orientalism)——这是大文化理论家及批评家Edward Said(爱德华•萨义德)提出的著名概念,《东方主义》一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可能是20世纪后殖民研究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有过一定西方社会理论的同学们应该都熟知这一概念。


笔者再通俗地介绍一下,旨在让门外汉都能理解个一二。


“东方主义”是源自殖民主义时代的:西方文明通过武力外加经济及文化等辅助手段殖民、统治、控制其他文明。在过去几百年,除了西方以外,人类地球上还有复杂文明的,其实就是东方。从阿拉伯世界到南亚到远东。萨义德是阿拉伯,主要写的是西方针对穆斯林世界,但也可以适用于其他东方世界。


西方殖民者们发现了东方、与东方发生接触、互动,同时构建了一套针对东方(“the Orient”)的认知、框架和理论,并把这种认知作为统治东方的工具。萨义德认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是:


1、同质化的、简化/还原的(reductionist),通俗说就是“东方”都是一样的,一个模子的,一个水平的,一个维度的,一个定式的,stereotypical的;


2、固化的、停滞不前的、不因时间改变而改变的、非历史的(ahistorical), 通俗就是说,所谓的“东方”,过去现在和历史都是这一个样子,只要提到“东方”,无论指代任何时代下的任何人,它所指的品质、属性都是一样的;


3、简单的、原始的、低级的、非理性的——这是一个理性的判断,就是说东方处在西方发展阶段之前,是一种更加落后的状态;


4、原生态的、神秘的、猎奇的(exotic)、有浪漫色彩的——这是一个感性的判断,就是说东方虽然落后,但是也很有趣,很好玩。有些东西甚至可能有些酷。觉得东方有趣,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价值判断及审视感。


通过上述这些成见,或基本假设,东方主义者(Orientalists)对东方(包括伊斯兰世界及其他东方文明)进行定义、解释、理解。西方人认为“东方世界”(一个想象中的、静态的、同质化的、不发展的东方世界),一个与西方有根本意义上的不同的“他者”(the Other)。这种不同,是一种形而上的不同(ontological /existential difference) ,是西方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但西方处在更高等的文明序列里,只有西方有能力和有资格对东方进行自上而下的审视、判断和定义,告诉东方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换言之,通过东方主义,西方构建并强化了相对于东方的“优与劣”的两元对立,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统治及歧视提供了合理化基础。


萨义德认为,西方的这种东方主义倾向是“制度性”的(institutionalized),贯穿于西方整个的对东方的认知及殖民制度里,而且贯穿于西方的学术和知识界。东方主义是殖民体系的哲学和认识根基。


回到李子柒,套用“东方主义”的观点,就会认为,西方人可能确实喜欢李子柒,但那是从发达文明的角度来看李子柒的,他们确实喜欢远东这种原始、原生态、朴素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有猎奇、追求神秘、浪漫化的心态,但同时又是抱有居高临下的心态。因此李子柒所传递的,有可能会让某些国人感到不安或担心。


本博以为,几十年前一些有意无意为了迎合西方,刻画和放大中国乡土及落后文化的文艺作品都属于这个东方主义的范畴(例如张艺谋的一些电影)。这些电影可以提供一些审美价值,但这些电影也固化了人们对中国落后的想象,可能加深人们对中国的负面成见。这种文艺作品就不能算文化输出,它给观者带来的仅仅是猎奇。因为它很难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因此也就很难对西方人形成正面吸引力,谈不上文化输出。


这种对东方主义和对后殖民时代西方文明自上而下的审视(“post-colonial gaze”)的担忧和恐惧,就是我们对李子柒的担心。


但笔者以为这种批判并不适用李子柒。


二、现代都市人和外国人为什么喜欢李子柒


不仅仅中国所处的“东方”与伊斯兰/穆斯林世界有所不同。现在的西方(the Occident),和萨义德时期的西方也很不同了。这不再是一个殖民时代、帝国时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西方。而是一个后现代、后工业的西方,对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资本主义、全球化有巨大批评的西方。


而对于这种现代模式、制度、文化、生活方式不满的,又不仅仅局限于西方。在城市化、全球化下日趋同质化的不同社会不同地方的人,都可能有这种不满。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子柒打动北京、上海、深圳的观众和打动曼哈顿、洛杉矶、波士顿、伦敦、悉尼和柏林观众的原因是一样。


下面再分解一下李子柒为什么那么动人。


1、生产方式的角度:李子柒有很多DIY(自己动手)的东西,它代表的是一种“前现代”、“前工业化时代”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里,劳动生产被高度分工,切分成无数的链条和组成部分。人们早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是如何生产的,从何处来,而只能通过金钱购买其他社会成员所生产的物品。时间长久以后,个体会被严重“异化”(alienation),找不到自己与其他社会生产者(以及更广泛社会)之间的联系,逐渐也会缺乏安全感,李子柒分享了生产的技能、专业,告知我们日用品是如何被生产的,不但拉近了我们与生产的距离,降低了产成品的神秘性(原来它们是可以自己动手生产出来的),提供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可能性,能够让我们获得某种安全感。


2、由于不参加生产,人们对自己生活用品和食品很难形成主观上的情感,难以赋予其“意义”——举例而言,父母做的一顿饭,和外卖叫来的一顿饭(甚至可能是由机器人烹饪而成)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这些外购的产品都具有高度同质化、商业化的特征。李子柒自己动手DIY而成的各种用品,能够为我们与这些生活用件建立新的联系,赋予其特别的意义及特殊性提供可能性。


李子柒就是一个将生产过程重新人格化(re-humanize)、赋予意义的过程,同时,DIY可以打破现代工业化社会带来的劳动分工框架和模式,使得自己动手生存成为可能。这种过程就能够对观者带来满足感。


2、简朴生活与价值观的角度:李子柒的东西虽然有工艺,但又不属于奢华品,都是很简朴、很简单的产品。(后)工业化、商品时代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受物质主义驱动,都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都又渴望能够还原到某种简单、简朴、纯粹、无压力的审美及生活方式上。李子柒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是粉丝们心底所向往的、浪漫化的。


3、传统文化遗产:李子柒有很多传统的、乡土的、不为人知的手艺,表现的是一种传统的、原生态(pristine)的生活方式。在都市里生活的人们,虽然每天过着同质化的、商品化的、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其实内里也会关注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李子柒所展现的,能够让我们的都市人相信,这些传统的方式并没有丢失,仍然被保存下来了,我们与传统之间的距离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远。这也是能够为国人带来安全感的。此外,作为国人,还能为传统工艺与文化的传承,一些与现代化同质工业生产不同的特有产品及生活方式的保留感到满足及骄傲。


4、现代社会中的个体空虚的问题。


1)德国19世纪社会学家Tönnies提出的Gemeinschaft(社群)vs Gesellschaft(社会)概念。和Durkheim相似,都是探讨当时发现的现代社会问题。Gemeinschaft是传统、乡村的社区、社群,人们彼此有很强的社会联系、道德义务、共享的价值观、传统、情感。Gesellschaft代表的是理性的、“科学的”社会:有严格的社会劳动及角色、任务的分工。乡土的Gemeinschaft社会秩序所依托的道德情感,在工业化的Gesellschaft里由的科学理性为个人利益所取代。


按经典社会学的术语说,是:2)“社会失范”问题(“Anomie”)——这是由社会学鼻祖Durkheim提出的一个经典的社会学概念。Anomie就是社会、社群无法再为个人提供有意义的道德标准及指引。人们感到空虚、没有归宿。传统的社会与个体的关系被削弱甚至崩坏。人们像互不关联的原子一样居住在社会里,但彼此没有更多的联系,找不到更多归宿。


一个人,本来住在胡同/四合院里,有特别好的邻里关系,街坊好像一家人。拆迁后搬到不同的小区,邻里不怎么再来往。过去的社群被破坏。就是这个情况。再例如离开自己的小城镇到冷漠的大城镇打工,再也寻见不到以前亲密的社群关系,也一样。再加上社会高速发展,价值感发生很大的多样化和代际迁移,统一的社会标准不再存在,就会出现Gesellschaft里的Anomie问题。


李子柒能够给我们一些能够抓住的、实实在在的、亲切的东西。它只能来自传统乡土社会。


Gemeinschaft会带来就是Anomie。


5、对于西方人来说,当然还有一个乡土东方、传统东方的猎奇、神秘感、浪漫化的维度。对于中国的大城市人而言,乡土中国可能就是原生态,代表着过去和传统。对于西方人来说,意义就更大了,这是来自东方的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感。他们认为古老的东方掌握着许多西方现代社会不了解的秘密,一些特别的生活方式,一些特别的规则、观念、价值观。生产、生活、观念是融为一体的,它们为同质化、现代化、西化的世界提供了一方浪漫的、神秘的净土。


李子柒的视频制作也很好,进一步提升了上述的文化价值。


再回到文初提到的“东方主义”。可以看出,李子柒提供的文化内容确实有一些符合“东方主义者”(Orientalist)想象的神秘的、浪漫化的东方:原生态、异国情调、传统、前现代、猎奇(exotic)的审美等等。


但当代西方人对李子柒的中意不是东方主义。中国都市人对李子柒的中意更不是反向东方主义(Orientalism-in-revse;Re-Orientalism,即东方人按照西方对东方的成见去认同“西方的东方”、宣扬“西方的东方”)。


他们对李子柒的向往,就是对工业化、全球化、都市化、现代化、商品化、物质主义、资本主义、西方化、去人性化(dehumanizing)的一种潜意识的批判和集体逃避(collective escapism)——人们厌倦在大都会里充当大规模现代化生产的工业社会里的“原子”,厌倦了Anomie、异化、Gesellschaft(现代社会)。人们希望通过李子柒,寻找传统的、纯粹的、简单的、原生态的生活,或至少通过观看李子柒,表达向往与怀旧(nostalgia),与这样的生活建立有限的联系,哪怕只是偶尔看看她的视频。


李子柒是现代社会都市人群的某一种安慰剂。她是现代化社会的精神避难港。


是人类发达社会对21世纪现代性(21th century modernity)的厌倦与逃避,促成了李子柒现象。


三、软实力的基础——日本和西藏的案例


日本经济成功后,经历过一个阶段,摸索西方到底西方日本的什么。到底什么是什么的软实力(soft power)?


70~80年代时,西方人来到了创造经济奇迹的日本,日本人迫不及待地向西方展示机场、新干线、各种基础设施。看,我们发展得多好!但发现西方人并不以此为然。经历时日,这些物理成就早就被淡忘。


日本同时创造了应用科技的发展奇迹,造就了无数大的公司与品牌,从Walkman到Nintendo,应该说一度获得全球瞩目,但并不是日本持久的软实力。


1979年,哈佛大学的傅高义教授(Ezra F. Vogel)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接近顶峰时发表了《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一书,介绍日本特有的精英体制,希望为美国带来借鉴。当时,一度成为美国商业管理人员的畅销读物。但到今年,40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人记得日本的精英制度?它并没有成为日本的软实力。恰恰相反,日本的官僚文化制度和传统变成了阻碍它发展的原因。


那么这么多年下来,日本最受欢迎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先说一个次要一点的,就是动漫文化,manga,确实有影响力,成为日本一大文化输出。


但更加持久的,其实是日本的传统文化。


禅宗、剑道、茶道、花道、空手道、柔术、合气道、相扑、浮世绘、表演艺术。影响西方的电影大师黑泽明,也在努力传递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社会因为恪守传统,保留了大量传统习俗与古风,帮助日本构建了软实力。这个软实力甚至使得西方对武士道都给予浪漫化,部分消解了日本军国主义之恶。


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日本都是东方文化的最主要输出者及远东文化的定义者。日本许多文化来自及衍生于中国大陆,中国大陆文化也只能借道日本,输出到西方,并且在西方被“记账”到日本身上,成为日本的软实力。


所以,日本笼络无数西方粉丝的是传统文化,而不是经济实力。日本传统文化之所以吸引西方,乃在于其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差异,它有浪漫的、神秘的、猎奇的色彩,也提出了一种避世、逃脱的路径。


第二个案例是西藏。西藏没有任何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成就可言,但对西方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这种文化影响力都基于西藏密宗文化提供的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文化及理念,一种前现代的、神秘的、浪漫的、异质于西方的文明。西藏甚至成为西方进行自我文化批评与反思的某种工具。


(相比之下,西藏的邻省——伊斯兰的维吾尔族新疆——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对西方形成这种文化软实力)


以上可见,(对西方的)软实力并非基于经济基础,西方人并不要看高楼大厦。对西方(乃至世界的)软实力,就是要提供一个自洽的、系统的、有历史传统传统底蕴,能够为西方的现代性(the Western modernity) 提供一定程度的差异化,同时具备在西方文明之外的补充价值(differentiation AND supplementary value),为人类未来的心灵与道德发展提供不同的可能性。


四、李子柒与中国的文化输出/软实力


笔者写到这里,读者应该已经非常清楚。李子柒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对西方主导现代性(全球化、资本主义化、工业化、商品化、物质主义化、西化、同质化)的不同选择及可能性,只要予以推广,一定会受到西方社会更大的追捧。形成当代中国的文化输出。


就李子柒代表的文化输出,笔者以为有两个更大的意义。


1、是关于世界:


李子柒为现代人类社会提供了回到乡土、回到过去、回到传统、回到简朴、回到前现代朴素生活和价值观的可能性。


人们总是会担心与传统,与过去隔断联系,担心惧怕文化遗产的丢失。李子柒的存在化解了人们的部分担忧,让他们将自己当下的存在与历史相联系(connect their present to the great human heritage)。


这和拍摄非洲土著生活是不同的。李子柒的视频是以现代的手段呈现现代社会里存在的传统生活。相比保留“濒危物种”的非洲或亚马逊土著而言,李子柒视频现代的、商业化的呈现反而更能带给观者予安全感:观者会相信李子柒代表的工艺和技巧能够被保存及复制,而不是被送进博物馆。


这是一个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李子柒(们)的工作,是通过“再呈现”、“再创造”过去和传统,满足当下的需求(serving the present needs by recreating the past and tradition)


当下的世界,希望在很多地方回到过去(例如生态环保),而不是无尽地奔向未来。人们希望寻找一个不受全球化、工业化、西化影响的纯洁的过去。对人类社会而言,李子柒(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回到过去、联系过去的集体逃避与安慰。


2、关于中国


“托‘东方主义’的福”,西方一直对中华文明保持神秘感与尊重。但20世纪中叶,中国红色革命成功,建立了新中国政权。自20下半叶以降,西方将中国定义为极端政治,对中国治理道路抱有极大的怀疑和恐惧。


放到中国身上,关键一条,就是把中国当代红色政权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面,认为红色政权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反题(antithesis)和否定(negation)。“华”(China)和“共”(Communist)被西方想象为对立的两端——他们认为“共”必然会否定旧中国、否定传统、否定过去。本博之前也专门写过,西方可以坦然自若地对待所有20世纪之前的传统政治文化与文明,惟恐惧20世纪初的“极端政治”。如此,否定中华文明的过去,在于西方看来就是不可理解和不可接受的。在工业化、资本主义、商品化、全球化的重重压力之外,他们其实担心共产主义会进一步毁灭中华传统文化。


西方对传统文化的拥抱,在日本已经表现得十分充分。据此,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中国与西方倒有可能可以找到很大交集。(”我们都喜欢李子柒“)。


自然的,打破西方对中国红色政权成见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向西方宣示: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笔者一直以为,这里的核心,是让西方相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正是数千年中国治理制度在新世纪下的发展与延续,是中国传统衣钵的真正的继承者和维护者。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并没有推动极端政治,只是一个传统、勤奋努力、好学、脚踏实地、友好善良、质朴、原生态的古文明。红色中国非但不是传统人类文明、文化、社会的否定者,而恰恰是传统文明、文化、社会的保护者和的继承者。中国将积极地保存传统文化、实践、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宣传人类社会的宝贵遗产,带着传统与质朴,走向现代并超越现代。


中国越能提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性,有别于西方制度与秩序的道路,同时还能明确追溯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和生活方式,就越有可能获得西方的理解与认可,越有可能消解西方对共产主义政党的成见。


对西方解释中国道路最好的方式就是,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并没有改变传统中国,恰恰相反,共产党才是继承与发扬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除此之外,我们党还能依托传统文化,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政治秩序的可能性。


西方人中意李子柒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矛盾,它给中国的启示是:我们应当回到传统、扎根传统,用中国传统向世界解释中国制度,解释中国道路,解释中国发展,解释中国愿景,解释中国未来,乃至人类社会未来。


期待更多李子柒的出现。


(全文结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